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策略初探

2018-03-26陈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皖北文化产业区域

陈伟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SK2016A0041);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420);2015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特色专业—商务英语(2015tszy082);2016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实施方案“夯实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专业群跨境贸易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RW4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社会、经济、资源等地域差距不断突显,形成较为严重的两极差异。改革开放以来,皖北经济总量少、产业发展弱、人民生活水准低、城镇化水平不足,严重制约安徽省的整体发展。本文以皖北中医药文化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总结归纳二者之间联动发展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皖北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域文化 联动发展 区域经济 皖北

地域文化的经济效应和作用体现

(一)地域文化的经济效应

经营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营者素质应同时具备创新、诚信、敬业、责任感等多种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经营者素质,对经济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通常情况下,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包容精神的优秀地域文化往往能够成就较大规模的优秀经营者,因为这种地域文化会产生一种适合有实力、有梦想的群体发展需要的养分,这一群体通过从地域文化汲取养分,从而形成拥有地域特色、具备创新精神的经营者群体。

但是,如果该区域拥有悠久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那么经营者素质形成和发展则会相对滞后,原因是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下,大文化背景往往会影响经营者素质的小文化。经营者素质表现为创新意识、思想观念、质量意识,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奉天法古等理念是冲突的。因此,需要把具备稀缺性、演化性的经营者素质与区域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推进其内生性、乡土性,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把经营者素质的精髓移植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才引进、企业产品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发扬并拓展这样的精神文化,使之成为地域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产业是立足于创造性思维核心因素延伸向外,结合其它各种投入不断扩大辐射半径,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有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艺术创作,还有产品设计、公关广告以及节庆会展等新兴产业类型,更深层次还包括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等拓展型產业。相关文学艺术形式自身组合形成一类产业,同时这一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延伸、发展,形成产业链,有些艺术形式基于其延伸拓展的半径形成产业链条,进而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如今,文化产业被列入第三产业,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看相关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科技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区域文化产业开始开拓区域之外的市场销售渠道,产品向外不断输出,从而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在区域经济当中占比不断提升。

(二)地域文化的作用体现

地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表现。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地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作用主体是相同的,也就是基于地域内部文化要素组合,形成文化需求、文化行为等实质性主体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地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体表现。产业结构。地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直接参与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主体产生文化需求,对区域产业提出产品生产要求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在选择发展模式时需要因地制宜,地域文化相关的精神、文化、理念等将直接影响区域主体行为,区域主体行为又将投射到区域经济,影响其发展模式。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既指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又可归结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地域文化直接影响地域人群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这种影响延伸到人群行为,在经济管理中表现为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即企业管理模式等的选择;也表现为对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即对政府调控区域经济、行政管理企业产生影响。系统经济结构。系统经济结构涉及区域经济相关的运行方式、利益关系、市场活动、动态变化等。地域文化如果崇尚集体精神,容易催生大规模、统一性的经济发展结构,如果强调个性自由,则催生创新特色的高新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等。

皖北地域文化与经济联动发展现状

(一)皖北传统地域文化概述

安徽拥有淮河、皖江和徽州三大地域文化圈。皖北属于淮河文化圈,毗邻山东、河南、江苏三省,特殊地理位置融合了多元、丰富的古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在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曾先后出现过东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淮扬文化等,从而形成了具备过渡性和兼容性特征的厚重传统文化。

(二)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皖北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已经影响到安徽经济大局(见表1)。尤其是阜阳和毫州,受制于人口和地域局限,人均GDP不能突破20000元,严重影响皖北乃至安徽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提升皖北经济,使之快速、均衡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皖北地区地域文化作用于区域经济的情况

近年来,皖北地区重视地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作用,通过推动皖北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相关产业(如中医药产业)发展,同时联动其它产业开发中医药产业链。在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今天,区域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增长,GDP总额由2010年的3588.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360.41亿元,2016年增速超过安徽省。整体而言,安徽近些年大力实施皖北振兴战略,出台加速皖北发展的基于财政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培育、资源要素、经济合作等多方面支持的政策文件,皖北地区已呈现出结构优化、实力上升、民生改善的发展势头。

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十二五”期间,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较大变迁(见图1),第三产业提升了3.8个百分点,这与皖北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电子信息等一系列新兴战略产业的异军突起息息相关。例如素有“药都”美誉的亳州,自古以来包含中医药文化渊源的精髓,是华陀的故乡。可是,拥有厚重文化的亳州经济却落后于其它地市,政府立足于地域文化,定位亳州为“华佗故里”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并确定发展方略。目前,亳州已经建立起集聚式的中药产业发展基地,一部分较强实力的中药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该市中药产业在全国居于中药行业前列。在中药产业带动下,亳州养生文化相关产业体系初现雏形,旅游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

