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26张毓珍
张毓珍
西宁市水井巷小学 青海西宁 810000
一、问题情境要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具体明确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多多考虑数学与生活相挂钩的问题,尽可能地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想象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生活经历或体会,怎能要求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呢?相反,如果学习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甚至具有地域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当然兴致盎然。
数学学习内容要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同样的道理,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只有这样,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才会被较好地调动起来。如教学“路程”应用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用“甲车……乙车……”的老一套教学方法设问的话,学生的反应肯定冷淡,学习兴趣就不会很高。而我们如果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让学生骑自行车在家到学校间往返的生活化情景中解决相向、相遇、追逐等问题,学生就会迸发激情,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二、注重课堂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要想有质量,很重要一点就是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不管教师的预设还是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最终大多以问题的提出结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当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时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班情、学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搜集、归纳,以便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正确方向,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问题,但是限于他们自身知识能力的水平,无法对这些疑难做更高层次的相应表达或归纳,如果这时候教师不注意就会让大好学习探讨的机会溜走。因此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课堂生成。
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某个概念、定理或公式之类的东西,更倾向的是抽象的范畴。要使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更好地进入合作、探究环节,要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活情景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才能树立起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念,才能在生活中逐渐形成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测量解决“本班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的问题。这样学习就变成身边的事,成了与学生自己切身相关的事,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有味的学习。
三、训练学生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堂学习时的问题意识,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因为只有学生的提问技巧高了,学习才会更具有针对性,课堂学习走向才会愈准确,学习效果才会愈好。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学生提问题的水平高,那么相应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水平就高,反之亦然。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问题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他们的提问技巧。
要想训练提高学生提问技巧,教师要先教给他们一些基本方法。如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为自己的猜想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做出相关证明;如教给学生观察与假设、分析与综合等方法,鼓励他们完成从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过程。还有的就是注意在学生提问过程中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完善、纠正、补充、归纳等。这样既有整体的训练,又有个体的指导,学生就会掌握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