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
2018-03-26王铭曾广能朱四喜杨成
王铭, 曾广能, 朱四喜, 杨成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
王铭, 曾广能, 朱四喜, 杨成
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贵阳 0025
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对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梳理出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培养目标模糊及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 引发对于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探索方向。
环境生态工程; 办学思考; 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2007),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5)以及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的相继出台并实施, 社会对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特别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短缺, 同时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适应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 设立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082504), 旨在培养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生态学或生态系统的理念, 结合工程手段来处理环境问题, 成为有创新思维能力, 具备国际视野, 理工结合的环境生态工程类应用型人才[1-3]。作为新设立的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 通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 但就近年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与教学实践而言, 目前各设立专业的高等院校尚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普遍的有规律性的人才培养模式[4]。因此,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现状调查与培养实践为出发点, 就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并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与教学实践提出相应措施, 以促进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良性发展, 为培养更多合格的环境生态工程人才添砖加瓦。
1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2012年教育部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将原有的“环境科学类”(0714)与“环境与安全类(部分)”(0810)进行整合, 形成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0825), 并在原有环境科学与工程(081005S)、生态学(部分)(071402)专业基础上, 设置形成新的环境生态工程(082504)专业, 一级学科隶属于工科, 专业学制四年, 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并于2013级开始招收本科生。
经过几年来的专业发展, 目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高等院校已达34所(表1)。通过对上述高校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目前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包括“985”、“211”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各8所(分别占23.53%)、普通高等院校18所(52.94%)(表1, 图1a); 其中各高校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情况为华东地区最多, 有8所学校(23.53%), 西南地区次之, 为7所高校(20.59%), 华中、华北地区各5所高校(各占14.71%), 华南、西北、东北地区各3所高校(各占8.82%)(图1b)。
表1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高校与招生年份[5]
*: 表中黑体表示“985”、“211”建设工程高校, 斜体字表示省属重点高校, 其他为普通本科高校。
图1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高校办学层次(a)与分布区域(b)
就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而言, 仅占到全国高校数量(2595所, 2016年5月数据)的0.95%; 从开设专业的高校办学层次分析, 省属重点以上高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基本持平; 从专业开设高校区域分布方面数据显示, 华南、西北、东北地区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少。
1.2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批招收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于2017年6月完成学业, 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 但对于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化培养, 尚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办学师资与硬件条件参差不齐
就设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本身而言, 大多数高校是为了适应教育部对于本科专业的调整, 在原有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基础上, 设置形成新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在上述高校中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原来已有环境工程与生态学专业的高校, 它们在保持原有的专业特色基础上, 形成新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二是部分高校原来从未开办过生态学专业, 仅在环境工程专业基础上设立新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因此在专业设立之初, 难免会遇到不完全具备开办环境生态工程条件的问题。如贵族民族大学在2013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设立之初, 极度缺乏生态学专业背景的教学人员; 而滨州学院在2015年被教育部撤销了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
(2)部分高校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模糊不清
从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表1)类型来分析, 综合类大学占15所, 师范类、工科类院校各6所, 农业类院校5所, 民族类院校2所。各类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与专长各有千秋, 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上差异较大, 所培养的学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本身就存在着明显差距。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与工科类院校大多具有丰富的工科类专业建设经验与人才队伍, 建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具有先天优势; 师范类、农业类院校在基础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方向也具有其独到之处, 建设以生态学为导向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也是事半功倍。但部分综合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基础往往相对薄弱, 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清晰, 甚至出现偏差, 将环境生态工程等同于环境工程专业进行培养, 或者是按照生态学、环境科学这样的理工类专业进行培养, 都偏离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设立的初衷。如贵族民族大学在专业设立之初, 缺乏生态学专业背景教学人员, 导致学生在低年级培养过程中只能参照环境工程进行培养, 使得前期学生培养效果较差, 学生缺乏方向性, 无法把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精髓与本质。
(3)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水平千差万别
通过几年来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 各个高校对于各自的培养形成了自主特色。以华东师范大学(985)、青海大学(211)、山西师范大学(省属重点)、贵族民族大学(普通本科)四所高校为例, 其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均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为主构成, 基本囊括了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类型(表2), 但各个高校具体课程安排又有所差异, 这与前述的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不无关联。例如,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非师范类)在学校地球科学学部下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招生培养, 因此在专业特色上突出“3S技术与应用”等地球科学专业背景; 青海大学采取“高原生物学菁英班”培养计划, 将环境生态工程作为其中一个专业选修方向, 既保证了学生专业基础课部分学习的广度, 又体现出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方向的深度, 极具培养特色。
