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018-03-26邓红尚娜娜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邓红 尚娜娜

摘要: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明确阐释了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路径。本文从分析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入手,提出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话语权、提升人民群众自尊和自信、以问题为导向理解人民群众所处境遇等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理念,并对这一问题的价值意义作出探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执政理念

中圖分类号: D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8)01-002-04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1001

习近平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明确强调,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21,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勾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蓝图应当遵循的原则时,就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6。这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精神,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自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履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对人民的重大承诺,并在执政过程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得到满足和提升。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必须进一步深入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执政旨趣、执政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明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引领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实践中去,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充分体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得以全面贯彻执行。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逻辑,可以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等维度来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的理论逻辑。“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党政治最重视和关心的根本问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相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3]60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重大革命和改革的深入推进,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仅仅依靠上层士大夫和少数资产阶级所发动的小范围革命必然招致失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从爆发到推翻复辟王朝,最后取得革命胜利,两者所依靠的革命力量基本相同,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英国主要依靠手工业者和自耕农,法国依靠工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列宁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首先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236毛泽东也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1032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6]128在中国革命实践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以超凡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向世人一次次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的历史逻辑。背叛人民,必然要被人民抛弃,这是综观整个世界历史长河中执政党兴衰存亡历程得出的重要结论。从中国与世界近现代历史来看,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划时代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取得重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它拥有以往任何革命都不具备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表明,在毛泽东心中,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并得以巩固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而20世纪末苏联政权顷刻之间崩塌,“人民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极度失望与背弃,是苏联解体的决定力量。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7]。苏联的政治和文化领域的领导阶层过着特权生活,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因此20世纪尼克松在访问苏联后指出:“苏联共产党领导阶层比任何资本家集团的所作所为更符合马克思对统治阶级所下的定义。”[8]234所以,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渗透,普通大众乃至一般的党员站在苏联共产党的对立营里,不足为奇。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认识苏联等国家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真正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宗旨。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期邓红 等: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第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靠的主体和动力是人民;二是小康社会必须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考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明确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如同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把人民的要求当作党行动的方向,切实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6]12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必须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只有人民群众承认的小康社会才是真正达到了小康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重塑过程。如果这一重大部署战略性决策得不到人民的承认和赞同,建设的小康社会就如同空中楼阁,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空架。因此,习近平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9]13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旨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旨趣,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其执政理想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把握现阶段主要矛盾具有独特价值。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重塑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举措。政治学里的合法性,即指政治正当性。“政治正当性是说,特定政治系统、政治当局及其政治作为和政治结果之所以被人们所认同、赞成、支持和服从,是有着内在的充分理由的。”[10]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在夺得政权后,只有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继续赢得人民的信任,获得人民更大的政治认同。我们目前所处的新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人民的思想日益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我国未来政治文化环境发展面临严峻的国际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秉持一贯的执政理念,切实把握广大人民群众不同视域的诉求,才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重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规划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分步走战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比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了十五年,这是综合分析我国近五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得出的新战略步骤,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奋斗建设的巨大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靠动力也来源于人民群众。综观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而得出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群众是主体。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快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对我国现阶段工作重点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这一重大论断,更加明确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继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才能为充分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旨趣,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几千年历史兴衰成败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旨趣,“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6]129。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加快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全体共产党员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策略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推动社会政治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起着核心主体作用。如何将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有序地整合在政治决策结构中,一直是民主政治推进的难点。要使人民群众以更好的姿态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必须从思想和道德层面,充分尊重人民的话语权,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自尊和自信,充分理解人民群众所处的境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倡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话语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一个政党、一个组织都需要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发表该团体的见解。人民作为现实的一个个体,同样需要独立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意见整合成特有的观点,这也是“人民”与“臣民”最大的区别。封建社会的普通大众不需要思考,作为一个合格的臣民,他们最大的义务是被动地服从或屈从于统治者。而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应该而且必须享有最大的话语权。中国共产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推进,就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并且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筛选,将其作为党和国家未来工作和行动的一个参考方向。而如何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政治动态平衡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想必须客观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二,中国共产党主张强化人民群众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对于自我处境的一种现实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必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自我的认同意识,对于社会的认同意识,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作为国家的主人所享有的最大权利。在十九大天津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谈落实习近平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的做法时说:“去年11月初采暖期前,寒潮来到,乍冷之时,市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特别难熬,过去就是在这样的时期,很多老年人都没有熬过去。市委、市政府迅速决定提前十天供暖,这个措施效果究竟怎么样?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告诉我,整个供暖期间全市到医院就诊的老年人人數比往年同期大幅降低。市民政局长告诉我,从殡葬机构了解情况,去年与过去同期相比,去世的老人少了2000多人。”[11]而2017年根据我国北方寒潮提前这一情况,天津市提前半个月启动集中供热制度,这是近两年来,天津市再次实行弹性、动态供暖措施。从适当提前和延长供暖期这种点滴小事当中,切实让普通群众体会到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温暖,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于自我角色的认同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展现。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分析人民群众的现实境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个人的意愿与社会整体意愿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将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进行提炼加工,尽力尊重和照顾每个人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必须尽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16]128-129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依旧集中于就业、教育和收入等比较敏感的几个领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歧视等现象反应比较强烈。比如社会上的农民工集体,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收入较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性质不受人尊重,子女受教育问题长期未能得以解决。农民占据我国人口的50%左右,如果农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滋生社会矛盾,由此引起社会连锁反应。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分析人民群众的现实境遇,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从而将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持续落实和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才能越来越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其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得以巩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文件起草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3]黃锦奎.论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政治学与执政政治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赵德宇.苏联解体原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10.

[8]尼克松.领袖们[M].施燕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戴长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重塑政治合法性[J].科学社会主义,2012(6):22-27.

[11]魏彧,米哲,徐丽.坚定不移落实“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努力开创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EB/OL].(2017-10-20)[2017-12-2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0/c414305-29597680html.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