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建筑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2018-03-26林则钦
林则钦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建,350117)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文化的延续,其样式基本一脉相承,但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有其独特的面貌。纵观整个建筑历史,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丰富多彩,独立于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典建筑,具有深厚的生命价值和文化底蕴。
青砖,黛瓦,原木,作为古典建筑的三大主要材料,历千年而不衰。三者均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内涵。他们在整个建筑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建筑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发展成相对独立的艺术。先民们的集体智慧,传统的工艺文化凝结于它们身上,乃至当今依然可见它们活跃的身影。在现代建筑中,它们有时作为结构材料,有时又作为装饰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融入建筑材料元素,不仅仅是文化的兼容也是创作理念的更新。建筑材料,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超强的亲和力,在现代陶艺的创作素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以砖元素为主要素材的现代陶艺
传统的砖,分为红砖和青砖两种。从现存的传统建筑中可以看出,多数建筑是以青砖为材料的。这些青砖建筑受风雨侵蚀历千年而不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见到青砖的身影,由此累积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漫长的历史长河也孕育出青砖的多种艺术形式,大到各种不同内涵、不同形制的装置建筑,小到起装饰作用的画像砖和砖雕,等等。如此,融合了传统工艺和文化的青砖便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建筑智慧。
首先,尺寸合适是青砖的优点之一。从发明青砖伊始,先民们就针对其重量,尺寸,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如此,它方能有良好的手感,在使用过程中适合抓取。这种严格,标准化的青砖也促使传统建筑结构模式规范化。青砖有良好光感,带着手工的味道,让观者感到温馨。青砖也多在当代建筑中起装饰作用。而且此时的青砖因其特定的装饰要求往往有特殊的有别于传统规格的尺寸。有了这些配合特殊风格和特定环境而制作的青砖的加入,能极大地增强建筑内外环境的亲和力和历史厚重感。
亲切的质感是青砖的第二个优点。所谓质感系观看者或触摸者对物体表面的纹理产生的感觉。实物的质感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天然质感,第二种是人工质感。但是,青砖的质感很特别。它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传统的青砖拥有完美的天然色泽和机理。粗糙的表面上,自然分布着些颗粒和细孔。因了这些表面肌理,青砖在不同的光影下,有着极其丰富而微妙的变化。这样便使青砖有了强大的魅力。它不仅满足了建筑的使用需求,还满足了建筑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它那亲切,温和的气质,还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为有了以上诸多优点。许多建筑师,特别是室内设计师。为了增添田园氛围,往往会使用青砖材料做装饰。这个优点是塑料、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所无法达到的。
最后,青砖的质地有着很大的表现空间。先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烧制方法。在烧热之前给砖泼一遍冷水再继续烧。能让砖的质地更加坚硬,细腻耐看。这样,烧制出来的砖是十分良好的雕刻材料,也因此产生了灿烂的砖雕文化。同时,这样烧制的青砖也成了高层建筑首选材料。历史上也因此才有了体型巨大的空心青砖,质量轻,但是承重能力巨大。
青砖是陶艺家们经常使用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改革开放,后现代思潮蓬勃发展。当时的陆斌恰好处于大学时代。克莱夫的名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成为当时的艺术学子和艺术家的信条。此信条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陆斌在回顾自己这时期的心路历程时,认为他许多作品都是因于该理论。陆斌石头系列的陶艺作品,如砖木结构系列,墙系列,以及一些实用花器正是基于以上思想而产生的。
砖木结构系列一共21件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的语言和结构本身是陆斌关注的重点。砖木作为结构和形式的表象存在。如砖木结构17到21这五件作品,这些貌似劳动工具的东西,是否是真实工具的镜像,这不是作者所关心的。他所关心的点在于附着于这些工具结构外形之上的陶的要素。在作者心中,形式是最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这全新的形式所带来的新意。这种理念贯穿整个砖木结构系列。在砖木结构的21件中,青灰色的砖饱满方正,形状简洁,质朴内敛。在陆斌的作品中,造型的简洁,色调的单纯,是他一贯的风格。他擅长用最小的力量带来最强大的冲击。当然,在这简洁的造型和单纯的颜色之上,陆斌会做丰富的细节变化。比如,他擅长在砖上挖出石窟状的孔洞。在适当的光影下,小小的砖的气势会瞬间扩大。同时显得更加神秘。