表2 四所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 各高校主要课程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培养学院网站公开数据(2017年1月查询)
此外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感觉遇到的比较集中且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包括: 专业课时量不足、工程实践环节匮乏、专业教师缺乏工程或生态学背景、社会导向不明确等[6]。这些问题的出现, 与环境生态工程作为新设立专业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 因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改进。
2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
2.1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对于存在办学基础条件较差, 专业背景缺乏的高校, 应当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 通过专业基础建设与人才引进, 更好的契合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 努力提升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与能力。如前述贵族民族大学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设立之初,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 导致日常教学与学生培养都受到较大影响, 但是贵族民族大学高度重视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前途, 本着目标导向清晰、培养质量优先, 兼顾公平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7], 从学校层面对教学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通过组建新的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将环境生态工程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同时引进具有生态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的中青年人才, 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使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在短时间内, 就具备了培养具有较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水平本科生的能力, 也使得前期招收的学生能够在培养后期, 不断完善专业知识能力, 达成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需求。
2.2 丰富学科内涵, 扩大专业培养涉及领域
针对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应当清楚的认识到, 未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是跨越多个学科的, 这其中包含有环境、生态、农业与生物、化学、材料、机械、市政建设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时, 应当更多的在学生培养中兼顾上述专业领域的内容, 让学生不单单是学习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或地球科学与环境有关的专业方向, 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8], 做到复合式培养模式的形成。应当看到如厦门大学、青海大学、贵族民族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实施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 这将对于实现复合式培养模式具备了一个良好开端。
2.3 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
通过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教师应当注意到, 不断的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对于环境生态工程的发展助力良多, 为了更好实现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教学实践环节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优势特色建设,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如何在已有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 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鲜明, 且在区域乃至国内有影响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特色学科的建立, 需要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夯实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为专业基础的根本上, 还应该努力扩展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领域, 使之与我国现有的需求体系相适应, 重点培育相关的专业方向, 如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工程、水污染防治生态工程、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9,10]; 同时通过调整教学计划, 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环境生态工程实践经验, 从而使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工程技能与经验。
各区域高校(图1b)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 可以适度的针对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11], 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脆弱、人类干扰频繁, 沿海城市高校可以设置湿地生态工程课程; 华北、西北地区高校针对空气雾霾严重现象, 设置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工程课程与实践,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热情; 西南地区高校面临着防治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与脆弱生境保护问题, 可以开设“石漠化”防治生态工程及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在内的专业课程等, 为区域及国家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培养与输送合格人才, 保障培养质量。
(2)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适度的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教学理念,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2],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与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去解决在课业以及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利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如采用信息技术下的“情景互动教学模式”, 使用多媒体课件、声音以及视频短片等丰富教学资源[13], 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启发学生去自主学习, 从而解决有限的上课时间与大量的授课任务之间的矛盾。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加开放, 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密程度, 使枯燥的专业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有的放矢。
(3)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实施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应当强化“科研促教学”的观念[14]。从传统的强调教师只具备教学经验与技能的基础上, 应当大力提倡教师从事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 同时也应该让教师明晰时刻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灵活的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 在提升专业科研实力的同时也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效果。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将日常科研项目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 专业教师取得的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享, 这也有助于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环境生态工程科学最新的科研动态与发展方向, 并且有助于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对于教学成果的提升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实际价值。
