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差异特征研究*

2018-03-26童奇正马丽卿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县海南省入境

童奇正,马丽卿

(浙江海洋大学 a.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0 引言

旅游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在区域间的差异性反映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研究区域旅游的差异特征来揭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的研究方式,正成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吴冰等运用Theil指数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研究[1];陈小娟等通过定量描述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两个指标演化过程中的匹配关系,揭示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2]。王公为等系统研究了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流的时空差异结构[3];王钦安等以安徽省为例,阐述了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4];杨国良等通过齐夫定律刻画了四川省旅游客流的分布变化规律与差异特征[5];黎霞等从时空差异角度入手,量化分析了我国西部入境旅游客流的分布情况[6];陈秀琼等基于多层次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特征[7];高楠等测评了影响山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8];还有诸多学者从入境旅游客流在区域间的流动与转移差异[9-11]、区域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演化机理[12-14]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上述学者从多方位的视野对区域旅游的差异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多集中在入境旅游层面,而对国内旅游研究较少。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区域多以大陆旅游地带为主,而对海岛旅游地的旅游区域差异情况关注较少。

海南省是我国典型的海岛型旅游地,其风光旖旎的海岸带、种类丰富的海洋生物、特色鲜明的热带森林、瀑布等资源,给游客以无限的向往。长期以来,海南省政府致力于将海南打造成为一个集舒适、富饶、和谐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岛,自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旅游业更是逐渐成为海南省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之一。在2015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旅游人数达4 492.95万人,相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内过夜游客达4 432.11万人,占总人数的98.6%。由以上可知,海南省国内旅游业已初具规模,而入境旅游业尚在起步阶段。因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未来海南省旅游业朝着国际化转变的基础所在,又是推动其整体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故对海南省国内旅游进行针对性研究,有利于为海南省迈向国际旅游岛进程中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而从现有文献来看[15],对海南省国内旅游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定量分析旅游的规模分布状况,缺乏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旅游发展的时空异质性,未能有效揭示海南省内各区域间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化程度。故本文以海南省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与个体两方面来研究分析海南省国内旅游的差异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海南省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海岛旅游地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考虑到海南省早期国内旅游数据的缺失,本文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2010-2016)》,以海南省17个市县作为研究基本单元(由于海南省白沙县数据缺失严重,故将其排除),按照各市县的地理位置,根据惯例以及地理分区方法,同时结合现有海南省环岛旅游线路,依次将环岛旅游线路中的东、中、西3条纵线所涵盖的沿线市县分为东部(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中部(五指山、琼中、定安、屯昌、保亭)、西部(东方、昌江、儋州、澄迈、临高、乐东)3个区域,并将这3个区域作为研究基本区域。同时收集整理海南省各市县(2009-2015)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人数、常住人口数及土地面积作为研究数据来进行研究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Theil指数

Theil指数对于不同区域的差异程度可以进行有效衡量,更具有可分解的优势[16-17]。本文的研究中将衡量海南省国内旅游总差异的Theil指数依次分解为如下式:

上式中,Xij与Mij分别表示海南省i区域j市(县)的国内旅游人数与常住人口数;Xi与Mi分别表示i区域的国内旅游人数与常住人口数;X与M分别表示海南省的国内旅游人数与常住人口数;Tp、Tpi、Tbr、Twr分别表示海南省国内旅游总差异、第i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总差异。

1.2.2 区域分离系数

区域分离系数可以更进一步衡量区域间的相对离散程度[18],并反映出某区域系统内差异的演化趋势,其由Theil指数中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总差异所组成。公式如下:

上式中,Sn为区域分离系数,其值越大,则区域间差异越大;Mn为海南省所有区域中常住人口最少区域的常住人口数;Tbr、Twr、M含义与Theil指数中所对应的变量含义相同。

1.2.3 密度指数

密度指数是衡量旅游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3]198。本文采用密度指数能够有效评价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的空间差异性。公式如下:

上式中,Pij和P分别表示海南省i区域j市(县)的土地面积和海南省总土地面积;Xij和X含义与Theil指数中所对应的变量含义相同。W为密度指数,其值与旅游发育状况成正比例关系,一般地,当W≥1,表示旅游发育程度较好,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W<1,表示旅游发育程度较差,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

1.2.4 相对发展率

相对发展率是表征区域旅游业相对发展程度及竞争力的重要参数[19]。本文通过计算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的相对发展率来测度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差异程度。公式如下:

