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学校的课程究竟长什么模样

2018-03-26陆芳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摘要】全课程,作为未来学校课程的一个种类,它的课程理念、目标、架构、内容、评价从提出到实施,对习惯分科课程的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颠覆性的革命。李振村在北京亦庄小学大胆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主题综合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让我们对未来学校的课程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我校“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课程就是对未来学校课程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我们既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模样,又深刻地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未来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价值;挑战性

未来学校的改革中课程为王,品牌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全课程,作为未来学校课程的一个种类,它的课程理念、目标、架构、内容、评价从提出到实施,对习惯分科课程的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颠覆性的革命。李振村在北京亦庄小学大胆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主题综合课程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让我们对未来学校的课程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但在真正探索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围堵和师资水平的挑战,有争议与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未来学校课程的魅力所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展了“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课程,这是对未来学校课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我们既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模样和魅力,又深刻地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寻春:春天在哪里

我校是全国陶行知“生活教育”先进学校,学校信守“为每一个儿童聪慧与有教养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基于儿童是教育生活的主体,我们一直在探索未来课程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生命体验很好的对接。这个春天,我们开始试水全课程,尝试将原先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品德、德育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融合,重组,提升,结合各年级教材资源、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学校近年来的经典主题活动“亲近自然节”、春游、种植园地等整体设计规划,集中性地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教学。整整一周,实现综合性学习与分科学习的精彩、有效对接。

“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课程的设想剛一提出,对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的挑战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大家的担忧主要聚焦在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是否有这样的课程理念与实施能力;二是一周里把所有的分科课程停下来搞主题综合课程是否可行,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家长是否会支持;三是全课程比较适合在低年级实施,低、中、高三个级部全面开展主题综合课程是否有必要,学校教学管理各层级是否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老师们怎么说。

“以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活动作为一种课程来进行尝试,对我而言,压力很大。期初在总体构想的时候,我想着该如何进行。外出学习有时的确打开了思路与眼界,北京亦庄小学常丽华老师的课程理念以及具体的操作策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陆芳校长的聊谈更逐渐明晰了思路,在总体方案设计的讨论会上,看到老师们各抒己见、点子频发,我顿时对课程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信心。”中年级部主任如是说。

“新学期伊始,陆校长就提出了‘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课程活动设想。说实话,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学校设备简陋,活动空间很少,教师能力和水平都有限,要做像、做成好像比登天还难。但我们都很愿意尝试,当我们集思广益终于对这一主题课程活动有了清晰的思路,最早拿出课程方案并且得到校长和老师们最多欣赏认可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小小的骄傲。”低年级部组长的话代表了级部很多教师的想法。

“校长关于春天的主题课程总体设计一提出,我们高级部的老师倍感压力:一是大家认为全课程可能只适合低级部的学生,高级部不适宜全课程;二是担心家长会不会反对让孩子用一周时间在‘玩中学。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大家终于决定愉快地试一试。经过多次热烈的讨论,反复的修改,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我们高级部的春天课程主题活动方案才正式定下来。应该说,这次的活动方案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打破了原先主要负责人主题构思的单一模式,很接地气,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高年级部主任从一开始的担忧到积极投入,反映了老师们接受全课程有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毕竟大多数教了数十年分科课程的老师一开始是很不习惯全课程的实施方式的。

二、赏春: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春天,草长莺飞,生命蓬勃;春天,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春天,向上生长,快乐飞扬。春天里,有足够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学习、体验、感知、领悟,这就给春天里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位语文教师用诗化的语言道出了“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活动课程的题中之义。

具体到课程的实施,我们加强了对课程的规划和领导。学校成立“春天”主题综合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学习综合课程的相关理念、案例,讨论学校课程实施的规划、设想,在广泛征求和听取师生建议的基础上,制订“春天”主题综合课程计划,确定了课程架构:

一是内容安排。是全部课程的综合,通过“美文+儿歌+诗词+故事+音乐+表演+绘画+手工+写绘+数学+种植+游戏+……”将一个个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春天世界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同时将孩子们带入这样一个五彩缤纷、诗情画意、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他们用心地体验,积极地实践,快乐地学习,无限地生长。

