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述评

2018-03-26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禀赋旅游资源

张 莞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2.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自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Auty首次提出著名的“资源诅咒”假说以来,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普遍存在,即自然资源越富裕的地方,经济增长反而缓慢。国内学者也将“资源诅咒”命题引入国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一命题在国内省际层面同样成立。[1-2]

国内真正将旅游经济做为学术探讨是在2000年以后,研究内容涉及旅游经济效应分析[3-4],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5-6],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7-8],旅游经济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9-10]等等。总的来说,国内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薄弱。要探讨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旅游资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早期的研究都在讨论如何利用旅游资源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进入200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探讨全国各地旅游经济发展及其差异问题,尤其是2005年以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旅游资源禀赋条件是造成各地旅游发展水平不一的重要因素[11,5]。但学者们也开始发现,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定高,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快,从而反思“旅游资源诅咒“是否存在[12-13],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并不能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决定作用[14-15]。至此,“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命题正式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但就目前来看,此类研究并不多见,可能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旅游经济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有关,使得准确的数据采集和深入的定量分析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探究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本文基于CNKI的CSSCI文献库和核心期刊文献库,对2000年以后国内关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关系”、“旅游资源诅咒”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就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述评,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和文献统计

选择CNKI的CSSCI和核心期刊文献库,选择2000年以后的文献,以关键词“旅游资源”并含“旅游经济”,以及“旅游经济”并含“差异”进行检索,共得到1462条检索结果。为了进一步精确研究文献范围,逐项筛查与“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高度关联的文献,同时考虑摘要、被引次数和参考文献等因素,最后筛选出较有代表性的文献118篇。如图1,可以看出,从2001年至今,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6年至2009年增长最快,其中2009年是一个研究高峰,有17篇文献,2009年以后每年基本保持在10篇左右。这些变化说明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还是较为关注的。

图1 2001年至今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从文章名称和摘要进行分析,这118篇文献主要是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整体、新疆、湖南和湖北、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见表1。

表1 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对象分布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

1.研究方法

在这118篇文献中,绝大多数都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即先选取世界遗产、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等指标来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状况,然后以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做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后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泰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灰色关联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16]。

2.研究结论

在这118篇文献中,直接研究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较少,大多是研究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或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时涉及到这个问题。目前学者们基本能达成的共识是,旅游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不过对于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却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禀赋条件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有不少研究论证了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旅游收入的错位关系。特别是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来说,可能更多取决于当地GDP、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等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状况不再是主导因素。通过梳理文献,将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强正相关。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较大,即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较多。史春云等论证了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但指出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地位还不完全相称[17];王琪延等发现对于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是对旅游经济贡献最大的影响因子,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一结论并不成立[18];汪德根等分析发现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禀赋指标存在较强正相关[19];田纪鹏等发现上海旅游总收入相对值与核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指标呈中度正向相关[20];罗浩等将旅游资源引入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和要素贡献分析,结果发现贡献率最高的是旅游资源(46%),其次是资本、劳动、技术[21]。除此之外,刘承良等、邹家红等、林水富等、方梦园、吴冰等、赵临龙、彭睿娟[22-28]等多位学者通过研究不同的地区,都得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基本同向变化的结论。

(2)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弱正相关。与第一种观点不同,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是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较小,即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并不显著。苑涛等[14]、宋慧林等[15]、宓科娜等[29]都得出类似结论,认为旅游投资的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高科技的运用将成为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因素。王美红等利用组合矩阵发现名牌景点丰度与入境旅游的收入占有率既存在正相关性也存在空间错位性[30];左冰分析出资本投入对于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旅游资源禀赋和劳动力[10];刘佳等、王兆峰等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条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最大[31-32];杨天英等发现不同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旅游自然资源和旅游服务资源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最大,而旅游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影响最小[33]。

(3)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非正相关。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还有部分学者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确关系或是负相关的结论。杨勇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业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34];邓祖涛等、闫静静等、张广海等学者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5-37]:旅游资源状况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方叶林等发现省际旅游资源相对效率的不同,是导致错位现象的主要原因[38]。有少数几篇文献直接验证了中国旅游业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39-43]。还有学者做了更详细的探索。苏建军等验证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地区不同作用也不同[44]。

(4)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有少部分学者分析了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水平的关系,得出的结论都是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增长呈负相关。韩春鲜发现新疆的旅游资源优势程度与旅游增长速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13];王淑新等认为旅游资源禀赋水平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收敛[45];张洪等实证分析了安徽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发现旅游资源条件与旅游经济增长水平呈弱负相关[46];李佳分析了四川省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结果发现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速总体上呈负相关[47]。

(5)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并不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或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及交通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人均GDP、经济政策、技术、旅行社数量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客观来讲,不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三、评价与启示

