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营销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基于广东地区产业转型的需求
2018-03-26曹菲
曹 菲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一、广东地区产业转型对工商营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珠三角地区202年人均GDP要达到2万美元,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假设依然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要达到2万美元只需要每年增长5%。然而作为代价,珠三角需要增加能源和资源损耗(折算成标准煤需要4亿吨),这个代价很明显是很难接受的。
2016年12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方报业发布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研究显示,深圳、广州、珠海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梯队领跑全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中成效显著,科技、人才和金融已经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外源式发展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观,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已经逐渐向依赖技术升级、服务增长方面转变,企业规模集聚趋势加快。
其中需要提到的是民营经济,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直接带动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升级。虽然提升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质增效,但是创新力度不足。可见创新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阻碍了创新驱动转变。文中指出,广东2012-2015年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展状况,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成效较为明显,实现从投资主导、要素驱动向知识主导、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为主导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从资源主导、粗放型增长向节能减排、内涵式发展转变。
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政府对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理念,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地,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
二、高职工商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一)教育意识上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转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我国在办学模式上,高职强调高技能培养,“高”往往指的是高素质人才,但是很多学生的基本素质其实还达不到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要求。所以,学校在这个方面,设置“产、学、研、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项目孵化等等。例如,通过大一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大二选修课和双创周等课程设置进行孵化,包括大二下学期和大三的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教学办学体系上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教育政策的大环境下,以DQP为基础的学分制教学体系凸显职业教育“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人才”对广东产业经济图栋的积极作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DQP学分制侧重课程进行学生素质、能力测试,通过项目教学,逐层递进,难度增加,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策划,并通过校级大赛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达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DQP为基础的学分制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与时俱进,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不仅提升学生技术技能,还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造学习氛围。
(三)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实训项目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明确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在修够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后,允许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允许多样化,可以是学生自建项目,可以是学校自主开发项目的参与,其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减少实习类的实训,企业加盟或试用学生的创新概念,好的创意实践能够真实有效的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发中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穿行创业经验,同时企业也从中获益,校企合作得到升级。好的合作平台将良性建筑创新创业体系。
(四)因材施教,高职工商营销类专业的“智能教学”平台的运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引进“学会学”平台,通过建立“网络课程、讲堂、训练、竞赛”,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教学”和工商营销类专业的特点很好的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在互联网找到创业所需要的部分市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分析消费人群,借鉴企业销售经验,了解政府的行业政策,减少学生“创新容易,创业难”的问题。
(五)搭建激励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学院,由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院长,其他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创新创业小组,实行试点。由学校牵头,二级学院挑选好的苗子项目,集中孵化。建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基金,鼓励项目孵化和实践创新。
(六)重视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辅导。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普遍缺乏自性,面对社会的变化莫测容易感到迷茫,抗打击性也不高,这些心理因素都容易造成学生的创业压力。因此,需要对在校学生进行切实到位的创业心理辅导。
三、结语
广东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机遇与威胁并存。在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通过打造互动性的能力提升渠道,打造开放性的创业项目的孕育平台,DQP学分制的实施以及打造陪伴式的导师辅导制,营造主动性学习的创新氛围,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