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
2018-03-26俞恺
俞 恺
河源市东源高级中学 广东河源 517000
新课改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强调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从原来的厌学转变成为好学,并且从原来的“学会”转变成为“会学”。后进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需要对后进生投以更多的关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让后进生彻底成为主动好学的一员,以促进其自身健康发展。
一、初中后进生的基本概述
后进生实际上就是指素质发展的某些方面比较滞后的学生,可以指个别的人,也可以指一部分人组成的群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之间具有互相作用与互相转化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明白这一点,选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促使后进生朝着非后进生的方向进行发展[1]。归根结底,后进生的成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较低,难以进行独立的学习,新知识接受能力差。其二,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身的精力并没有投放在学习上,也就疏忽了学习。其三,一部分后进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时也比较勤奋,但是在学习方法不恰当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并不高。其四,学生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会出现情绪不稳的情况,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随着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与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注重立足于后进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采取有效的转化教育策略。
二、初中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后进生普遍认为这个学科的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学习主动性,又或者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不懂得如何去处理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历史教师可“对症下药”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后进生的有效转化。
(一)尊重学生差异,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时,需要认识到学生间的差异,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着重激励后进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尊重学生差异的这一原则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因材施教策略的重要前提,这与后进生的实际学情相符合,是教师在开展后进生转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教育原则。比如在《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为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后进生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超越,尝试完成更高的学习目标,以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自主调整学习目标。例如教师可从低到高的难度设计以下的教学任务:(1)掌握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过程;(2)掌握科举制带来的影响;(3)分析科举制与以往选官制度之间的差异,探讨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为了起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黄梅戏中的《女驸马》片段,让学生对科举制产生好奇与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进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2]。
(二)以互助小组的形式,推进后进生转化教育
榜样的力量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小组中的非后进生带动后进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这个方面,可以选择一帮一的互助形式,小组成员之间发挥协作的力量,共同朝着自身的学习目标出发,共同获得进步。比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让学生建立互助小组,搜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等史实资料,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非后进生可以帮助后进生学会处理历史信息,可适当借助历史地图来了解一些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历史内容,还可以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了解郑和、戚继光等历史人物的高尚精神与人格魅力,并共同探讨他们在中外交往中作出的贡献,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情境创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后进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与其学习体验不足存在较大的关系,历史教师可在教学中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带领他们走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马关条约》是其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可将这一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对比与分析的过程中寻找异同点。如,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条约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体现出哪些特点?有哪些是新增加的条约内容?增加这些新条约内容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有效的课堂问题,学生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了解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案,才能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促使后进生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