Q=(Xbj-Xaj)/(Xb-Xa)

上式中,Xaj、Xbj分别表示海南省j市(县)在a时间和b时间的国内旅游人数;Xa和Xb分别表示海南省在a时间和b时间的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值;Q为相对发展率,根据已有研究,可将其值分为4类,即01.5,属高发展水平[16]90。

2 海南省国内旅游整体差异特征

2.1 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利用标准差(VOC)测度海南省国内旅游的绝对差异,变异系数(CV)和基尼系数(G)测度海南省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如图1所示,2009-2015年间, VOC值呈稳定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174.44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302.62万人,环比增长率达73.48%,反映出海南省国内旅游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的态势;CV值和G值则呈缓慢下降趋势,CV值由2009年的1.74下降到2015年的1.66,环比减小率达4.6%,G值由2009年的0.72下降到2015年的0.67,环比减小率达25%,反映出海南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的态势。由以上结果不难看出,研究时间段内海南省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增长幅度较大,而相对差异下降幅度较小,虽有向均衡状态演化的趋势,但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为,虽然海南省国内旅游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但各地区间因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等级、旅游要素体系等的差异,造成了国内旅游人数在时空分布上仍存在不均衡状态的问题,如三亚市等经济条件发达、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由于其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国内旅游规模较大,使逐年间国内旅游人数增率对绝对量的提升幅度较大;而如乐东县等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的地区,因其对国内游客吸引力较弱,导致国内旅游规模较小,使逐年间国内旅游人数增率对绝对量的提升幅度较小,故造成了其绝对差异大幅上升,相对差异小幅下降的现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1 2009-2015年海南省国内旅游绝对和相对差异

2.2 国内旅游整体差异分解

依据Theil指数的分解公式,依次计算出研究时间段内海南省国内旅游的总差异(Tp)、区域间差异(Tbr)、区域内总差异(Twr)及区域分离系数(Sn)(见图2),并将区域内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内的差异(见图3),同时计算出各区域差异的贡献率(见表1)。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2 2009-2015年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差异及分离系数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3 2009-2015年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内差异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东部区域内0.4730.4790.4810.4880.5410.5630.583西部区域内0.9990.9460.9320.9420.8960.9150.914中部区域内0.4900.3980.4100.4350.2930.2960.360Tbr0.5410.5380.5350.5260.4860.4670.454Twr0.4590.4620.4650.4740.5140.5330.546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从图2知,研究时间段内Tp呈逐步缩小趋势,由最初的0.57下降到了最终的0.49,与G值和CV值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表明其国内旅游发展正朝均衡状态演化。而Twr与Tbr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 Tbr呈逐渐下降趋势,与Tp变化趋势相一致, Twr则在研究时间段内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比较二者间的差异大小变化趋势,可将时间段分为两个阶段,即2009-2012年,Tbr>Twr;2013-2015年,Twr>Tbr。Sn也呈逐年缩小趋势,进一步反映出海南省国内旅游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正逐步得到优化,同时其下降幅度在2009-2012年较小,环比减小率仅为6.1%,在2012-2015年较大,环比减小率达30.1%。其主要原因是因为2012年后,随着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海南特色旅游产品全国推介巡回营销活动的举行,省内至长沙、西安列车的运营以及中、西环高铁的建立,国内游客分布在区域间呈扩散态势,进一步促进了Tp的缩小,区域间开始产生较为明显的趋同效应,此时各区域内部因发展程度不同,其差异开始成为影响Tp的主要因素。

