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戈尔故乡寻“自然学习”真髓
2018-03-26邹松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这句诗的指引下,《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去他的故乡——印度和平乡,找了“秋叶”,看了“夏花”。
一大清早,记者踏着露水走进位于这里的印度国际大学,想看看从泰戈尔时代延续至今的“露天课堂”。露天课堂,顾名思义,天作屋顶,地当学堂,周遭万物,或充耳不闻,或可学可鉴。这种在自然中学习同时顺应自然的教育模式,近百年前便为泰戈尔所倡导。
“露天课堂”并不是“野地里学习”的代名词,它露天,但也有“教室”。“教室”往往离不开一棵大榕树,在树荫下,十几厘米高的砖石围成一个盾形的围堰,学生们坐在那里听讲,盾形直边的中间有一个石墩作为讲台。
不走运的是,当天正值宗教节日,“露天课堂”休课,记者只能独坐在榕树下静思。刹那间,或是有风吹来,或是有鸟飞走,头顶的榕树叶哗哗落下,没等拿起相机,便都覆盖在了“教室”的地面或“座椅”上。
“秋叶”凋落之地或能点醒世人,“夏花”绽放之所更被众生所崇。距“露天课堂”不远的“玻璃房子”是泰戈尔的“自习室”。这是一处真真正正的玻璃房子,相传泰戈尔当年就是在里面一边日光浴一边悟出大道真理。
下雨了怎么办?面对记者“抬杠”式的问题,“玻璃房子”旁的保安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片平房,那里也是泰戈尔最早授课的地方。看来晴时拥抱林木与阳光,雨时栖息在房舍修习,本就是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我这次来就是想把泰戈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进到国内,特别是学龄前教育”,云南大学的老师陈超5年前来到国际大学支教:“中国学生的竞争正日益低龄化,幼儿园里都充满各式比拼,社会上所谓的早教机构主张的也都是西式教育那一套。”
如果说陈超打算引进的“自然教育”项目尚处理念阶段,那由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在印东地区推广的汉语教学,某种程度上正践行“自然教育”的准则。不久前,加尔各答近郊的玄奘寺迎来百名印度小学生,他们是来参加“快乐汉语日”活动的。活动上有汉语知识有奖问答,有舞狮表演,还有中国艺术家现场演奏中国民乐。
由于与中国地域接近,历史来往频繁,以加尔各答为首的印东地区原本就是汉语推广的前沿。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马占武说,在这里,学中文固然“实惠”,但更应该是兴趣的体现,所以我们主要是培养他们对中文的兴趣。
从泰戈尔的“露天课堂”,到玄奘寺的欢声笑语,诠释着“在自然中学”与“学得自然”的相辅相成。希望这能成为中印间彼此通达的智慧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