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8-03-26蒙茹娟
蒙茹娟
大荔县职教中心 陕西 渭南 715100
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给予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正确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才能保证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为积极的进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对新生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性存在问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价值观教育中,占主体地位的不是学生,这实际上限制了中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动性。中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很多基本问题开始进行思考,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促进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引导思考的方向,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2.教育内容没有较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
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能不能坚持与时俱进,使价值观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梅平乐与刘济良认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深层原因在于价值观教育内容时常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少学校没有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常常忽视了中学生的特点与要求,使很多学生认为价值观课空洞无味,抽象无用,不能有效地结合价值观课程的内容来理解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质
价值观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很难仅仅通过教育和宣传将价值观念植入人心。目前在价值观教育实践领域中大多采用价值灌输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知识能力教育,但价值观教育在性质上和一般的知识能力教育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培育,在价值观的教育中应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思考,而这正是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所缺乏的东西。
二、提高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在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内容的设定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是我们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源泉,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教育中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而这两方面正是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源泉。
2.要尊重和包容学生群体中的多样性特点
教育者应在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群体中的价值观和形成价值观环境上的多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师生在价值观教育中能够进行高效的互动。根据孙琦和郑钢的研究,不同性别、年级和城市的中学生在价值观三因素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由于其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独生子女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也异于非独生子女。所以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提倡宽容和理解,尊重学生成长的权利,并对中学生群体中价值观多元化给予承认与尊重,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学生的想法,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3.促进教育方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在传承我国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合理模式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模式合理要素,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来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开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者要根据价值观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和教育法规,选择与教育对象相适应的教育形式与方法,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代替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学校应从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更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方法,以提高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时,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观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这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个体的价值观取向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