《砖木结构》
在陆斌的作品中,有着含蓄的东方文化的内核。这种属于我们文化基因的东西,让观看者自然地联系到华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砖木结构系列。在很现代的东方式造型中融入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和表面雕刻,多样化的砌筑组合来获得与古典建筑文化的沟通。并以此反证作品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不经意间强调着民族文化身份。同时,也宣示着对于普遍文化的否定。
二、以木材元素为主要素材的现代陶艺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木材一直是首要材料。直到今天,在现代生活的很多地方,木材料依然有着广泛的使用。其与当代建筑,不论是仿古的还是西式的,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前,虽然有着多种良好的人工材料,但是木材依然能够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因素。木材的成本比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易于加工,节省加工费。另一方面是由于木材分布广泛,能极大地节省运输费。其次是因为材质因素。木材的色泽自然,纹理丰富,在秩序与规律中变化多样。此外,木材还带有天然的清香。这种味道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并且还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木材与人同属于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属性天然,给人的整体感受是其他材质所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些天然的美最能打动人。木材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木材已经融入到了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现代人对它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紫砂大师陆文霞擅长木纹路仿生。在学习紫砂的初期阶段,陆文霞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她做的剪子,榔头和工具箱几乎可以乱真。仿生能力得到了多位业内大家的认可。许多人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年轻小姑娘做的。陆文霞这些仿生紫砂精品后来受邀到台湾展出,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观众对这些技艺精湛,构思巧妙,并富有生活情趣的紫砂作品叹为观止。台湾本土的部分陶艺家们也受此启发,掀起一股陶艺界的超现实主义热潮。很多人看了陆文霞他们的作品展才意识到这种陶艺超现实源头在宜兴。从做树桩到做花果虫蝶,从时大彬到陈鸣远再到众多当代名家,再到陆文霞,一脉相承。这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的陶艺大本营在宜兴,只不过我们没有冠以该名罢了。
另一件壶也是陆文霞的经典之作。壶身为一段老木头,简洁,质朴,纹理丰富。而壶嘴为一个木楔型嵌入壶身。二者衔接自然浑如一体。壶把则设计成三段木片呈直角相接。壶盖采用内嵌式隐藏于方木中。只露出一枚大头螺帽作的壶盖钮。整件作品每一个面的纹理都处理得非常真实,两面之间的纹理,衔接自然。
《壶》
三、以瓦元素为主要素材的现代陶艺
提到瓦,首先要说瓦当。瓦当应该是所有瓦材质品的种类中,工艺属性最高的。瓦当是筒瓦末端下垂部位,所以又称筒瓦头。瓦当的最根本功能有两个。其一保护墙头使其避免风雨侵蚀。其二,防止筒瓦脱落。最终的目的是使建筑的使用寿命有效地延长。瓦当在后期的发展中加入了装饰功能。其实在早先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整齐而有规律排列的瓦当具有很好的美感。于是先民们又锦上添花。在瓦当上增加了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的纹饰。可见自古以来,瓦当就不是简单的一块陶片而是审美意识与实用工艺的有机结合的载体。早在西周中晚期就有瓦当出现,然后一路发展直到汉代。汉代的瓦当工艺最为精湛,形式也极其丰富。瓦当造型古朴,质地高雅,纹饰精美同时还透着历史沧桑感,带给观众一种历史错觉,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象。如此看来,瓦当首先有实用功能,其次有审美价值,最后还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先民们的宗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它的纹饰形制上都有着深刻的痕迹。
笔者对于瓦当元素沉迷已久。并尝试将其融入到陶艺水墨徽语系列创作中。
在最初的设想中,作品的基本型依然是江南水乡,而瓦当放置于它本来的位置。如果那样,则瓦当的精细纹样会因自身的比例关系根本无法看清,更达不到突出主题的效果。随后做了相应的调整,将瓦当纹移到了主体墙面上,并处理成合适的大小。瓦当纹的图案则选择经典代表性的四种灵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笔者采用堆雕加着色的手法,既有平面上的虚实对比又有空间上的立体效果。作品整体上追求风雨侵蚀的斑驳。
《水墨徽语之瓦当》
总之,在现代陶艺中运用建筑材料的例子越来越多。在现代陶艺作品中,这些元素运用灵活,变化丰富,带给作品多样面貌。而且,陶艺家在运用相关元素时往往是多种元素同时运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作为一名肩负陶艺发展使命的陶艺探索者,我们也寻求着其他传统元素对现代陶艺的渗透。这种思路将在今后的陶艺创作中发挥更广阔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