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创新推动高铁养修管理新模式创建的实践
2018-03-25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高铁维修段
邓 婕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高铁维修段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高速铁路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铁路总公司明确提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铁路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铁路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只有全面深化铁路安全及用管修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铁路安全运营水平,深刻理解、积极实践总公司关于铁路科技创新应当遵循的原则--两个坚持,两个注重,两个敢于。即: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协同创新,注重长远、注重实效,敢于担当、敢于超越。紧紧围绕保障运营安全、提高经营效益的目标导向,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升基层设备养护单位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铁养修管理新模式创建。
1 完善管理框架
牢牢把握“示范引领,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发扬“创新实干,精益卓越”的上铁精神,以厘清管理职责、完善制度标准、加大奖励力度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更上一层楼。
1.1 厘清管理职责
科技创新工作是实现安全、专业、技术、综合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铁维修段工电供“三位一体”专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厘清管理职责是夯实管理基础的重要手段。上海高铁维修段成立由段长任组长,各分管副段长任副组长,技术科、调度科和办公室等主要科室负责人及分管人员任组员的科技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科技管理的决策机构。办公室是科技管理的职能部门,在科技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科技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同时,组建面向车间(科室)、班组的段内部三级科技工作管理网络,明确科技工作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管理职责。每年由办公室牵头对三级科技工作管理网络专兼职人员进行梳理,确保管理网络真实有效,科技工作能够落实到一线。
1.2 完善制度标准
对照上海铁路局发布的科技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结合高铁段“三位一体”生产实际,按照管理权限,及时修订完善《上海高铁维修段科技管理办法》、《上海高铁维修段专利管理办法(暂行)》等有关管理办法,细化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实施细则,强化制度办法的可操作性。严格遵守科技管理制度相关程序,执行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建立科技项目管理台账,规范科技档案管理模式,明确填记要求,及时做好补充、更新、整理和归档,确保科技管理过程可控、有效、真实、准确。在年度科技工作会议、管理人员会议上宣传科技管理办法,制定管理流程图下发给各相关科室,在源头上保证科技资料的准确性。
1.3 加大奖励力度
将科技创新纳入年度目标、生产任务、履职尽责、奖励考核中,将科技、合理化建议等项目推进情况纳入科室考评、个人履职兑现中,加大对科技项目参与人员的奖励力度。近两年,全段累计奖励科技进步奖、合理化建议成果奖等共181人次。通过各类宣讲、主题教育、青工活动以及科技周、科普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全员讲明说透科技创新保安全的重要作用;采用手机微秀、问卷调查、知识问答等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及时宣传科技管理办法、前沿知识、奖励情况,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
2 紧盯管理关键
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骨干等人才支撑,离不开对安全生产需求的源头分析,离不开对科技课题攻关的过程控制,强化关键点控制,有利于科技项目的顺利研发,有利于提升生产一线的劳动效率。
2.1 搭建人才队伍建设平台
始终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搭建具有高铁段特色的“人才+科研+培育”平台,力争打造一支开拓创新、团结务实、能推动我段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是抓好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强段战略部署,启动首席工程师工作站建设,选拔各专业领军人才,打造高铁基础设施养修的智库平台和专家梯队,全段现有学科带头领军人1名,学科带头人1名,首席工程师4名,青年科技人才7名。二是发动青工力量。利用青工思路活、精力旺、活力足等特点,以将青工打造为段科技工作中坚力量为目标,通过开展“补强专业基础、提升业务技能”暨“争做学习型青年,展现时代作为”等主题竞赛活动,补强青工专业基础知识,提升青工参与科技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交流培训。以专业领军人才、段领导班子为主要师资力量,每名老师负责一个专题,定期举办全段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指导帮助各层次、各岗位的管理人员理清工作思路、发现管理难题、找准攻关方向,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段科技创新工作中,为段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2 立足现场开展科技需求分析
秉持“立足现场、促进生产、保障安全、提质增效”的思想理念,积极组织开展科技需求分析。一是做好科技工作规划。每年召开科技需求分析会议,根据上年度生产情况,分析上一年在安全管理、设备养护等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确定本年度科技攻关重点,制定年度科技工作计划。二是紧盯生产过程中的攻关需求。针对道岔维修、信号设备中修、接触网养护等特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问题攻坚克难,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开展可行性分析,如科技成果《便携式道岔转换设备清洗机》以及合理化与技改成果《研制接触网新型腕臂组装工具》、《研制高速铁路道岔防跳限位装置螺栓折断处理工艺》,有效解决生产现场存在问题,目前已推广至全段使用。三是着重从日常管理工作中找需求。动员干部职工围绕强管理、提效率的工作目标,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如我段自主立项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职工信息及收入、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职工收入等综合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综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3 加强科技课题攻关过程控制