二是时间安排。1—2周综合教材中与春天有关的教学内容,开展学科课程学习,对春天较为全面、深入的感知;一周集中开展综合主题课程学习,在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延伸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

三是空间安排。从教室走向室外,走向广阔的大自然;从班级学习走向走班学习、小组学习、年级学习、级部学习。从小空间走向大世界。

四是人员安排。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校教师跨界(学科的分界)参与;全体家长配合参与;部分家长和教师一起有重点的参与。

五是环境安排。学校创设整体的春天环境,主题标语“走在春天里”“厉害了我的春天”;中央大道、花坛、种植园地成串的风车、风筝、蝴蝶,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教室软木墙板布置春天内容、学生作品;丰富教室植物角的布置,放置学生种的小绿植;级部橱窗展出和分享学生活动的照片和成果等。

同时,各级部课程活动主题行程系列由浅入深。低年级:发现春天——我和春天一起玩;中年级:体验春天——相约在春天里;高年级:赞美春天——心尖上的春天。

一份完整的“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综合课程活动方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春天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试着撷取几个师生活动的花絮:

◆养蚕,在饲养和观察中学习。咦?这个像蚂蚁一样的小不点儿是谁呀?哦,原来是蚕宝宝。孩子们小心地把蚕宝宝捧在手里,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了,蚕宝宝吃什么呀?老师说,是桑叶。可是,现在桑树刚发芽,怎么办呢?只能上网买。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就带领孩子到周边去找,采下嫩叶来喂。你瞧,蚕宝宝们白白胖胖的,真是可爱极了。

◆炫酷风车转转转,转出快乐梦。在“风车博览园”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看风车,学习它的由来,它的历史,它的作用,它的原理;在“DIY工坊”里,孩子们变身小小画家,跟着老师制作属于自己的小风车,哪里是开心可以形容的;在“奇妙知识屋”里,孩子们观看视频,学习转动原理,并在实践中体会风对风车转动的影响。操场上,“风车STYLE”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跑道上,“炫动接力跑”热闹非凡;小菜园里,美丽的风车成了装饰品,愿它们能陪伴菜儿快快长大。快乐的童年,有你有我,相知相爱!风儿吹着风车转,风儿吹着幸福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综合课上,老师给孩子们介绍常见的野菜,让孩子们了解了野菜的相关知识。双休时间,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挎着小篮子,带着工具,去田野里挖野菜啦!尽管小手脏了,小脸花了,眼睛酸了,但心里美滋滋的。活动日,在老师和志愿者家长们的悉心指导下,中年级全体学生开始包野菜馄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皮子,点水,放馅儿,拿捏……谁也不甘落后。

◆“绳子输了,我们赢了!”操场沸腾了,六年级“春天的力量”拔河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比赛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两队处在胶着状态。突然,嘎嘣,绳子断了!一阵惊叹、唏嘘,所幸孩子们没有跌倒、受伤。裁判员大声宣布:“绳子输了,我们赢了!”于是在一阵欢笑声中,各队拿着断裂的绳子合影留念。比赛结果已然不重要,開心快乐写在孩子们的脸上,这是春天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春天,不仅在孩子们的眼睛里,而且还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将成为他们一生难以忘怀的快乐回忆和文化印记。

三、品春:厉害了,我的春天

在班级、年级的基础上,辅以跨年级活动,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舞台。各年级课程活动完成后,组织学生用写作、写诗、图文等方式回味总结,让本次课程活动“雁过留声”,看看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和记忆。开展班级交流和分享活动,部分学生跨年级到低1—2级的班级讲述课程活动故事,图文并茂,全方位锻炼能力,激发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也激发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课程活动的兴趣和向往,对哥哥姐姐充满敬佩和感谢。收集汇总课程活动全部资料,进行必要的反思、修改、完善,优化课程活动的整体性、系列性。学校、级部、班级以美篇、微信、报道等方式,记录下课程场景;参与活动的老师记录课程小故事。

