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or钱景好
2018-03-26卢玲
卢玲
十二年作死苦读,高考完,填报志愿,被顺利录取,快递小哥把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录取信塞你手里……事情进行到此处,你似乎就已完成了一切使命,从此迎来美好人生。我以为你只是单纯,没想到你竟然是天真。
《中国青年报》2016年的一则针对2002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近8成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想过转专业。原因有很多,比如:对专业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专业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符、父母希望他们转专业、自己觉得学不好本专业等。然而,同时有近8成的受访者表示:转专业可难可难了。每个学校规定不同,门槛不同,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且在学校看来,过分开放转专业是不靠谱的,这会影响学生对专业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可能导致很多学生转来转去一事无成直接废掉。如果可以,请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长点心吧。
小A 211院校经济学专业
因父母均在体制内工作而选择此专业
“小A原本是没有太多感觉的,因为她已经被包办习惯了。可上了大学后,远离父母的控制,她慢慢地开始生出自己的想法。小A对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做了—番考察,觉得自己专业水平不够,决定要出国进修。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要选择—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国内的多数家长,从南方剑北方,从学习到工作,从选择专业到恋爱结婚,除了洞房不能帮忙外,孩子的其他决定,都喜欢掺和一把。就像《欢乐颂》里关关的父母一样,恨不得把孩子的下半生像程序一样设置好,按照他们的计划一直生活到老,到死。对于孩子大学专业的选择,更被父母看作是头等大事。
小A的父母便是如此。她的父母都在体制内工作,所以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报了经济学,理由只有一个:容易考公务员,因为父母都在相关单位工作,当然也希望女儿一毕业就有一个稳妥的去处。
小A的父母就这一个女儿,自然,他们当仁不让,要把女儿未来半辈子的生活考虑得周周全全——毕业就考公务员,然后找一个同样在体制内工作、门当户对的女婿,结婚,生子。
小A原本是没有太多感觉的,因为她已经被包办习惯了。可上了大学后,远离父母的控制,她慢慢地开始生出自己的想法。
从小她就喜欢画画,在大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兴趣开了绘画班,居然搞得有声有色,她自己也充满了成就感。提起这件事,她总是眉飞色舞,显得特别兴奋。
大二以后,她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经济学这个专业,对课程兴趣缺乏,反而对外面的世界越发地向往。所以,从大三开始,她就不断地在申请实习,并且是跑到上海去实习。实习的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但都与她的本专业无关。她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实习看看自己究竟可以做什么。
上海这座城市那么繁华,上海的工作机会那么多,最重要的是,她还交了男朋友。那个男孩也在上海工作,小A觉得,自己毕业后一定要留在上海。但是,她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那个男孩跟女儿不够门当户对。
经历过几份实习工作,小A已经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更喜欢和市场有关的工作、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体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的工作。来我这做了咨询之后,她更加確定了自己未来要发展的领域。
小A对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做了一番考察,觉得自己专业水平不够,决定要出国进修。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父母听到她的这个决定后,一下子反应得特别激烈,甚至,她父亲直接赶到上海把她带回了家,哪也不许她去。但是小A已经见过外面的世界,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于是向我求助,问我,该如何跟她的父母沟通,同时也抱怨着她父母的专制。
最终,看到小A的想法很坚定,他父母也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终于达成共识,支持她出国深造。目前,小A已经在准备出国的资料了。
小F 生物科学专业
因大环境推崇生物工程而选择此专业
“不少人在高中阶段因为缺少对自己兴趣的探索,也因为盲目地相信父母(或者老师)的判断,选择了当下看起来很不错(新闻舆论),但是学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毕业之后才发现,无论自己念到了本科也好,研究生也好,恐怕终归是要放弃的。”
小F当初报考专业的时候,父母倒是没有很多的建议,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应该如何报考,更不知道什么专业学什么,毕业后会做什么。
在小F高考的时候,大环境的风向是这样的:那时人们都说,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这句话,有点年纪的人应该不陌生。在当时,铺天盖地都是新闻媒体对于生物工程的吹捧。所以小F,综合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和学校老师的建议,报考了生物专业。
顺利考入生物科学系后,小F在校期间屡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然而,即便这样努力,小F在毕业时依旧很茫然。