综上所述,2000年至今关于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和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上,专门分析两者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学者们都一致肯定了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程度如何,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尚无一个完整而确切的答案可寻,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就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第一,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一是对旅游资源禀赋条件的评价,常见为选取世界遗产、A级旅游景区等指标并赋予权重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旅游资源的范围太广,其多样性和多变性容易造成统计不全,从而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和重大节事活动做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就往往容易被忽略。二是对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大多选取旅游收入这一个指标,但还应考虑到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景区等等)的数量及经营状况等因素,最好能够建立一个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进行客观和全面的测算,才能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第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还应延伸和拓展。目前的研究对象多以省级、跨省的区域地带、省域为主,研究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新疆等地,市县一级的研究甚少出现。今后加强省际、省域和市域的研究应该是有益的补充。另外,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经济亟待提高的民族地区也应被更多地关注,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还可延伸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旅游资源禀赋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的关系,游客对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消费等研究。另外还应该认识到,中国各地区经济、地理、文化等状况差别巨大,所以对于不同地区来说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分地区、分类型、分条件来对比分析可能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三,研究结论还应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通过归纳分析,现有的文献得出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主要有强正相关、弱正相关、非正相关三种关系。但大部分文献只是得出了这些结论并简单分析,至于这些关系的产生原因、产生条件和动力机制,深入细化的研究还很缺乏。对于弱正相关和非正相关的研究结论,应该进一步跟踪调查分析,深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存在错位的原因及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并探究影响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存在复合型的多种关系的研究结论,更有待进一步深化分析和拓展研究。

已经有学者指出,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从资源依赖型向资本驱动型转变,今后资本、科技、创新、合作将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新动力。但旅游资源毕竟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探讨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依然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旅游综合效应的进一步凸显,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关注还将持续下去。今后的研究将综合多学科视野,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在细化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提高旅游资源的经济转化率、缩小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协调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更深远的探索。

[1] 徐康宁,韩剑. 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 经济学家,2005(6):97-103.

[2] 徐康宁,王剑.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06(1):78-89.

[3] 许虹.四川省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J].经济地理,2000(6):121-124.

[4] 汪德根,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5] 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3):406-410.

[6] 王凯,李华,贺曲夫.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63-67,94.

[7]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27(10):11-19.

[8]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4,29(8):37-49.

[9] 孟祥伟,金浩.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学刊,2010,30(3):224-227.

[10] 左冰.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82-90.

[11] 孙根年,冯茂娥. 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59-464.

[12] 李连璞. 区域旅游发展“同步—错位”诊断及差异分析——基于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统计数据[J]. 人文地理,2008(2):87-90.

[13] 韩春鲜. 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影响研究[J]. 生态经济,2009(10):62-66.

[14] 苑涛,何秉宇,吴良飞. 新疆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4):123-126.

[15] 宋慧林,马运来.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J]. 经济管理,2010,32(10):114-118.

[16] 张莞. 国内旅游业“资源诅咒”研究综述[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39(4):19-24.

[17]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2007(6):631-639.

[18] 王琪延,罗栋. 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结构研究——基于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调查资料[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97-102.

[19] 汪德根,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20] 田纪鹏,何建民. 上海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企业、政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视角[J]. 旅游科学,2011,25(3):1-13.

[21] 罗浩,颜钰荛,杨旸. 中国各省的旅游增长方式“因地制宜”吗?——中国省际旅游增长要素贡献与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研究[J]. 旅游学刊,2016,31(3):43-53.

[22] 刘承良,颜琪,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5):846-850,860.

[23] 邹家红,王慧琴. 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09(6):93-96.

[24] 林水富,刘晓蕾,陈秋华. 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6):59-64,77.

[25] 方梦园.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43-47.

[26] 吴冰,马耀峰,高楠. 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186-191.

[27] 赵临龙. 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8省区市“十二五”旅游效益实证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6(4):73-77.

[28] 彭睿娟.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17,40(3):664-670.

[29] 宓科娜,叶持跃,马仁锋,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演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4):85-90.

[30]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 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J]. 人文地理,2009,24(4):115-119,97.

[31] 刘佳,赵金金.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10-116.

[32] 王兆峰,余含. 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J/OL]. 地理科学,2013,33(3):322-328.

[33] 杨天英,李许卡,郭达. 不同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生态经济,2017,33(6):105-109.

[34] 杨勇.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22-27.

[35] 邓祖涛,尹贻梅.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 旅游科学,2009,23(3):6-10.

[36] 闫静静,张满林. 辽宁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13(23):58-62.

[37] 张广海,龚荷. 江浙沪地区旅游发展不一致现象及旅游资源效率定量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9):1131-1136.

[38] 方叶林,黄震方,张宏,等. 省域旅游发展的错位现象及旅游资源相对效率评价——以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0):1754-1764.

[39] 王玉珍. 旅游资源禀赋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0(8):41-45.

[40] 左冰. 旅游能打破资源诅咒吗?——基于中国31个省(市、区)的比较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60-69.

[41] 裴星星,谢双玉,肖婉霜.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102-106.

[42] 马仁锋,倪欣欣,张文忠,等. 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 经济地理,2015,35(7):176-182.

[43] 刘法建,方叶林,李东和,等. 省域旅游发展“资源诅咒”测度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响应[J]. 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1):66-70.

[44] 苏建军,孙根年.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地区差异[J]. 宁夏社会科学,2017(3):71-80.

[45] 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旅游科学,2012,26(6):55-67.

[46] 张洪,时浩楠. 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80-83,115.

[47] 李佳. 西部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9):198-202.

猜你喜欢

禀赋旅游资源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