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及分布
2018-03-26钟凌贾康胜王晓卫雷颖虎曹崇文王程亮任轶付卫伟赵海涛李保国
钟凌, 贾康胜, 王晓卫, 雷颖虎, 曹崇文, 王程亮, 任轶,付卫伟, 赵海涛, 3*, 李保国
1.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西安710082; 2.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32; 3.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 4.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西安710043; 5. 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西安710402; 6.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西安710402)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我国特有的灵长类物种。主要分布于鄂西与渝东地区、甘南与川中地区、陕南地区,因地理隔离,川金丝猴已分化为四川亚种、湖北亚种和秦岭亚种(Wangetal.,1998)。其中,秦岭亚种在陕西境内呈明显的不连续分布,主要原因是受灌木林、农田、河流、公路和开发矿业等影响,连续分布的森林被切割成斑块状林地,而川金丝猴目前难以跨越这些障碍,只能在各自的斑块林地内活动(全国强,谢家骅,2002)。
据全国强和谢家骅(2002)报道,川金丝猴的数量约25 000只,其中,四川与甘肃的总数约为20 000只。曾有报道称陕西境内约有5 400只,其中2 200~2 300只分布在保护区内,已知主要分布在周至县、宁陕县、洋县、太白县和佛坪县(李保国,刘安宏,199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力度的加大,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秦岭地区所属各县及保护区中,统计有40群共计4 180~4 200只川金丝猴。例如,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证实有川金丝猴12群约1 290只,厚畛子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有2群约300只,太白县有7群约850只,宁陕县有9群约780只,佛坪县有5群约490只,洋县有5群约490只(全国强,谢家骅,2002)。虽然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种群数量相对清楚,但在周至县内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却少有关注。因川金丝猴为秦岭山区的旗舰物种,保护区外的物种生存状况更能评估森林植被的整体恢复情况,而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前期作为陕西省林业厅唯一直属管理的国有林场,且为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川金丝猴抢救个体的潜在放归区,因而其禁伐后的生态维护深受关注。
受全球环境基金(GEF)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的资助,及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的委托,结合川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于2016年5—10月对位于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实验林场展开调查,目的是查证该林场是否有川金丝猴的分布及其种群数量,初步探究种群的社会结构及栖息环境特征,为摸清猴群在不同栖息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圈养金丝猴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物种的就地及迁地保护作铺垫。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位于秦岭北坡中段的陕西省周至县境内(108°12′00″~108°27′47″E,33°47′11″~34°05′12″N),南北长约31 km,东西宽约23 km,总面积43 026 hm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4 ℃,年均降水量600~1 100 mm,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且月降水量差异显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501~2 996 m,相对高差2 495 m。夏季日照明显多于冬季。实验林场主要为中、南部的中山地貌和北部的谷地地貌,孕育着一定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着秦岭地区较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拔<2 000 m为中、低山典型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 000~2 400 m为中山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 400 m为亚高山针叶林带。
1.2 研究方法
1.2.1“V”形样线调查法2016年5月上旬,走访林场工作人员、当地村民及护林员,询问并记录猴群的分布、数量、活动范围等情况,并在地形图上对猴群的活动分布区进行标示,作为开展本次野外工作的本底图。
2016年5—10月,聘请有野外观察川金丝猴经验的护林人员作向导,采用“V”形样线法调查林场川金丝猴的分布与种群数量。根据川金丝猴在特定季节有固定活动区域等特征(Lietal.,2000),将调查人员分4组,每组含专业人员和向导各1名,携带GPS对所走路线准确定位。观察日的06∶00—18∶00,调查人员按预先布设的样线,从山凹上山梁下,或山沟的山梁上山凹下。每走100~200 m停留5 min仔细监听、观察周围情况,寻找并记录猴群的活动痕迹,包括声音、粪便、断枝、弃果、散落物等。若发现猴群,立即借助望远镜进行跟踪计数,并用照相机(Canon 7D)收集影像资料,记录猴群的发现时间、地点、数量、离开时间与方向以及植被类型,并区分不同年龄性别个体。
川金丝猴为营群体生活的灵长类物种,其社群结构一般由一雄多雌单元(OMU)和全雄单元(AMU)共同构成,其中,OMU是社群的基本单位,由1只繁殖雄性和2~5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共同组成(张鹏等,2003;齐晓光等,2010)。野外观察过程中结合体型、毛发、步态、风度与次性征将川金丝猴分为成年组、青少年组与婴幼猴组(苏彦捷,2014)。
1.2.2红外相机布设与照片分析2016年10月初,在猴群活动区域海拔1 000~1 600 m林带内按垂直梯度布设红外相机(LT2-6210MC),分2条线路布设,共70台。海拔每隔100 m布设1排红外相机,共计7排,每排5台,水平间距80 m,相机按1~70编号。布设前,对红外相机工作模式统一设置,包括日期、拍摄间隔(3.0 s)等。将红外相机固定于相对粗壮的乔灌木树干离地面约0.8 m高处,拍摄角度与地面大致平行,尽量避免阳光直射而影响拍摄效果,清除拍摄视线内容易摆动的杂草,确保视野的开阔性。记录相机布设点的地理坐标、内存卡编号、固定相机的树牌号、镜头角度、安装日期、相机
编号等重要信息,及时检查与更新电池与内存卡,并对照片进行归档保存(马鸣等,2006)。
每隔1个月收集照片1次,逐张浏览,对同一相机位点连续拍摄的照片,根据时间间隔,判定是否为同一猴群。查看同一时刻不同相机位点拍摄照片中猴群的个体数,辅助样线调查法用于区别不同个体。
2 结果
2.1 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
野外观察天数为60 d,调查范围覆盖整个实验林场,有2处发现川金丝猴的活动分布,可识别的不同个体总计137只(表1),发现点均位于林场南部的东碾道-秦岭村-光头山一带(图1)。