同学之间相互调侃:“唉,我们本科毕业只能卖药去!”同学们进入药厂的居多,要不然就转行了。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则提问:生物科学类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
答主“康力”是国内phd在读生,他说: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无论多优秀,都很难在科研机构获得一席之地。那国内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做什么呢?基本做的都是和生物打擦边球的工作,比如:医药代表、生物试剂销售,或者干脆去生物公司里面做实验,而待遇,做实验的搬砖工基本没有什么油水,医药代表还好点儿,会有奖金,但这跟交际能力有关,基本跟生物本身没什么关系了。那么,研究生会好一些吗?本科或者研究生在国外会好一些吗?对不起,我觉得没有十年的正规科研培养,以后很难做出好的科学研究。
在这种不理想的境地下,小F想到继续考研。她觉得考研之后起码工作要理想一点吧?后来,她顺利考取了某985院校生物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某军医大学的实验室工作。
你以为这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并不。
小F在进入实验室后,才慢慢地发现自己并没有那样高远的志向,她没法在实验室里渡过余生,刻苦做科研。于是,她自己提出申请,转到一个比较清闲的岗位,不过这同样不是她想要的。
工作4年后,她找到我做咨询,因为觉得就像这样“混”下去,到死也看不见希望,工资不上不下,这份工作继续下去唯一能想到的好处就是:儿子可以上机关幼儿园,价格便宜质量好,家人看病也方便。但是对于自己本身来说,除了稳定,任何希望都看不到,每天都感觉很迷茫。
她一直在思考:“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我问她自己想做什么。她说:“反正是非常不喜欢搞科研,这种日复一日看不到希望的滋味,我不喜欢,而且很讨厌!并且极其不喜欢用小白鼠做活体实验。”
经过咨询后我发现,她非常的聰明、机敏、善谈,而且很热心,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喜欢组织活动,于是建议她转换一下职业方向,走出实验室,做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一年后,她顺利转行,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转行到基因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薪资比之前高不少,她觉得很兴奋,这既是挑战也是压力,虽然有些担心,她还是勇敢地去了。只要是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即便遇到困难也会想力法克服的。
不少人在高中阶段因为缺少对自己兴趣的探索,也因为盲目地相信父母(或者老师)的判断,选择了当下看起来很不错(新闻舆论),但是学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毕业之后才发现,无论自己念到了本科也好,研究生也好,恐怕终归是要放弃的。
之前同行还遭遇过博士毕业后来咨询,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行重新开始。
很多咨询者都这样感叹:“如果能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是不是完全看自己的喜好呢?
比如很多女生特别喜欢心理学,感觉很神秘,仿佛能看透别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在这里插—个段子:某次心理学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是—位部队背景的,具有30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学专家,他说他特别讨厌跟新认识的人介绍自己的职业,因为对方在得知他是心理学专家的时候,经常会马上露出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考他:“你猜我现在在想什么?”也特别无语。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所以学习心理学并不能让你猜到对方在想什么。
关键问题是,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率似乎一直就不高,并且毕业后几乎都要改行,做市场、做产品、做人力资源、做销售,凡是能和人打交道的。沾边的,都是这个专业的就业去向。大多数人并不会直接成为电视剧里酷酷的心理医生,就业机会和从业环境不算特别理想。
因此,在进行专业选择的时候,你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而不是自己瞎猜乱想,也许你知道真相之后,就不喜欢了。
既然不能完全看喜好,那是不是应该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个有钱景的专业?
经常会有父母感觉自己见多识广,高瞻远瞩,动不动就想让孩子考取一个热门专业,或者选择目前社会的热门职业,感觉猪都能飞上天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有一个男生,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一心想让他做程序员,因为听亲戚说赚钱多,于是她帮儿子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这个男生自己没啥主意,在学校也不怎么努力,成绩自然不好,经常挂科,好不容易才磕磕绊绊地毕业了,找工作时自然找不到技术开发方向的工作。
于是他妈妈觉得,肯定是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没把握好学校的时间,便又花了几万块给孩子报了培训班,继续学习。男生这时说了,自己其实根本对技术不感兴趣,但是他妈不同意,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 “我一个人把你带大容易吗?我必须得帮你找一份好工作,我才能安心,你这么不听话,怎么对得起我这么辛苦地供你?”
好吧,男生听妈妈的话去培训了—年,还是没找到工作,但是他妈依然不放弃,继续把他关家里学习,说:找别的工作还不如我养你。
后来……经过漫长的4年之后,他顽强的妈妈终于弱下来了,允许他去找力所能及的工作了,但是依然有些不死心地经常念叨:能不能再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