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认同而教育

2018-03-25黄方毓

成功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文化

黄方毓 程 骥

何为“认同”?

《汉语大词典》对认同涵义的解释:“一是犹言承认是同一的。二是认可,赞同。”有学者通过对认同的哲学考察、心理学考察、以及社会学考察,把认同界定为:个体或群体对于其对象的一种趋向于同一性的心理历程。并指出:“认同的根本问题是通过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儿去?’等根本性问题的不断追问,从而在这些关系中澄清确认自已的身份。我们将认同理解为:认同是情感上的一种亲近交融;是思想认识上的一种相信接受;是态度上的一种依存依赖;是心理上的使命与责任,是行为上的一种跟随奋进。因此,认同是一个模仿和内化某种价值、规范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共鸣。

孔子曰:“天下大同”。“大同”的“同”,郑玄注《礼记·礼运》曰:“同,犹和也,平也。”郑玄以“和”、“平”释“同”,“大同”社会正是人类之间“和”的理想状态。这里的“和”实质上就是一种认同。古代圣贤孔子将“大同”体现在了教育上,“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礼记·学记》)。又如颜回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述而》中更详细指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可见孔子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不与大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要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从精神层面入手,力求在思想上和心灵深处增强各民族大团结。其实质就是要让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制度观。他提出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想,既是中国梦的生动阐释,也是我们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西校区实施认同教育的思想基础。

“认同教育”是根据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五个认同”理念同古代圣贤的“大同”思想深度融合提出的又一崭新的特色教育。具体来讲,认同教育就是黄方毓学校为提升师生的“认同”水平,把不同水平、不同情感、不同程度的个体引导到正确的道路、规范的准则、集体的意志、科学的发展上来,使之达成共识,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认同教育,就是“为认同而教育”,是我们站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忠实践行者立场上,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对当前社会现状、学校现状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其内涵应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自我认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其中,“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教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受教育,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社会化,都在进行着发现与再发现、塑造和再塑造自我的过程。在实施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教师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许,成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阳光少年。

二、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能够: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对祖国的认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将来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三、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未中断的文化,它以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并将这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对今天我们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对世界、价值的认识,不仅是现代的、西方的、世界的,更应该是历史的、东方的、民族的。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许许多多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上学时期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实施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并随其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四、价值观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树立伟大的梦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艰苦奋斗是每一个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理念。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里要孝敬和体贴父母长辈、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要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做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

开展“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基于践行国家认同战略的考量,也是基于基础教育实践的科学探索,是立足于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创新举措。“认同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认同教育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让我们秉承“为认同而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培养有国家情怀、有民族担当、有文化传承的新时代的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价值观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