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8-03-25傅志寰
十九大确定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命题,这是我们交通人光荣的使命。中国工程院和交通运输部一起组织了一个团队进行了研究,现在的成果是阶段性的。
第一,我国交通运输业辉煌成就。交通运输业是基础性、服务性、引领性、战略性产业。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瓶颈制约到20世纪末的初步缓解,再到目前的基本适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我国交通运输无论是基础设施,无论是客货运量,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港口的数量,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这五项都是世界第一,铁路、运输机场的数量,服务总里程世界第二。
然而对比世界交通强国,我国交通运输业在质量、技术、服务、效率和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交通运输供给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不能高质量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第二,我国交通发展历史使命。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智能、共享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给我国交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全球生产、全球服务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就要求我国交通运输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全球,并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交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交通运输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不但要“运得了”还要“运得好”。
新阶段交通发展的主要切入点是什么呢?就是三句话: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三个变革,最终实现由交通大国向强国的整体跃升,认识自己还要认识我们的国情和中国交通运输的特点。
第三,我国国情和交通运输的特点。建设交通强国,既要有全球视角,又要立足国情。美欧日等交通强国经过几百年发展,建立了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一个国家采用何种交通模式,取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交通需求和发展阶段。
我们的优势就是交通市场容量大、需求旺盛,为交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成长创造了巨大空间。一些交通领域如高铁已具比较优势,电动汽车、智能交通发展后劲很大。
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他国发展模式,而要有中国交通的特点。一,因地制宜,发展有区别的交通方式。东、西部生态环境和人口密度差别很大,不能一刀切。二,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不能走发达国家以汽车为主的老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三,发挥我国巨大市场需求的优势,为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开拓广阔天地。四,发挥后发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推动创新,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第四,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总目标:强自身、强国家、让人民满意。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智能、开放共享”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呢?基础设施完备、技术装备领先、服务水平一流、绿色智能引领、系统安全可靠、效率优良、治理能力现代、全球服务高效。
我国交通发展战略阶段目标:按照十九大的战略部署以及交通适度超前的考虑,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30年,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国惠其昌”;第二阶段是到2045年,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国倚其强”,这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
发展重点:第一,交通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出来现代交通我们知道交通运输有四种属性:基础性、服务性、战略性、引领性。对前面三个属性大家没有异议,对引领性很多人是怀疑态度的,搞什么现代交通+?不是模仿互联网+吗?这是凑热闹、赶时髦,经过充分的研究,的确存在交通+的问题。历史上英国之所以曾经成为日部落帝国,因为它有强大的团队,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哈尔滨也是如此,这不是交通+吗?意味着交通的引领作用,我们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服务员,这是对的。但是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引导员,现代交通+不同于过去的交通+,它可以做一些什么呢?它可以重塑时空形态,引领城市时空的建设,构建新时代国家经济地理的新格局,推进对外交通逐步建设,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现在是经济走出去,文化走出去,若没有文化基础设施“走出去”,那是很难的。另外,深入西部、农村、边疆,就要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做出贡献,最后对于城市,特别是轨道交通要推广TOD模式,引领城市按布局集聚发展。现代交通+能催生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现代交通以高速便捷为特征的,可以缩短时空距离,达到同城效应,形成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大家讲轨道上的京津冀,为什么呢?因为轨道起了引导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快经济社会运行的节奏,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和效果,现代交通+可以发挥成熟效应,引领经济的发展新形态,催生了高铁经济、空港经济、枢纽经济、共享经济等。
实施“现代交通+”,变“人便其行”为“人享其行”。绿色、智能、多样、便捷的交通改变人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门到门”、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不断出现的新技术(自动驾驶……),使人们享受出行的快乐。交通+农业=观光农业;邮轮+旅游=游轮经济;汽车(自行车)+互联网=共享交通……
作为交通人,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站位,我们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我们也应该发挥交通的引领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客货运量增长的速度逐渐变缓,其中货运更为明显。2011年以后,运量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变缓了。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的建设,特别是到2020年,这三年还有大量的在建的工程,所以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就能力而言,不说服务,大体上是适应需求,这样的话到2020年前后,我们需求和供给大体上基本定了,这样会出现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变坡点,变坡点不是拐点,就是原来的速率很高,现在可能速率适当放缓,也就是说建设强度将逐步下降,养护需求逐步上升。
什么叫变坡点?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的发展,转到高质量发展,未来十年,我认为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窗口期,什么是窗口期呢?窗口期是有限的,过了窗口期,事情可能就事倍功半了。在“窗口期”内,应坚持综合规划、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加长短板,做到精准施策,按照“网络互补、通道集约、节点一体”理念,构建公、铁、水、航多种交通方式高度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简单来说,窗口期干什么呢?一是优规划,二是调结构,三是抓综合。具体来讲:一是科学规划路网规模,做到适度超前,但是不过度超前。二是加强运输网络的综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三是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要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特色优势。