(4)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促进教授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应当时刻不忘提升自身素质, 努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是解决教师缺乏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背景的根本[15]。教师除去在完善课堂教学与课后准备的基础上, 还应当利用各自技能培训机会, 通过学习更多的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 如贵族民族大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环境保护工程师、环境监理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师、清洁生产审核师等专业培训与认证, 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丰富自身学识水平与知识结构的同时, 积极参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中, 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相对匮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从事工程实践活动, 更好的将专业教授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 提高专业就业能力
针对工程实践环节匮乏、社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 应当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学分、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 强化学生实习实训锻炼、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等方式, 达到提升学生专业就业能力的目标。
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基本理论课程设置基础上, 为了体现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工科背景, 应当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 让学生在校阶段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过程, 加深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认识。在此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承接的工程项目, 达成校内实践目标; 同时, 还应当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 搭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平台, 一方面可以密切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这个实习实训主体,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环境, 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工作生活中去[16]。此外, 借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竞赛平台, 以及省、市、校多级专业实践技能比赛, 打磨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 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毕业生打造新的就业渠道、提升创新驱动力。
3 结语
自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设立以来, 走过了四年时间, 专业的目标定位与教学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深化与探索中。然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 亟待大量具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生态工程人才, 这对高校的专业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考验, 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找准专业培养定位, 使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 才能提高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专业化人才。
[1] 周震峰, 史衍玺, 王凯荣. 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 高等农业教育, 2013, 7(7): 66–68.
[2] 徐良, 周震峰, 李鹏, 等. 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 山东化工, 2015, 44(21): 121– 122.
[3] 何德文, 柴立元, 彭兵. 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1): 47–49.
[4] 李爱芬, 许忠能, 赵建刚, 等. 生态学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生态科学, 2016, 35(4): 215– 21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历年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 (2016- 03-07) [2017-01-11]. 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 left/moe_1034/s4930/.
[6] 曾广能, 王铭.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 (4): 72–73.
[7] 牟运清. 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兰州大学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0.
[8] 柳友荣. 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文明”[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3): 32–35.
[9] 余光伟, 崔理华, 黄柱坚.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农科院校环境学科发展模式探讨[J]. 生态科学, 2016, 35(4): 220– 224.
[10] 戴春皓, 秦普丰, 彭慧. 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设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0): 219– 221.
[11] 杨玉盛. 全球环境变化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现状、挑战与发展趋势[J]. 生态学报, 2017, 37(1): 1–11.
[12] 姚利民, 段文彧.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 (08): 60–64.
[13] 吴小亚.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景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5, (23): 85–87.
[14] 余玉龙. 强化教学学术, 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01): 33–34.
[15] 董立平.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 教育研究, 2014, (08): 67–74.
[16] 赵希荣, 朱中华.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 2010, (7): 45–47.
Current developing state and ponder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of undergraduate major for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Ming, ZENG Guangneng, ZHU Sixi, YANG Cheng
School of Ec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 higher demand was raised in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Problems in the major development such as insufficient running conditions, unclear cultivating goal, and lack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were teased ou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tate of undergraduate major. The ponder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was provoked and improvement ideas were proposed to obtain benig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orientation; practice
Q14
A
1008-8873(2018)01-219-06
2017-01-14;
2017-03-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107); 贵州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黔财教[2014]98号);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16yjrcxm022)和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UN2016JG25)经费资助
王铭(1982—), 男, 山东潍坊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方向研究, E-mail: firefoxming@gzmu.edu.cn
10.14108/j.cnki.1008-8873.2018.01.029
王铭, 曾广能, 朱四喜, 等.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J]. 生态科学, 2018, 37(1): 219-224.
WANG Ming, ZENG Guangneng, ZHU Sixi, et al. Current developing state and ponder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of undergraduate major for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8, 37(1): 2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