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学研究刍议∗

2018-03-25

创意城市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杭州学科文化

◎ 施 剑

提 要:建立杭州学专门学科,是研究和解决杭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必要基础。杭州学是研究杭州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有机城市综合体形成、演化的规律,为杭州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杭州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杭州空间区位与自然人文环境、人口、政治、文化、经济、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综合体的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杭州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历史对比法、区域比较法、系统综合法等。

一 我国的地方学研究概况

1963年,美国学者马纳斯·查特杰在其地方学的肇始之作《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地区学》一书中指出,地方学是发展的产物,是研究特定地区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学科[1]。其后,地方学被公认为研究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形态,以及适应物质环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学科。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空间或地区,即从政治、社会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结构、职能和活动,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以不断地推动一个地区社会化经济的发展。

地方学在国内正式的产生是在清末民初,当时“以地名学”的鲁学、齐学其实是不同的经学流派。“学”的含义是学派,指不同区域下经学研究所出现的不同派别。20世纪前半期涌现的敦煌学、藏学、徽学影响力巨大,成就也为世人瞩目。经过百年发展,地方学在某些区域的代表性事象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民俗及其艺术多个门类,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从其对城市研究的具体方面看,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历史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具体学科都在逐步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城市研究的视野[2]。同时,城市发展的多样性,也使得城市科学在具体的城市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得以深化[3]。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方学作为新兴的城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全世界建立和发展起来。以一个具体城市所在的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上述诸多学科进行整合的城市地方学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地方学旨在进一步探索、发掘某个具体城市的特质和个性,从而有力地扩展了城市研究的深度,一系列城市地方学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相继涌现。在世界范围内,一些闻名遐迩的著名大都市的发展状况首先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因而当地的城市地方学已稍具规模,相继构建了如首尔学、东京学、大阪学、名古屋学、横滨学、伦敦学、罗马学、纽约学、巴黎学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城市中,形成一大批各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地方学,如中国大陆地区在报刊、会议、论著中明确提出且已经开展研究,并颇有影响的地方学,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蒙古学、西夏学、北京学、上海学、武汉学、南京学、杭州学、西安学、广州学、兰州学、邯郸学、重庆学、青岛学、开封学、温州学、扬州学、泉州学、洛阳学、安阳学、三峡学、岭南学、鄂尔多斯学、河西学、关东学、泰山学、故宫学、潮学、齐学、鲁学、稷下学、浙学、楚学、吴学、晋学、关学、巴蜀学等数十种。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出现了香港学、澳门学、台北学等。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大陆以“某某学”或纯粹以地名命名、比较活跃的地方学研究机构有30家左右。此外,还有大量以“某某文化研究”命名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在从事地方学研究工作,几乎各个地区都有当地文化研究学术团体或专门研究机构。各地地方学的具体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文献整理和历史、文化、人物、名胜研究等,出版了大量的文献、著作和论文。近年来,各地地方学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地方学理论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国内外城市地方学研究综述,建立城市地方学、关于地方学研究的思考(如学科定位、性质、研究对象、内容、研究原则、研究方法、比较研究等),地方学研究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关系,对地方学研究专著的评介和会议的综述,以及北京学、鄂尔多斯学、泉州学等各地地方学在地方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探索等[4]。

综合而论,当前各地城市地方学研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即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地方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国内外研究力量相结合,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等。但就各地方学研究现状而言,特别是以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而论,杭州学作为地方学学科存在的基础尚较为薄弱,相关研究仍是以在现有学科框架和研究范式之下,围绕区域性历史、地理、人文现象展开,主要成果也是集中于杭州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定位、战略、民生、工程等具体实践领域的梳理总结。其立足于杭州特定地理空间概念内综合性人文事项的研究体系并未明确建立,从学科性质、内涵、外延、对象、原则、特点,以及研究主体、思路、方法等方面深入系统的探讨基本阙如,杭州学作为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基础学科理论框架的思考等也鲜有建树。

