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师之道,重拾教师尊严
2018-03-26河北省临西县教师发展中心王恩惠
□文 河北省临西县教师发展中心 王恩惠
临西县实验中学 王保祥
临西县单屯学区 刘金梅
过上体面、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每位教师的憧憬和期待,当初我们也是满怀理想抱负,立志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社会尊重、家长敬仰的教师而走上了讲台,开始了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教学生涯。可是,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没有受尊有加反而事与愿违,失去了尊严呢?低眉沉思,不良教育环境的浸染、功名利禄的诱惑,在不知不觉中磨灭了我们的教育理想,消蚀着我们向上求进的锐气,让我们渐渐迷失了自我,在教育的人生路上听不见自己铿锵有力的脚步,工作上体验不到生成与创造的惊喜,取而代之的是抱怨彷徨、随波逐流,进而对教育缺失了虔诚与敬畏,对学生缺乏了尊重与热爱,对专业缺少了追问与探索。试想,偏离了为师之道,体面与尊严从何而来?
重拾教师尊严,关键在于能否回归教育初心,找准人生坐标,通过专业价值的实现赢得自尊及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一、生命立教,赢得教师尊严的动力源泉
教师的职业目的是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而当前,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偏于狭隘,也绑架着教师走向功利化、工具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向价值世俗化转变。这表现在,一部分教师把教育职业视为了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那种应有的教化天下的饱满热情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消失殆尽。更有甚者,为了一些经济利益,教学之余“走穴”,跑到教育培训机构兼职或干脆自己搞起了“小饭桌”,把自己班上的学生招至麾下,课上不忙课下忙,广受社会、家长诟病,教师形象大打折扣。再就是,受升学评价机制的影响,我们把科学、系统、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简单地停留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分”而不是“人”。在石家庄“国培计划”骨干教师研修活动上,一位名校高中老师作高中生课外创新活动讲座,课间休息时,学员问他:“活动如此繁多,如何应对高考这道关?”这位名师答道:“学校学生高一、高二时各级各类创新大赛活动积极参加,但到了高三一切为高考让路,停止一切活动甚至体育课,不管什么学校都绝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呀。”他摊开双手,呈现出一脸的无奈。名校尚且如此,何况普通学校?什么生命教育、创新大赛都统统为高考让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老师课上课下、从早到晚讲不完的作业、批不完的试卷,陷入了填塞式的“知识快餐”教学,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情境理解、过程方法的迁移与感受及应用能力的训练与体验。教师成了搬运“知识”的工具,学生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变成了一架“沃康松”式自动机,教学上缺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也就看不到课堂“诗与远方”的美好。教师习惯了“跪着”教书,丧失了质疑、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委顿、羸弱的精神生命何以引领、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别说赢得他人尊重,就是自己对教师职业也心生厌倦,甚至觉得自己面目可憎、无自尊可言。
帕斯卡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创新精神是人之为人的重要要素,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学生具体而鲜活的生命,生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要站在生命的高度不断地激发质疑和创新的欲望并善于把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激荡灵魂”的教育中,而不是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或他人昨天的故事。当教师以积极主动的生命个体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不断探索、发现、创造时,一路收获,惊喜连连,便踏上了获得自尊和他尊的教育之路。
二、专业施教,不断丰厚教师尊严的资本
教师要想获得社会认可,拥有尊严,必须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让教师具有不可或缺性。由于当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功能方面还体现不出教师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如民间私自办校、办园的乱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还不具备无以替代的“被尊重”的专业资本。而这种资本只有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才能获得,因此,专业化促使教师走向尊严。
教师的专业内涵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然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过分强调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等知识和技能,而对专业情意关注不足。专业情意缺失导致专业发展的不完整,如专业自我意识不足,表现对教学没有深刻的追问和认识、缺乏教师应有的教学个性倾向和品质,难以形成自我价值感和独特的教学思想等等。在一次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初评会上,一位教师说课之后,每位评委都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会后这位教师愁容满面,不知所措,心生放弃。我私下对这位老师说:“评议会上,既要谦虚地听取他人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表达自己设计的思想和意图,在多向沟通中梳理、辨识每一条建议,在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建议有所取舍,进行再创造再完善,而不是被他人的建议所绑架,丧失自我。”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可能经历过像这位老师因专业自我意识不强,易受他人影响而摇摆不定的情形。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等方面加强修炼,注重知识、技能的及时扩容,更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占据专业至高点达到令人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境界,人们自然就会尊重教师。
三、依法治教,守住维护教师尊严的底线
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有一个或二个孩子,由于家长没有正确的法制和教育观念,对孩子毫无原则地迁就和娇惯,使得他们挨不得批评、受不得委屈和伤害。一旦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一些不理智的家长轻则围攻教师和学校领导,重则拉横幅、堵校门,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教育行政部门、校方为了尽快地息事宁人,使自身形象不受影响,往往不是先按着校规校纪分清责任,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先处理当事教师,轻则停职检查、赔偿道歉,重则让教师官司缠身或遭解聘,大大降低了教育公信力,也使教师的尊严化为乌有。
作为学校要从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层面提升教育形象和维护教师尊严。从培养人的高度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学校章程,再根据章程来治理学校,明确师生的权利、责任和学生违规、违法的处罚规定,建立健全公平、高效的矛盾化解机制,使学生有正常渠道维护自身的权利,让教师处罚学生也有章可循。前不久,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由学校领导、法律顾问、媒体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参加的惩戒制度听证会,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尝试将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这也是对如何把惩戒权还给学校和教师、规范惩戒行为进行了有益探索。
对于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法律意识,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做,依法规范施教行为,杜绝以“爱”的名义,侮辱学生人格、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行为。分析近些年屡屡发生教师被打、被辱、被弑的事件,虽然原因不一,但多是教师法治观念淡漠,不能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意无意的冒犯耿耿于怀进而将一些小事无限扩大化所致。同时,教师可通过家长会、班会、家长微信群等平台,以解剖典型案例等形式,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家长知法守法,理清教师、学生及家长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边界,防微杜渐,及时化解矛盾。在发生、处理“校闹”事件时,要善于、敢于运用法律维护教师尊严的救援机制,而不是毫无原则地屈膝卑躬、委曲求全。其次,从人类道德的产生来看,只有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规范才是真正的道德规范,刚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就是从促进教师更好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高度规范教师行为,要自觉地逐字逐条学习、理解并内化于自己的言行之中,围绕师德修养、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等方面确立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发展规划,探寻规范要求下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是一路为师,赢得尊严的正确途径。
教育是一项“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伟大事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教育生活终究是要靠我们教师自身的力量和行动。每位教师只要坚守生命立教、专业教人、以德育人,在平凡而高尚的教育岗位上做实工作、做深学问、与生为友,追求做一名大写的教育人,就能走出身卑位薄、无尊可言的现实窘境,最终我们会因教育而享有尊严,教育也因我们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