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回暖,仍需竞合
2018-03-26刘颖
在国际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我国生产商凭借自主研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曾经的崭露头角到如今的频频接单、攻城略地,已形成了不容小觑的“中国力量”。而在当下,随着《压载水公约》实施日期的敲定,这一市场终于迎来春天。不仅如此,新造船市场度过了多年寒冬,当前终于渐有暖意。这意味着,我国压载水系统生产商正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与造船领域的中日韩 “三国演义”不同,在压载水处理领域,全球生产商正处于“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中。由于对市场需求有着良好的预期,仅在亚洲就有生产商十余家;而成立不久的压载水设备制造商协会(BEMA),目前已有会员29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业内知名企业一方面沉浸在订单迅速增加的喜悦中,另一方面却感受着产品价格低迷之痛,有人更是直指当前业内存在低价竞争现象。这提醒我国压载水系统生产商,应以船企低价竞争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尤其是,造船业的低价竞争主要源于结构性产能过剩,更多地集中在低端产能领域;而与其相比,压载水系统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一旦出现因产能过剩导致的低价竞争,单一的企业恐怕很难凭借技术优势独善其身。
对此,国外企业已有所警觉,并开始通过强化服务来应对。业内知名企业Optimarin公司就向户强调,其产品的保修期长达5年,业内仅此一家;阿法拉伐也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工程支持和售后服务的供应商,该公司将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并提升全球化服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国外企业还积极打造联盟。去年5月,韩国几家压载水系统生产商就与船东、测试机构达成协议,通过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以提升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而以欧美企业为主的压载水设备制造商协会,则表示将把自身打造为业界沟通、联系的平台,以确保其成员在技术、地域和公司规模方面的均衡。不难看出,上述联盟有着相类似的思路,均意图形成合力,一致对外。
这表明,企业并非在市场寒冬中才应“抱团取暖”,抢抓市场机遇也需竞合。业内专家认为,尽管船东对于压载水系统的价格非常敏感,但其装船后的运行成本、供货商的后续服务能力都会影响其对产品的选择。为此,国内企业不妨在上述领域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探索、形成新业态,并在行业标准等方面共同发出“中国声音”,从而形成合力,共同享受到市场红利。
居安还需思危,未雨亦应绸缪。若我国压载水系统生产商能够避开低价竞争的“陷阱”,聚集全行业的力量一致对外,就有望在船东中打响中国品牌。这不仅能为自身赢得发展空间,更有望为我国船配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船舶经济贸易的其它文章
- Hansman Yacht: Explores a New Way to Expand the Market
- Security at Overseas Ports Analyzed
- Boost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Assist in Ship Enterprise Management Improvement
- Chinese Unmanned Surface Vessel:From Technology Followship to Leadership
- Is Ballast Water System Market Ushering a New Competitive Stage in Forthcoming BMWC Implementation?
- 市场成交寥寥运价持续下跌 2018年6月中国沿海(散货)运输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