本文依托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学等核心理论,全面梳理地方学特别是杭州城市研究既有的成果,充分借鉴首尔学、北京学等国内外城市地方学理论与实践的有益经验,深入分析作为地方学的杭州学学科建立的价值和意义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方位地探讨杭州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学科特征与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等重要问题,力图构建杭州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框架,以推动杭州学学科建设。

二 杭州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内容

(一)杭州学的学科属性

城市科学是一个多学科协同研究城市的学科群。城市学以城市总体为研究对象,城市地方学则是以具体城市为对象所做的综合研究。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地方学就是要研究某一空间变为某一地方的过程,深入挖掘其地方性及这种地方性形成的过程、发展规律、地域特点和动力机制等,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地方的“未来”做出判断,从而为地方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持[5]。杭州学作为地方学的学科建设,基本方向与此一致。杭州学从本质上而言属于城市地方学。所谓“地方”即地域,是指某一特定地区。所谓地方学,是以某一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区域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成基础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根据研究的地域类型不同,地方学又可以分为城市地方学和区域地方学。某个地方学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该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但其不同于地方志,不仅对地方情况进行记述,更重要的是将某一地域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进行研究;研究其各种组成要素的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杭州学的研究对象是杭州城市综合体,属于城市地方学。

所谓杭州学,是通过人文、社会、自然各个角度,系统研究自远古以来发生在杭州现有市域范围内,在自然基础上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江南核心区域的文明基础及社会发展演化的规律的学问,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学科集群。杭州学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和钱塘江学等重点分支学科。所以它既不能单纯归入人文社会科学,也不能单纯归入自然科学,而是以现杭州市域为中心的江南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上述诸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上述诸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学科理论进行总结并提升至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整体研究学科,杭州学的研究内容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应包括杭州的历史、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研究。杭州学应研究杭州城市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的基础、规律和特点,为杭州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参考。杭州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应该是有史以来发生在杭州现有市域范围内各领域的人文事象及其规律。

从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到杭州城市发展的优势因素在于其重要的空间地理区位,在于其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以及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杭州有8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在8000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跨湖桥时期、良渚时期、吴越时期、南宋时期四大发展高峰,其中南宋时期是古代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顶峰。“杭州都市的发展,至宋室南渡而登峰造极。高宗以建炎三年自扬州渡江幸杭州,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其后转徙于吴越之间垂十年,时而建康、时而绍兴、时而平江(今苏州),至绍兴八年,终于定都临安。于是钱氏以来的东南第一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马可·波罗以南宋亡国后来游杭州,仍以‘天城’相称,叹为 ‘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此世界第一大都会之繁华浩穰,殊非数语所能尽。”[6]杭州有江、河、湖、“溪”、海,是一个“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水是杭州城市最显著的特色和具有独占性的资源。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历史。杭州城市发展的这种特殊性和规律性,决定了杭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杭州学,必须以“五水”和“南宋”为突破口。要以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余杭)学、湘湖(白马湖)学、南宋学等七大分支学科为重点,构建杭州学研究体系,形成杭州学的特色和亮点。

(二)杭州学的研究内容

1.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杭州学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但其内容多样,价值不一。既有众多的历史文献,又有丰富的考古资料;既有中国的文献典籍,又有域外各类人士的有关记述;既有专门的著述,又有散见于其他文献典籍中的零星记载。对于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推进杭州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必须系统地有计划地开展。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自2009年正式成立以来,积极总结、发扬“城市学”“西湖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成功经验,坚持“研究先行”,以研究带动规划、带保护、带建设、带管理、带经营,坚持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位一体”,大力开展《杭州全书》编纂出版工作。同时,依托杭州有关部门和区(县),成立了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余杭分会等分支学科研究理事会或研究院、研究会,共同开展杭州本土特色文化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申遗等工作;组织杭州丛书、西湖丛书、西溪丛书、运河(河道)丛书、良渚丛书、湘湖(白马湖)丛书和钱塘江丛书等编纂,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现杭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全面反映杭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足迹,揭示杭州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杭州城市的保护、建设、管理、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依托杭州市委市政府,与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组织结构完善,人员配备充足;既着力于杭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又着眼于杭州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良渚等特色文化研究,已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为杭州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7]。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各类专题研究