区域经济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十八大以来,安徽出台大量扶持皖北经济发展的举措,尤其是加大皖北基础设施建设,京沪、合蚌、高合杭等高铁建设和运行推动皖北迈入高铁时代。另外,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治淮工程、淮水北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皖北长期以来的交通、水利难题,从而使得地域文化也能够走出皖北并吸引外来投资。伴随皖北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持续提升,从而推动地域文化走出皖北,吸引更多投资。

(四)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制约因素

传统地域文化的负面影响。皖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帝王文化与道家文化都给这块土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也正因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会使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心理趋于迟缓和保守,而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意识,对市场风云变幻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对决策出台的果决执行能力,当传统的文化心理无法匹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进度和速度时,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就体现出来了。

互促发展有效机制的长期缺位。皖北地域文化相对其它地域文化而言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比起倾向于江浙文化的皖江文化而言,皖北文化自成体系,局限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没有得到皖江文化的有效辐射,皖北6个地市之间文化也没有实现充分地联动协作。地区间要素配置渠道单一,有效性无法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与各个经济主体联系松散,区域缺乏整体竞争力,地市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体现在人才配比、物资供应等多个方面。从政府角度来看,各地市各自发展,阜阳与蚌埠具备区位交通优势,物流经济相对发达,亳州、宿州文化悠久,政府主打文化产业,可是地市间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组织衔接,政府缺席于制度机制的建立,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也未出台有效扶持机制,管理机制更是无法构建,而区域内管理机制的构建和有效运行却是经济与文化协调稳定发展的内在保障。因此,在多方机制尚不健全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也得不到深层次挖掘。

思想解放力度和魄力的不足。当前,皖北地方政府对于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并出台了部分举措,但是政府对立足地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仍旧存在思想局限:在推进皖北中医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更多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而打压、抑制外地企业;害怕外来资源要素冲击本地企业利益,出台政策限制外来资源流入,造成市场人为分割,使得市场经济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得不到发挥;政府、社会对于区域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只把文化建设作为改善经济环境的手段之一,没有站在文化经济联动发展高度,开展文化投入、引导文化产业化发展,导致厚重的文化积淀长期闲置,文化资源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失去很多发展机遇。

皖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策略

(一)引入优秀企业家精神,结合皖北地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有学者曾指出,地域文化体系由“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与自然景观文化”五大系统组成。皖北深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理念文化偏向保守稳定,在行为文化上体现出缺乏进取心,缺少创新、创业意识与动力,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传承非常不利。所以,有必要就近引入江浙一带的优秀企业家精神,用开拓、创新、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取代皖北传统文化思维,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资源要素,吸引更多投资,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文化产业。

(二)推动区域内部更深层次合作,建立经济文化联动发展机制

目前,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蚌埠作为铁路枢纽城市,经济发展在安徽16个地市中居于前列,而阜阳、亳州却位居全省最末。因此,在发掘地域文化驱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加强皖北6个地市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全面有效的地域合作關系。打造经济文化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包括建立联动发展协商机构、确定区域经济文化合作政策等,打造多元一体的皖北文化统一体,整合创新区域内部文化系统,使之能够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区域外打造开放的合作平台,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发展背景,巩固与周边省市城市群的深度合作。区域内推进内部合作机制,基于文化产业、科技信息、人力资源、行政政策等多元素的协调对接,打造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畅通交流机制。对内对外全面发展,形成文化经济互动平台。

(三)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实现良性互促

协调发展的地域环境是促进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要担负起宏观调控经济文化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推进皖北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皖北各地市政府在当前阶段要转化职能,运用市场规律管理经济,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强化管理水准和行政效率,在资金配比和政策引导方面打造扶植机制。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建立健全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皖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相关投入,营造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良好环境,皖北各地市需要把经济文化联动发展视为推动区域前进的有效路径,彼此之间确定互通有无、相互取舍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思路,打造包容开放、互动互通的协调发展大环境,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基于政府引导,以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相关资源为推手,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影响建筑、餐饮、金融、媒介、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行业产生关联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区域经济在文化产业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持续推进发掘、传承、整合地域文化,不断提升地域文化,使之向迎合当代人需要的现代文化趋近的同时,提升文化含金量,从而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

参考文献:

1.郑文力.福州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7)

2.姜维功.政治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称性[J].华东经济管理,2005(2)

3.梁爱雪,孟召宜.区域文化递进创新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4,24(2)

4.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沈壮海,佟斐.吸引力 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王天昊,文兵,孟洋.皖北:一脉文化的传承新生[N].新安晚报,2010-12-16

7.郑莉.皖北崛起,打造发展新增长极[N].安徽日报,2016-10-2

8.曹昱.皖北:擦亮金字招牌[N].江淮时报,2015-12-11

猜你喜欢

皖北文化产业区域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分区域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