结合图3和表1可知,研究时间段内Twr与Tbr对Tp贡献率的变化规律与其Theil指数变化规律相一致,即Twr贡献率稳步上升,由0.459上升到0.546;Tbr贡献率稳步下降,由0.541下降到0.454,并且在2012年以后对Tp的贡献中Twr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深入分析研究时间段内东部、西部、中部3个区域内的差异性及对Tp的贡献率发现,西部区域内的差异程度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区域内的差异程度,其贡献率也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历年的贡献率均保持在0.9以上,虽有一定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差异性仍较大。比较东部与中部区域内的差异性及贡献率可以看出,2009年时中部区域内差异性及贡献率要稍高于东部区域,而自2010年起,东部区域内差异性及贡献率则逐渐大于中部区域,并且差距逐年扩大。同时观察东中部两个区域内差异性及贡献率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东部区域内差异性及贡献率始终呈上升趋势,分别由最初的0.271和0.473上升到最终的0.284和0.583,中部区域内差异性及贡献率则呈“W”形的波动下降趋势,分别由最初的0.281和0.49下降到最终的0.175和0.36,反映出东部区域内国内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正逐渐扩大,中部区域内国内游客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得波动性较大,其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综上所述,研究时间段内东西中3个区域内的差异明显,其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最大,对Twr的影响最为显著,是Tp的主要贡献者;东部区域内差异较大,对Twr的影响较为显著,是Tp的次要贡献者;中部区域内差异较小,对Twr的影响并不明显,对Tp的贡献并不显著。在2012年以后,随着Twr上升幅度不断加大,东西部区域内国内旅游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故未来促进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内各市县国内旅游业协调发展,是缩小全省国内旅游业发展差异,促进国内旅游发展朝均衡状态演化的首要任务。

3 海南省国内旅游个体差异特征

3.1 各市县国内旅游空间分布差异

利用密度指数公式,计算出研究时间段内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的密度指数(见表2),并计算时间段内各市县国内旅游的密度指数均值,并将其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见图4)。

表2 2009-2015年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密度指数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4 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密度指数均值

从表2和图4可知,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人数分布极不平衡,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异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海口、三亚、万宁、陵水、琼海5个市县的密度指数较大,其值总体均大于1,旅游发展状况较好,而其余12个市县密度指数较小,其值总体均小于1,旅游发展状况较差,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此外密度指数较小的12个市县中的屯昌、东方、临高、琼中、乐东5个市县,旅游发展状况极差,密度指数总体仅在0.1左右,反映出市县间国内旅游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导致了国内旅游在空间上的分异性。另一方面,三亚作为省内的旅游重心城市,其国内旅游密度指数一直稳定在7左右,与同属东部区域内密度指数均值相对较大的海口、万宁相比,其密度指数均值是海口的1.9倍、万宁的2.9倍;而与中西部区域内密度指数均值位于末二位的琼中、乐东相比,其密度指数均值更是琼中的88.38倍,乐东的141.4倍。故全省国内旅游发展以三亚为主导的极核集聚状态显著,进一步加剧了全省国内旅游在空间上的差异程度。

3.2 各市县国内旅游时间分布差异

为了更深入分析海南省国内旅游在各市县间的差异特征,并揭示其国内旅游业发展状况,本文以2012年为时间转折点,采用相对发展率对各市县国内旅游在2009-2012年和2012-2015年两个时间段上的差异性进行分析(见表3)。

表3 2009-2015年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相对发展率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如表3所示,两个时间段内各市县的国内旅游的相对发展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2009-2012年,海口、三亚、万宁处于高发展水平,相对发展率均在1.5以上,其中三亚最大达6.64,海口其次达4.02;文昌、琼海、陵水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相对发展率均在0.5~1之间;其余11市县均处于低发展水平,相对发展率均在0.5以下。而2012-2015,海口、三亚、万宁仍处于高发展水平,但海口相对发展率有所回落,由4.02下降到了2.42;琼海、陵水发展为较高发展水平,相对发展率均超过1;儋州、保亭发展为较低发展水平,相对发展率均超过0.5;临高、定安、屯昌、琼中、澄迈、东方、乐东、昌江、五指山虽仍处于低发展水平,但相对发展率均有所上升,发展势头良好;而文昌不仅依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其相对发展率更是不断下降,由0.83下降到0.64,发展势头不甚理想。