杭州学的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有赖于深入的专题研究。应坚持规划先行,组织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对杭州的资源、环境、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杭州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应涵盖杭州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杭州的自然研究。杭州的自然包括区域内的所有山川、河流、植被、物产及气候特征等。对杭州自然的研究,落脚点在于揭示出杭州自然在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文脉肌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杭州自然风貌区空间环境的特性、格局,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杭州的历史文化研究。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这一完整的历史文化序列。杭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江南文化的缩影。杭州学应从研究各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在杭州的碰撞与交融入手,研究杭州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载体的特点、分布和发展规律[8]。主要包括杭州史系列,杭州文化系列,杭州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及西湖、运河、良渚、南宋皇城、湘湖跨湖桥和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等遗产保护与申遗研究等。

杭州的人口研究。在城市综合体的各个组成要素中,人口是城市综合体的主体。人口的集聚,带来了杭州城市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研究人口的来源、集聚、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认识杭州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肌理。

杭州的经济发展研究。杭州的经济活动有其特色,特别是21世纪以来,杭州针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市交通、城市住房、城市“四农一村”、城市公共治理、城市人才工作等一系列挑战,坚持以理念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跨越了“天堂硅谷”建设、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杭州模式”的打造四个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实现了“四次产业革命(产业升级)”。杭州学应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杭州模式”及其所依托的环境演变与特点,研究杭州城市经济发展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和特殊规律。

杭州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杭州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引下,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经验,探索以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财税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等进行剖析、反思,提出依靠城市集约紧凑布局、政府管理简政放权、社会复合主体参与治理来实现城市的有机生长。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国内外经典城市发展理论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历程及治理经验,精明增长与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以人为本、多元共生的城市有机更新模式,中国城市化历程及典型案例,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浙江省城市化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民主促民生的杭州城市治理模式,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机制,多规合一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综合配套改革,城市综合治理成效及考核机制等。

杭州的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杭州自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柳浦西(今凤凰山东麓)依山筑城始,唐代扩建城垣,五代营造子城(王城),并扩建罗城,形成“南宫北城、前朝后市”的格局。至宋代再度扩城,延续隋唐的城市建设格局和规划主轴线,城内居住按坊、巷制规划,市坊结合。元、明、清代,城垣时毁时建,但杭州的城市建设格局仍延续宋制。1932年,吕贤溶、乌聿定等人,制订《杭州分区计划》及《杭州市交通计划》。杭州见诸文字记载的较为完备的规划,是1945年市政府拟订的《建设杭州新都市计划》及1948年杭州都市委员会制订的《杭州重点与干线》计划[9]。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重点包括杭州城市发展的范型和规划建设的特征,尤其是杭州的城市建置历史、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思路、城市地理变迁及景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等。

3.杭州的城市国际化发展研究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改革开放深度推进的趋势,杭州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了重要“窗口期”。应把城市国际化作为引领杭州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加快形成一流生态宜居环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这四大基础支撑,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和美丽中国样本建设,确保杭州继续稳居全国大城市发展第一方队,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为此,杭州学应重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研究。杭州学研究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要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杭州历史的发展和当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其发展对于世界的意义[10]。具体而言,就是开展国际化标准、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比较、国际大都市的交往与传播、杭州国际化水平发展定位特色、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4.杭州的区域文明形成基础及社会演化规律的研究

