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是今年基调
2018-03-26闫肖锋
闫肖锋
去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给2018年经济发展定了调子和方向。会议重点提了以下方面: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金融服务要导向实体经济。
大家注意到,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建设”而不再是“加快研究”,相信未来防止房产泡沫不再是“双限”这类临时措施,而会出台一些长效性的政策法规。
但防范金融风险重要性远大于房产风险。实际上,中共十九大报告就已经把“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攻坚战,并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工作的重头是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的同时,绝对不能爆发系统性风险。怎么防范金融风险呢?从国内外经验来看,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无非是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抑制资产泡沫。许多国家的金融危机爆发就是资产泡沫刺破引起,比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的金融危机,让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当前,中国抑制资产泡沫主要就是针对房地产领域,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这需要管控房价的同时建立起长效机制,即租售同权、共有产权和房产税等措施。从长远看,就是平衡区域发展资源,发展多层次城市格局,振兴二三四线城市,有效疏导人口,防止大城市病。
第二,稳住外汇。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外汇导致的危机,外汇的波动要格外谨慎。对中国经济而言,人民币持续贬值和外汇持续减少必然会引发金融风险。所以,中央出台多项措施稳住外汇,比如管控海外并购方向,凡是技术类并购继续支持,而对海外不动产投资、海外收购酒店、酒庄、影院等等投资加以规范。
第三,稳住债务。很多国家的金融危机爆发都是债务引起的,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来又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债务问题主要是国企和地方财政的负债率,已远远超过警戒线。所以,国企要除债务,实行混改,实行债转股;要严控地方政府发债,防止盲目扩大PPP项目。包头地铁项目近日被叫停,就是个重大信号,标志着中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大干快上、拉动地方经济GDP的模式已经被叫停。对地方政府而言,边发债、边建设的模式将告一段落。
第四,治理金融秩序。规范股市,严肃金融纪律,严厉打击炒作之风。此外,规范金融创新,严防出现“乱创新”“互联网金融泡沫”。金融改革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果规则没有跟上,监管没跟上,必然引发秩序混乱。
第五,控制好货币政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
总之,金融风险最怕的是忽视了它,如此,“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就会不期而至。所以,遏制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是我们金融工作的底线。
前不久,央行报告首次提出了“金融周期”的概念,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金融周期变化,各国央行也认识到只关注以物价稳定等为表征的经济周期来实施宏观调控显然已经不够,央行传统的单一调控框架存在着明显缺陷,难以有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纵容资产泡沫,积聚金融风险。”
这种金融周期的变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下一个30年产业和财富的风口将不同于过去,过去那种货币推动型的增长模式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十九大后的上个年末,央行首提“金融周期”,绝非无的放矢。这是对下一个五年的货币政策的强烈暗示,也意味着,随着全球货币政策转折点的到来,中国金融周期基本见顶;下一步,在稳健和宏观审慎的双支柱政策框架下,防止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止房地产价格泡沫,防止债务杠杆,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这意味着,2018年货币政策收緊是大概率。对此,各行各业、各地政府须保持十二分的警醒。
特朗普政府推动的美国减税运动正在引发全球连锁反应,对中国经济也是个巨大的挑战。未来30多年,中国经济若要“上台阶”,必须从低成本优势的廉价要素驱动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故此,防范金融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时让金融服务导向实体经济。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