总而言之,虽然各市县的国内旅游相对发展率在时间上具有一定差异性,其国内旅游业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总体发展势态较好。三亚市作为海南旅游的名片,国内旅游相对发展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一直是省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发展率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发展水平,万宁、琼海、陵水作为东部区域的沿海地区,其国内旅游发展优势明显,逐渐与三亚、海口融为一体形成海南东部海洋旅游线。五指山、屯昌、定安、琼中、保亭的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较好,中部区域开始逐步成为连通东西部区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其中保亭在中部区域中的国内旅游发展势头最好,相对发展率增长幅度达423.53%,反映其正逐渐成为带动中部区域国内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增长极。东方、乐东、昌江、临高、澄迈、儋州国内旅游相对发展率正逐渐向东部发达区域靠拢,儋州作为西部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旅游相对发展率在西部区域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随时间推移增长显著,正逐渐成为辐射和拉动西部欠发达区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故海南省各市县国内旅游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缩小,国内旅游业不断向着高水平趋势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从整体差异与个体差异两个角度对2009-2015年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海南国内旅游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虽然具有向均衡状态演化的趋势,但考虑到其相对差异减小幅度较小,其演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2012年以后,国内旅游区域内差异逐渐取代区域间差异,成为影响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东西部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显著,西部区域内差异更是总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海口、三亚、万宁、陵水、琼海5个市县的国内旅游密度指数均大于1,其余12个市县的密度指数均小于1,其中屯昌、东方、临高、琼中、乐东5个市县的密度指数总体仅在0.1左右,故市县间国内旅游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另外,三亚的国内旅游密度指数一直稳定在7左右,遥遥领先于其余16个市县,故全省国内旅游发展以三亚为主导的极核集聚状态显著,进一步加剧了市县间国内旅游差异。(4)除文昌外的16个市县的国内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市县间国内旅游差异随时间推移有所缓和。

4.2 讨论

区域旅游差异影响与制约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区域旅游差异的因素很多,从现有研究来看,主要从区域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这5个因素来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差异进行探讨[14]154。本文以海南省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南省17个市县的实际情况,以区域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等级、政策支持力度3个因素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来对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4.2.1 区域交通条件影响

从区域交通条件看,早在1999年,环岛东线高速便将三亚、陵水、万宁、琼海、海口连成一线,2010年东线高铁的运营,再度巩固了东部五地的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以三亚和海口为龙头的海南东部黄金旅游线,而文昌地处东部内陆腹地,路上交通不便,并长期游离于东线高速之外,掣肘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使其成为东部区域的边缘地带,故在文昌与东线五地间的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严重,是导致东部区域内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样,中西部地区山林众多,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公路网密度较低,再加上中线高铁与西线高铁尚未完全开通,导致了其国内旅游人数仍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

4.2.2 旅游资源等级影响

从旅游资源等级看,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多集中于海南东部区域,截至2015年,东部区域4A级以上景区数量占全省的85%以上,其中三亚共有4A级以上景区8个,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余市县,一定程度上对旅游者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增强了旅游者到三亚旅游的动机,使得三亚国内旅游者人数远高于省内其余市县。中西部区域高等级的旅游景区较少,中部区域仅保亭与定安有4A级以上景区,这也使得两地的国内旅游者数量高于中部区域内的其余市县。而虽然西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有4A级以上景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缺失,使得西部区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弱,故其国内旅游者人数一直处于3个区域中的末位。

4.2.3 政策支持力度影响

从政策支持力度看,东部区域作为海南旅游的脸面,其政策支持力度巨大,琼海的博鳌亚洲论坛的设立,文昌的航天现代城市的规划以及2011年起海口、三亚两地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国家级休闲度假海岸计划的提出,使得东部区域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相对而言,海南政府对中西部区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一直较弱,多数中西部市县旅游发展过程中缺少合理的旅游规划,导致了其旅游业发展一直与东部区域的差距明显,进而造成了国内旅游人数在东部区域过度集中的现象。同样,儋州一直被定位为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政府也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海南第三城,洋浦经济开发区及滨海新区的先后设立以及随着2011年儋州“一市双城三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桥两路”工程的开展,其经济增长迅速,旅游业发展在西部区域内呈快速发展趋势,使其国内旅游人数逐年走高,在西部区域内遥遥领先。而西部其余市县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旅游业发展也尚未有明显起色,与儋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下来两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马太效应,导致西部区域内国内旅游发展的巨大差异。

4.3 建议

未来,为进一步缩小海南省国内旅游区域差异,第一,应加强文昌与东部区域内其他市县的交通联系,将文昌纳入东部旅游大家庭,实现海南东部旅游的真正一体化。第二,中部区域内应以保亭和定安为两翼,西部区域应以儋州为中心,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市县旅游业的振翅高飞。第三,应积极完善中西部区域的交通基础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力度,并以中西部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特质为基础深入整合开发中西部区域的旅游资源,打造中西部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带有中西部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活动形式,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应推进中西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注重适度原则,在对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做好对其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防止其过度商业化,保持其旅游景观的原汁原味,实现中西部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全省应以三亚与海口为龙头,发挥其龙头效应,促进3个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区域关联性,构建海南无障碍旅游区。