杭州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城市地方学,以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与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全面的观点、综合的视野研究城市社会与文化的结构性状。同时,还要把杭州城市的社会与文化置于历史脉络中予以纵向的深入考察,揭示杭州城市的结构功能特征,把握杭州城市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而科学地总结杭州城市发展的历程,较为准确地预测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从时间上而论,杭州学应以研究五千年良渚王城建城以来的史实为主,以研究建城以前的史实为辅;从空间上而论,杭州学应以研究杭州市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为主,以对杭州市域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单元的综合比较研究为辅。

三 杭州学的研究方法

杭州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杭州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梳理、分析大量地方性文献、文物考古资料作为研究基础以外,还需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一)历史比较法

杭州学研究的是杭州城市综合体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杭州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预测。历史对比法是基础,在对比中解析杭州城市综合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杭州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杭州,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杭州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区域比较法

杭州正以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以筹办重大赛事活动为牵引,不断形成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和东方品质之城特色,旨在打造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在进行区域比较研究时,应在城市群乃至世界范围内选择比较对象,与具有类似发生发展过程和背景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世界名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杭州城市的特殊性。

(三)系统综合法

杭州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研究中,必须坚持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学的定量研究。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与规律导向相结合的方法,以城市问题(“城市病”)研究作为主抓手和主载体,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探索“城市病”的形成机理,深入剖析“城市病”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全面总结杭州在破解“城市病”实践中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提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党委政府治理各类“城市病”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要建立统计分析和数据研究模型,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在定量研究基础上统一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问题,研究客观规律性[11]。

(四)“八个结合”法

1.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

以研究带动规划、带建设、带管理、带经营,使杭州在城市化高速推进期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博物馆、研究院、研究会、出版社、丛书相结合

以“博物馆”为有形载体,以“研究院”为专业力量,以“研究会”为社会力量,以“出版社”为成果发布载体,以“丛书”为成果记录载体,搭建“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3.“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良渚(余杭)学”“湘湖(白马湖)学”“钱塘江学”“南宋学”相结合

以“杭州学”为龙头,搭建“1+7”研究格局。建立健全“1+7”研究机构,理顺研究体制,为做好“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4.“丛书”“全书”“文献集成”“通史”“辞典”“研究报告”相结合

以“丛书”为统领,通过“五位一体”编纂出版“全书”“文献集成”“通史”“辞典”“研究报告”,特别是要运用好“研究报告”,及时转化研究成果。

5.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复合主体在“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要坚持科学、文史工作者与地方领导相结合,推动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支持地方学研究,推进地方学研究与地域发展相结合,并转变为生产力,实现地方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为地方服务。

6.“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

通过举办“城市学”研究论坛、办好“城市学”期刊、开展“城市学”优秀研究成果征集评选活动等载体,整合杭州乃至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做好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文章。

7.权威性、学术性、系统性、普及性相结合

力争推出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占领国内乃至国际“城市学”研究的制高点,体现杭州研究的权威性、学术性、系统性。同时通过办好“第二课堂”、推进研究成果进“乡土”教材、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编纂出版“辞典”等途径,体现杭州学研究的普及性。

8.“有章”“有人”“有钱”相结合

特别是完善“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的章程,坚持专兼结合,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为推动“杭州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注 释

[1]张广照、吴其同:《当代西方新兴学科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57~58页。

[2]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城市规划》1935年第4期。

[3]陈建魁:《洛阳学与地方学研究》,《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

[4]张宝秀:《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美〕段义孚著,潘桂成译:《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国立”编译馆,1998,第1~5页。

[6]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收入《长水集》上编,人民出版社,1987,第417~428页。

[7]参见《杭州学研究工作章程》(杭州市委办发 〔2009〕205号)。

[8]王国平:《城市论》之《城市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第1151~1171页。

[9]张燕镭:《杭州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897~1949)》,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20~22页。

[10]何一民:《城市地方学研究的三大视野和三个层面——以成都学研究为例》,《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1]王国平:《坚持八个结合 搞好杭州学研究》,收入《城市怎么办》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10,第361~366页。

猜你喜欢

杭州学科文化
杭州
【学科新书导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谁远谁近?
“超学科”来啦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