来听听孩子们“在春天里”的心声——

“诗词大会、拔河比赛、剪绘春天……为了活动的圆满,近几周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我们把汗水凝结成时光胶囊,在这命运里拓荒。这次活动我们有输有赢,不管哪种滋味,我们明白唯有努力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喜欢春天课程的系列活动,尤其是吹泡泡,它不仅使我们玩得开心,更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如何弯铁丝,如何制作泡泡水,如何才能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春天、感受春天,老师们可谓是‘用心良苦啊!一系列丰富的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还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咏春诗词大会时,原本以为自己十拿九稳了,上场了才发现‘非也,正所谓‘学无止境。我想,春天带给了我们美和快乐,春天也提醒我更加勤奋努力!”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家长对这次活动的认同,彻底打消了我们当初的顾虑。80后家长更喜欢在班级微信群里即时点赞——

“翻看老师发的孩子们的照片,跳啊,跑啊,探索啊,每个人的心都被这春天里的童心童趣融化了,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收获了快乐和友谊,懂得如何去团结合作,回到家,小嘴巴不停地说春天的故事。”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学校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丰富多彩的春天,家长们也感受到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再是枯燥的课堂学习。”

“论基础设施,现在的东小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但这次春天课程活动处处体现用心。当初就近上这所学校时还有很多顾虑与不甘,总担心没送孩子去市里的名校,但现在内心淡定从容多了,因为教育没有什么比‘用心更可贵。”这位一年级家长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慨。

而在课程的评价与总结中,老师们这样说——

“春天里究竟发生多少个故事,无人知晓。一片天空,一块草地,一座高山,一丛树林。大可至天地无垠,小可至细不可辩。我们东小的孩子就在这个春天里,和老师们一起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一起沉醉,一起欢愉。”

“活动前,我真的很恐慌,因为自己只是一位数学教师,全课程只是听陆校长讲,觉得理念很好,实施很难。但课程完成后再回过头来看,我想我看到了校长倡导的全课程理念,将体验 (孩童时的体验,犹如种子深埋在泥土)为实践推手,充分尊重(师生共度的幸福的教育生活)学生、教师、家长的需要,最后达到成长(是最美好的事)的美好愿景。孩童时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体验,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力量,给予孩子足够安全、自由、丰富的体验,正是全课程的努力方向。”一位一开始很抗拒全课程的老师写下了这样的反思。

教师的课程整合意识得到提高,老师们感叹,原来春天还可以这样教,学生还可以这样学。这种方式学生喜欢,老师也乐在其中。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服务生活。这次课程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春的气息,了解春的知识,体验大自然带来的生命和希望,还锻炼了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仅凭几堂单纯的学科课程所无法达到的。

四、悟春:雪化了是春天

陶行知先生早在80年前就写下了一首有趣的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提倡我们要在生活、游乐中学习,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孩子们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春天”课程,是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这次课程整合的尝试,打通了学科的界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与世界、与自己紧密相连。

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是课程。只有课程变了,教师才能变,学生才能变,学校才能变。想要真正改变小学教育的生态,首先就要调整课程的结构。基于儿童经验和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能让孩子的体验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未来学校理应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最好的课程用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未来学校课程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未来学校课程,在选择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未来课程的构建应充分考量兴趣驱动和个性需求,使课程更多样化,增加其选择性。其一,從学校出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其二,从学生视角出发,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创造适合的课程。课程资源由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指导老师可按需自主去聘请;还有比较理想化的按需学习课程,称之为“私人定制课程”。

未来学校课程,在融合中适应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一方面,课程应是灵活多样,实现与真实生活的高度融合。课程应更好地走向生活,密切学生与自我、与生活、与自然的联系,积累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未来社会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课程应是灵动多元,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学科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整合。一个主题统领各个学科,以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代表着未来我国课程变革尤其是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未来学校课程,在联结中养护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原来,教材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世界是我们的教材。”未来学校教育将突破校园围墙的界限,打破线上与线下的界限。一是开放共享,课程实现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联结。课程的开发者将会越来越多元化,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课程资源超市。二是分享互联,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资源的联结。网络学习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空间会极大地拓展延伸,智能化、虚拟化学习的特征会非常明显,学习更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而线下则给学生提供更多讨论、活动、分享和交往的空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未来,不是我们要到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未来学校和未来课程也如是。创造每一个学生向往和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实现每一个学生充分而个性的生长,让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地方,就一定是创造了学校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希贵.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习奥妙 [J] . 未来教育家,2016(10).

[2]朱永新. 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J] . 人民教育,2016(20).

[3]王维花. 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J] .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