图1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川金丝猴的发现区域Fig. 1 Location (A, B)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Louguantai Experimental Forest Farm, Shaanxi
编号分布区域海拔/m数量/只起始方向移动方向生境类型A108°18'48″~108°19'14″E33°48'01″~33°48'38″N1100~150065西南东北落叶阔叶林B108°24'33″~108°24'48″E33°51'30″~33°51'32″N>140072东西针阔混交林
2.2 种群的社会结构
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A处群体由7个OMU组成,无AMU,由此判断这是一个亚群体;B处群体由8个OMU和1个AMU组成(表2)。2处群体OMU平均有8.6只,其中,成年占40%,青少年占48%,婴幼猴占12%,成年与青少年的比例为1∶1.22,成年雌雄比为2.40∶1;AMU有8只个体。
表2 楼观台实验林场川金丝猴的种群结构Table 2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Louguantai Experimental Forest Farm
3 讨论
本研究证实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有川金丝猴分布,但其分布范围局限于林场南部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区域,这或许跟早期在林场和低山区域严重的森林商伐以及近年较高程度的生态旅游开发有关,因森林植被未完全恢复及人为干扰严重,猴群仅能活动于游人难以到达的高山区域。另外,从地理位置讲,林场南部的东碾道-秦岭村-光头山一带区域与保护区仅以山梁相隔,山势陡峭、人烟稀少、植被保存完好,在资源匮乏的季节,为了避免竞争消耗,满足自身生存需求,保护区内的某些猴群或许会迁移扩散到东碾道-秦岭村-光头山区域。
观察期间,A、B处猴群一直活动于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区域,偶有2个猴群翻过山梁进入保护区,因观察期主要为夏季,且接壤区域的植被类型与保护区差异不大,猴群活动海拔相对较低,因而初步推测这2个猴群随季节变化在林场与保护区来回迁移。7月13日和9月17日在持续跟踪A、B处猴群过程中,发现两群活动范围存在重叠区域,且个体间存在声音交流现象,计数结果显示,A处群体缺少AMU单元,因而推测与B处群体相随的AMU单元可能会在A、B处群体间来回迁移,或许会有其他AMU单元活动于林场外周相邻区域,此外,也有可能A、B两处群体为1个大群的临时分群,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合为1群。林场猴群的OMU由1只成年雄性和多只成年雌性及其后代组成,OMU平均为8.6只,明显比滇金丝猴R.bieti(平均为14只)和越南北部的东京金丝猴R.avunculus(平均为15.2只)少,比黔金丝猴R.brelichi(平均为6.1只)多(Bleischetal.,1993;Boonratana & Le,1998;Kirkpatricketal.,1998)。虽然该种群的OMU大小与秦岭地区其他猴群一致,但OMU内成年雌雄比(2.40∶1)却低于秦岭其他群(3.25∶1),更明显小于神农架群(6.96∶1)(Lietal.,2000;张鹏等,2003),这些差异可能是因群体不同造成,亦可能受栖息地破碎化、环境多样化等的影响。不同栖息环境下猴群的社会结构及应答机制等方面差异性的分析尚有待深入研究。
早期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的商业采伐相对严重,也未曾有报道称该林场分布有川金丝猴,此次川金丝猴的发现已充分展示实验林场在禁伐后的森林植被逐渐得到很好保护和恢复,吸引林场周边区域的金丝猴迁入至该区域活动繁殖。猴群在该区域内迁移方式的形成机制、食物摄取策略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等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感谢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提供这次野外科学研究的机会;感谢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与抢救中心的各位领导与员工给予的帮助与便利;衷心感谢参与野外调查工作的林场工作人员与向导的辛苦付出。
李保国, 刘安宏. 1994. 灵长类家域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13(2): 61-65.
马鸣, 徐峰, Chundawat RS. 2006. 利用自动照相术获得天山雪豹拍摄率与个体数量[J]. 动物学报, 52(4): 788-793.
齐晓光, 张鹏, 李保国, 等. 2010. 非人灵长类重层社会中一雄多雌体系的分化[J]. 兽类学报, 30(3): 322-338.
全国强, 谢家骅. 2002. 金丝猴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苏彦捷. 2014. 金丝猴的社会[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鹏, 李保国, 和田一雄, 等. 2003.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群的社会结构[J]. 动物学报, 49(6): 727-735.
Bleisch W, Cheng AS, Ren BP,etal. 1993. Preliminary result from a field study of wild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brelichi)[J]. Folia Primatologica, 60(1/2): 63-71.
Boonratana R, Le XC. 1998.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the ec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Tonki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Presbytiscus)avunculus] in northern Vietnam[M]// Jablonski 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oucs and snub-nosed monkey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7-314.
Kirkpatrick RC, Long YC, Zhong T,etal. 1998.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ange use i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biet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 13-49.
Li BG, Chen C, Ji WH,etal. 2000. Seasonal home range changes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J]. Folia Primatologica, 71(6): 375-386.
Wang YX, Jiang XL, Li CY. 1998.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xtant subspecies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roxellana)[M]// Jablonski 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oucs and snub-nosed monkey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