对于科学规划路网规模,应坚持差异化的东、西部地区交通布局。例如,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东侧集聚全国93%人口、95 %GDP;西侧国土面积大,人口少,经济总量小。鉴于生态、经济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东西部要有不同的交通结构。“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交通需求量大,水运条件好,要发挥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的综合优势;“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国际通道、能源运输干线、连接省区主要城市需要建设铁路。一般情况下,应更多地发挥公路和民航的优势,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调整运输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各自优势,实现“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客运以城市群、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干线公路为骨架,无缝衔接航空、城市交通的运输体系;货运以提高铁路和水运分担率,发挥绿色交通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优势。推进“公转铁”。提高铁路集装箱运量。
如何搞综合呢?一个手段是优化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零换乘,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节点一体化,当然要发展多式联运,加强交通运输的短板,是我们在窗口期应该所做的工作。
服务水平提升。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为交通提高供给能力和改善服务质量带来难得机遇。在客运方面,应实现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出行需要;创新交通出行模式,提供一站式“门到门”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行无感支付、无感安检。
另外,在客运方面,建议构建“123”交通圈,实现高效率、高体验感的未来交通出行。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为主体,构建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构建城市群2小时商务圈;以高速铁路、航空为骨干,构建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
货运要构筑全国全球的供应链,推广门到门的一站式服务,要快线运输,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到达,另外要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比如说2030年对GDP的占比控制到10%以下,去年占比是14.6%。
绿色交通主导:构建“结构合理、节能环保、集约高效、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群、大城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推动铁路、道路、水运、民航装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速更新高能耗、高排放交通工具;树立全环节全寿命周期理念,实现基础设施绿色建设与养护。发展智能监测,变计划修为状态修,延长检修周期。
设备设施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奋发图强,提升创新能力,尽快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攻克交通技术“制高点”。
一、突破核心技术。针对汽车、船舶、飞机动力与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打造自主可控的清洁汽车产业链,提升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掌握大型民用飞机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二、攻克载运工具节能关键技术,实现排放洁净化。203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不高于3.2升/100公里。
三、发挥我国电动汽车正在形成的总体竞争优势(产量、保有量、技术研发、电池生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乘势而上,攻占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制高点。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达到40%。
四、保持高铁技术世界领先地位。研制时速400公里级高速列车,攻克时速600公里级磁浮的关键技术,适时实现示范应用或推广。开展时速1000公里低真空管道磁悬浮技术研究。
五、保持大桥、长隧、海港等建设技术领跑态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高性能材料应用,结合大数据、BIM技术,加大智能建造成套技术研发力度。桥梁、隧道建造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建筑结构寿命期延长20年。
智能交通引领:基于我国智能交通在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相对优势,有条件打造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的智能交通系统,实现换道超车。一是新能源汽车,二是智能交通,包括推进大数据共享平台及交通运的技术,建设智能公路、铁路、港口、民航体系。
另外,要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推进车路协同技术的开发,目的是提高效率,减少事故,要发挥我国交通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包括5G,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相对优势,攻克自动驾驶技术的难关,有条件实现赶超。比如说2030年,高速公路长途客货运输实现高度的智能化,也就是全自动运行。
交通安全强化:一是推动综合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管理体制,解决铁路、水运、公路、民航多头规划、各自建设、部门分割的问题。所谓窗口期,抓综合,关键就是抓体制问题。没有体制保证,抓综合恐怕是一句空话。
二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化解公路和水陆债务风险。债务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风险不化解,下一步建设交通强国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三是健全交通法律法规体系,编制出台《交通运输法》。
交通发展战略保障:城市交通问题一是拥堵,二是污染,十个战略重点有城市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需求管理,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
由大到强,迈向城轨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集约化运行优势、快捷准时,可显著减轻路面交通的压力。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系统,不但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历史性大发展。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033公里,居世界第一,对缓解拥堵,减少排放居功至伟。同时,在客运服务、运输组织、车辆装备、信号系统、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自主创新取得诸多成就,有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喜可贺。
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由“大”变“强”的转变,应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问题,业内已有共识。就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制式选择、产能布局、车辆统型、立法标准、移动支付、人才培养等问题已有专门研究。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城轨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早晚高峰拥挤问题突出,北京市地铁常规限流车站占到站点总数的26%;从出行效率上看,对比国内外城市,在半径为20-30公里圈层内,北京的向心交通时间为巴黎、东京的1.5倍;运营时间短、换乘距离长、安检排队长、引导标志少等问题有待解决。
第二,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铁路干线的潜力,东京有地铁312公里,市内铁路有2013公里,相加超过2300公里;巴黎地铁215公里、市内铁路1867公里,总计超过2000公里;北京地铁长度已达685公里,干线铁路1264公里,将投入使用的有218公里,相加也近2000公里,要加强与铁路系统协调,有效利用资源,与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融合,不仅是空间结合,还要时间上的衔接。
第三,大力推广TOD模式。加强轨道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TOD模式在我国只有少数城市采用,尚未大面积推广,潜力很大。
第四,精准规划城际铁路。建成的城际铁路,多数效益很好,比如京津、广珠、沪宁。有的效果不佳,比如,武昌—咸宁、郑州—开封、长株潭。
第五,进一步发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作用,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协会自成立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指导行业发展、组织开发和推广新技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得到高度评价。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更好发挥作用,包括协会更好发挥作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为迈向城轨新时代,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傅志寰在2018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略有删减,未经主讲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