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个县城乡村振兴的微观察
2018-03-26徐豪
徐豪
汽车行驶在县道上,窗外掠过一幅幅墙体广告,“坚决打击‘村霸恶势力”“治理农村赌博违法犯罪”的标语映入眼帘,让人不禁莞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对政策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了。
凤台县是安徽淮南市的下辖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已经几年没有在老家过春节,这次仔细琢磨老家的乡村发展,感觉是既陌生又熟悉。
农村小轿车增多成“幸福的烦恼”
春节期间,因为走亲访友,经过几次集镇,都遭遇了堵车。“现在家里小轿车都成灾了!”一次堵了半个小时后,我听到这样的抱怨。
记得小时候,摩托车都是稀罕物件,后来摩托车渐渐被淘汰,兴起了电动自行车,如今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不过,虽然年轻人喜欢开车,但他们的长辈对此有不少抱怨,“几步路,动不动就开车,一年不说油费,光保养费就上万,浪费钱!”
堵车的时候,我观察那些车牌号,大部分是本地车牌号,还有不少是上海、江苏、浙江的,他们在外务工、办厂,春节回家过年。
车牌号反映出的是人力资源的流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上海、江苏、浙江成为首选,因为民营企业发达,可以提供的岗位多,这渐渐成为“传统”。
也因为人力的流动,让农村劳动力资源显得有些不足。皖北淮河流域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一年两季。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人大多数已经在城市居住,土地由他们的父母打理。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一辈开始干不动沉重的农活。而更年轻的一代,则不愿意务农。
“怎么搞?总不能撂荒!”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开动拖拉机种植、收割、搬运粮食是很常见的事,但等到他们都干不动了,土地怎么办?
过完春节,那些“沪”“苏”“浙”号牌的车开走以后,乡镇的道路或许会一下子沉寂很多。
返乡创业的喜与忧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让各级干部很着急。近些年来,从市里到县里,再到乡里,都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新闻报道说,凤台县去年吸引3500余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并带动就业2000余人。县委、县政府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企业、三产服务业,还出台了多个文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支持。
但是,也有不少在外省办厂的企业家不愿意回来。一位多次被村干部 “做工作”的企业家跟我说,并不是自己不爱家乡,而是“回来没法发展”。
他跟我介绍说,现在县里的政策的确很优惠,通过多种方式发展乡镇产业集聚区和农业园区,放宽经营范围,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还开辟“绿色通道”,的确为返乡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但是,他也擔忧,企业的发展更要依托市场、依托人才,“我如果回来办厂,一没有市场,二没有技工,很难维持下去。”
这位企业家还说了另一层担忧,他现在所在的外省办厂地区,正因环保压力,“驱赶”高污染产业,这些企业当初也是政府招商引进来的。
现在政府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企业、三产服务业,给了很多优惠,以后政策会不会变?“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没有了资金、土地的支持,要做下去很难。”
农业产业化急需“牵头人”
淮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蔬菜大棚发展也有一定的历史,凤台县多个乡镇有千亩蔬菜种植大棚。
不过,这个“千亩”不是真的连成片的千亩,多是一家一户式的种植。对于瓜果蔬菜种植来说,这样的家庭作坊以前是比较合适的,生产季除了有人来收购,还可以拉到集镇上售卖,基本能保证产销。
但如今,乡镇发展越来越快,各种供需渠道也越来越多,周围人们对本地生产的需求就有所降低,种植户们更需要“外销”。一些村庄交通不便,有些离县道有十几公里,虽然村村通水泥路,但这个距离也成为销售的短板,“而且小规模种植,人家不愿意来收购。”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的短缺,农业进行大型机械化耕作、产业化聚集,已经成为趋势。不少省份的地方都进行了土地流转、开展了家庭农场,进行了农业产业化。凤台县近年来也明确了粮食、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等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些村镇也在运用土地出租、转让、代耕代种、托管等多种形式实施土地流转,让土地向大户、向生产要素和优势产业集中。我家里就有亲戚,把部分土地转给了果蔬种植户。
但一些农村进展还是比较缓慢,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已经日现短板。“联合收割机下到地里,没法掉头,不然就轧到别人家地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分配将每个区域分成很多块,承包给不同的家庭。
皖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平原,如果能够流转土地、连片发展农场,不仅可以保证粮食生产进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运用机械化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民们也很期盼,“但谁来牵头干呢?”
如何阻止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因为“煤多”,煤炭“黄金十年”期间,凤台县跻身安徽省经济十强县。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20亿吨,可开采储量达100亿吨,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凤台县境内先后兴建了张集、顾桥、顾北、丁集、国投一矿、国投三矿等生产矿井,不少都是特大型矿井。
从整个淮南市来看,这座因煤出名的城市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过去,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
但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整个淮南地区一方面面临资源日趋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长期不平衡发展后的转型困难。
因为采煤,家乡的沉陷区多,大量的农田和基础设施毁坏,征地、拆迁问题也被较多关注,环保问题也尤为严重。小时候一说到污染,想到的是淮河,现在污染已经成为普遍问题。
前两年,我从小长大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净水器。因为经过检测,地下水已经不符合饮用标准。而小时候,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亲戚朋友都跟我开玩笑说,“这雾霾跟北京一样正宗吧?”
在不少家乡人看来,虽然县内有不少大型煤矿和电厂,但它们都是央企、省企,凤台从中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反而要承担环境污染代价。
这几年,关于农作物秸秆禁止焚烧的规定执行越来越严,淮河流域是秸秆焚烧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一位村干部跟我说,每到农忙季,几天几夜都不能睡觉,在田地里到处巡逻,防止有人焚烧秸秆。“只要一冒烟,那事情就大了。”
不仅是秸秆焚烧,煤矿、电厂的固体废物排放,煤矸石、粉煤灰处置,甚至化肥农药的使用,都是引发环保问题的隐患。
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以后,“环保风暴”让各级干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