[1] WU B, MA Y F, GAO N.Regional disparity of inbound tourism in Shaanxi Provi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il index[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 27(7):186-191.[吴冰, 马耀峰, 高楠. 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7):186-191. ]

[2] CHEN X J, CHEN L, HU J,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Zhejiang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4):84-88.[陈小娟, 陈磊, 胡静, 等. 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演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4):84-88. ]

[3] WANG G W, WU T H.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30(12):199-203.[王公为, 乌铁红. 内蒙古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2):199-203. ]

[4] WANG Q A, SUN G N, GU M Y. An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Anhui Province[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6, 30(3):27-33.[王钦安, 孙根年, 顾梦雅. 安徽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发展变化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6, 30(3):27-33. ]

[5] YANG G L, ZHANG J,AI N S, et al. Zipf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degree of tourist flow siz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2):1281-1289.[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 等. 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12):1281-1289. ]

[6] LI X, LEI L.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to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36(12):107-114.[黎霞, 雷丽. 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12):107-114. ]

[7] CHEN X Q, HUANG F C. 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ese inbound tourism[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12):1271-1280.[陈秀琼, 黄福才.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2):1271-1280. ]

[8] GAO N, MA Y F, LI T S,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Shanxi inbound tourism since 1994[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7(1):202-208.[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1994年以来山西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1):202-208. ]

[9] WANG Z J, FANG Z Q. The evolvement of tourist flow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7):1200-1204.[王章郡, 方忠权. 近十年来广东省旅游客流变动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7):1200-1204. ]

[10] LI C X, MA Y F, ZHANG Y, et al. The spatial field effect and regional structure of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of inbound tourism flow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 case of typical district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ilk Roa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2):176-185.[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等. 时空二元视角的入境旅游流集散空间场效应与地域结构:以丝路东段典型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2):176-185. ]

[11] LI C X, MA Y F, ZHENG P, et al. Characters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flows'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based on spatial transferring state matrix: a case study of six typical area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5):620-626.[李创新, 马耀峰, 郑鹏, 等. 基于STSM的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以中国入境旅游六大典型区域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 31(5):620-626. ]

[12] WU L P, ZHANG J. Measurements and evolutions of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in China[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6):1-14.[吴良平, 张健. 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衡量与演变分析[J]. 旅游科学, 2015, 29(6):1-14. ]

[13] TANG C C, SONG C Y, LI X J. Analysis of disparity of inbound tourism rank and scal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ities in Hebei Province[J]. Human geography, 2014, 29(5):155-160.[唐承财, 宋昌耀, 厉新建. 河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人文地理, 2014, 29(5):155-160. ]

[14] LIU J S, MA Y F.Research on disparity of inbound tourism size and rank for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6):150-155,172.[刘军胜, 马耀峰. 河南省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位序差异化[J]. 经济地理, 2012, 32(6):150-155,172. ]

[15] JIANG X Y, LI Y W. A study on the flow scal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tourism in Hainan Province and its fractal features[J].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013, 31(5):102-107.[蒋小玉, 李永文. 海南省境内旅游流规模分布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1(5):102-107. ]

[16] ZHUANG R L, YE C Y, MA R F, et al.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and competition posi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1):87-92.[庄汝龙, 叶持跃, 马仁锋, 等. 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与竞争态势[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1):87-92. ]

[17] JIN C, LU Y Q, XU J. Analysis on the inbound tourism diversity among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il index[J].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2(2):123-128.[靳诚, 陆玉麒, 徐菁. 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2(2):123-128. ]

[18] GAN J, GUO F Y, CHEN C, et al.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and space pattern of tourism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6, 35(6):121-127.[甘静, 郭付友, 陈才, 等. 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及其空间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6):121-127. ]

[19] LIU J, LI C, HAN L H.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nd coordinate research between coastal and land tourism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J]. Tourism forum, 2015, 8(3):52-59.[刘佳, 李晨, 韩乐欢. 山东省沿海地区与陆域腹地旅游经济差异与协同研究[J]. 旅游论坛, 2015, 8(3):52-59. ]

[20] ZHU J Y, HU T. A stud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based on geotagged photos tourism-case of Hainan Province[J]. Tourism forum, 2016, 9(6):17-22.[朱金悦, 胡涛. 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游客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 旅游论坛, 2016, 9(6):17-22. ]

猜你喜欢

市县海南省入境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多个省的市县机构改革开始实施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一图读懂贵州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
非法入境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为业余棋手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