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让学生爱上建筑学

2018-03-26朱元友

四川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任务书草图概念设计

朱元友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不可否认,建筑学的确是一个迷人的专业,建筑师也是大众心中较为“高大上”的职业,看着自己的设计拔地而起,看着人们在自己设计的建筑里工作、学习和生活,那种专业自豪感的确是很多其他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1 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中,还有相当比例仍然沿用着一草——二草——正草(三草)——正图的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一次草图都要求学生出具平立剖、总平面、透视图、构思分析图以及工作模型,学生的工作量非常大,在交草图之前常常通宵达旦,设计教室也是灯火通明,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不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明显开始下降,甚至不乏个别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者对建筑学的前途感到绝望,甚至萌生转专业的念头。

这种“大而全”的草图要求,也使得教师在评讲学生方案的时候不能够分阶段抓重点,在每个阶段解决到这个阶段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并有很大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最后阶段彻底推翻原方案重来,结果使熬夜赶图成为必然。

从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来看,一般国内高校除毕业设计外,每个课程设计的周期只有8周左右的时间,为了安排这三次草图,一般每两个星期就是一个时间节点,第二周结束就需要交一草,第四周结束就需要交二草,第六周结束就要交正草(个别学校成为三草),第八周结束就要交正图。而且,每次草图都一般要求制作工作模型,而工作模型又比较花费时间,三草阶段的工作模型,没有三天的全天时工作,几乎很难制作出来。而且,草图阶段图纸也经常要求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这也需要学生额外投入一些时间进去。再加上绘制全套的平立剖、总图、鸟瞰图、透视图,学生必须在交草图前几乎一整个星期开始准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真正的思考方案的时间,很多学生只好疲于应对,设计教室内的通宵达旦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草图阶段教学要求过于的“大而全”,不仅不利于学生在每个阶段解决这个阶段的问题,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无谓的体力消耗。

笔者深感有必要对这种“大而全”的传统草图教学模式做出一番改革,来一次建筑学专业的减负,一方面减少学生体力消耗,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同时让他们不改初心,真正爱上建筑学。

2 一种可供参考的改进

在此,我强烈建议课程设计的任课教师不妨参考以下教学模式。

2.1 基础调研及个性化任务书阶段(两周)

拿到任务书后的前两周,进行充分的基础案例调研和资料文献的收集,学生提交自己的调研报告,课堂上安排案例调研讨论。同时,学生对任务书进行充分消化,编制自己的个性化任务书,教师专门安排一次课进行个性化任务书的专题讨论(关于个性化任务书的相关内容,请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人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任务书”一文,在此不做赘述)。

这个阶段可以安排学生每个组一起合作做一个全组公用的基地模型。由于是一个组做一个,每个学生分摊到的工作量也并不大。

2.2 概念设计及场地设计阶段(两周)

所谓概念设计,就是要学生在大量案例调研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一方面了解该类型建筑的设计趋势,并借鉴到自己的方案中,其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在这方面独特的见解,以保证方案足够的创新性。

概念设计阶段仍然注重思考,概念设计阶段以文字为主,辅以说明问题的徒手构思草图,通过课堂讨论,侧重解决的是学生的设计理念问题。

场地设计阶段则开始给初始的设计概念“赋形”,学生需要结合规划要求及用地指标,对场地上功能团的初始平面和竖向布局、建筑体量的平面及竖向分布做出初步的布置。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制作场地设计模型,可以考虑使用电阻丝切割泡沫塑料的方式,简单易行,工作量也不算大,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几个方案以做比较。

至于场地设计阶段的图纸要求,我认为这个阶段首先应该有一个较为规范的总平面图,详细标注周边建筑退距、建筑各体量的高度和层数、功能块的内容等,初步估算技术经济指标。此外,应要求学生绘制数量不等的分析图,以说明其设计概念及对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周边关系的处理。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简单的3D电脑模型。

这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设计概念及场地条件如何转化为设计的初始体量,并不需要学生对造型及图面表达有过多的考虑,因此工作量应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课堂讨论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场地布置方案。

2.3 深化设计阶段(三周)

在场地设计完成之后,方案就进入到深化设计阶段。

(1)平面深化: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建筑体量平面细致深入地表达出来,并将方案前期的设计概念贯彻进平面图的表达中去。

(2)形式深化:进行体量的推敲、色彩材质的选用以及某些立面细部的处理。某些形式先导的概念设计,更需要在这个阶段认真贯彻前期建立的形式概念。

(3)技术深化:进行结构选型、构造技术细节的完善、设备体系选用等。某些技术先导的概念设计,如采用特殊技术的绿色建筑理念等,也需要在这个阶段认真贯彻前期建立的技术概念。

虽然大多数建筑师会先做平面深化,再做形式深化,最后做技术深化,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三个方面的深化内容有可能也会在时间上有一定重叠,这在实际工程的设计实践中也是很正常的。

对深化设计阶段的成果要求,笔者认为侧重不应该在表现上,而是在图纸的深化程度上,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提交的成果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总平面图;(2)各层平面图;(3)剖面图;(4)电脑模型图(包括鸟瞰图和室内外透视图);(5)实体正式模型。

这里没有硬性要求立面图,因为实际上只要电脑模型足够细致的话,学生可以根据3D电脑模型直接生成立面图。

而分析图,这个阶段仍然可以沿用概念设计和场地设计阶段的构思草图。

而鸟瞰图和室内外透视图也不用过分追求渲染效果,精致的渲染工作总是耗时的,完全可以留到最后一周完成。

这个阶段设置了三周,一是考虑深化方案的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二是考虑需要在这个阶段制作正式的模型。

这三周结束之后,其实方案已经大致完成了,跟指导老师交流讨论之后,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对方案一些细节的改动以及正式图纸的绘制了。

2.4 正式成果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方案已经基本定型,把立面绘制完成,分析图整理完成,再把一些细节完善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好好琢磨一下正式图纸的表现形式了,如效果图的渲染和后期处理,最终图纸的排版布局和上色等。由于正式模型已经完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工作量大为减轻。

3 总结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分阶段解决各个阶段侧重要解决的设计问题,避免了一些无用功。

(1)前两周:着重解决基础调研及个性化任务书的问题。

(2)第三至四周:解决概念设计和场地设计的问题。

(3)第五到七周:解决平面、形式、技术层面的深化设计问题。

(4)第八周:解决图纸表达的问题。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前几周最宝贵的时间内,学生将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学生的体力消耗将大大降低,而且,理想的话,由于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解决了该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学效果将得到更好地保证。交图前两周之内彻底推翻原方案重来的情况将大为减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也将得以长时间地保持,这对教学双方都是可谓双赢的格局。

以上是笔者在这些年来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上的一点思考,如果能被业内同行采纳借鉴,将深感荣幸。同时,也竭诚欢迎业内同行们就这一话题多多交流。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猜你喜欢

任务书草图概念设计
浅析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绘好“施工图”定好“任务书”——山西以省委文件形式细化乡村振兴任务要求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述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建筑策划理论的建设项目任务书评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孙荟CG概念设计作品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2016红点奖最佳概念设计TOP10
一波三折
基于Inventor概念草图仿真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