一是召集合作单位和课题组成员召开立项会议,邀请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课题影响程度、发挥作用开展安全评估,确定研究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任务,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强科技项目预算执行、合同签订审核把关,有效确保合同的规范性和合法性,确保项目推进依法合规。三是在科技项目执行过程中,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协调,认真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把关、进度盯控和资金使用,并利用头脑风暴法、联合攻关等形式,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课题任务书执行、期到必成。
3 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三位一体”的生产组织特点,寻求工、电、供三个专业在作业和管理流程上的共性需求,逐步完善跨专业作业单元,消除了各专业系统间和管理上的结合部问题,管理效率和作业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以实现检测监测系统完备、调度指挥中心功能完善、管理和作业手段信息化网络化、维修工具机械化、管理标准数字化、大数据分析运用系统化、分析诊断智能化为目标,利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整合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资源,推动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打造“三位一体”高铁维修段。
3.1 以技术改进推动科技装备升级
拓宽探索高铁养护维修的思路,调整优化劳动生产力布局,成立道岔整治组,完善作业内容,推动装备升级,有效解决了道岔日常养护维修中的结合部问题。积极采用成熟先进的“以机代人”措施,针对铁路道岔转换设备表面油污人工清洗效率低、易损表面镀层等情况开展研究,运用动力学、机械传动、3D打印、电镀防护等技术研制的便携式道岔转换设备清洗机,能实现对道岔转换设备表面油污的有效清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了覆盖所有车间、班组的电子料库以及工具出入库清点确认手持终端、工区综合例会视频系统和班组台帐管理系统,实现了物资管理信息化,极大地降低了一线盘点库存、运输材料的工作量。同时,成立“三位一体”综合计量室,为实现各专业计量设备自主鉴定奠定基础。
3.2 以系统研发实现专业管理创新
作为高铁基础设施的专业管理单位,我段坚持走高铁基础设施专业化维修的道路,专注于摸索高铁设备变化规律,掌握高铁设备养修方法,促进专业技术线条与安全综合管理有机融合,使之更加适应“三位一体”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高铁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管理,实现“专业修”。按照以路局要求为主导、结合工电供各专业管理职能的“1+N”建设思路,研发系列监测智能分析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将设备运用质量报警信息反应到管理人员终端,提升故障预防预控能力。专业管理的整合更好地促进了信息化沟通和管理,实现管内线路生产全过程的实时掌控和监督,如《接触网紫外成像检测及诊断系统》和《信号防雷设备雷电监测技术研究》的研发,为监控接触网和信号设备状态提供了有效手段,弥补了现场设备监控的空白。
3.3 以智能分析提升“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效能
建立和完善了动静结合、人机结合的检查检测分析管理体系,加强调度科检查检测监测能力建设,增配调度人员,完善功能布局,实现设备集中监测、集中分析,各类检测监测系统一体化管理、24h运转。研发《“三位一体”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安全数据信息进行及时采集、系统分析、科学评估和有效预警,确保作业任务和设备问题的闭环管理,实现安全信息共享公用;与铁科院合作研发高铁综合巡检车,通过采用高速摄像采集、激光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RFID精确定位、智能分析判断等先进技术,以高新技术装备提升对高铁设备的检查能力和精度,实现对无砟铁路轨道结构、接触网状态、线路限界以及轨旁设备等的综合检测与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管理效率。“墙内开花墙外香”,我段研发的多项成果,不仅仅在沪宁、沪杭、宁杭高铁广泛应用,还有多个项目已走出我段,走向全局、全路。如科技项目《ZPW2000移频轨道电路室外综合监测装置》已推广至武汉局使用。
4 实践成果
近两年,上海高铁维修段主持研发的《沪宁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养修体系研究》、《电务轨旁设备巡检技术研究》获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铁路应答器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便携式道岔转换设备清洗机》获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信号防雷设备雷电监测技术研究》获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研发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质量等级管理研究》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二等奖,《手推式接触网静态参数智能检测仪》、《高速铁路钢轨探伤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除此之外,段主持的合建技改成果《研制接触网新型腕臂组装工具》及《研制高速铁路道岔防跳限位装置螺栓折断处理工艺》、《降低高铁路基翻浆整治工程中线间排水项目的成本》还获得路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二、三等奖和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项目创新奖。
5 结束语
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科技创新推动高铁养修管理新模式创建,紧紧围绕安全生产需求,在专业板块领域不断延伸思路,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特点、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做好统筹协调,发挥中枢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从而提高工作实效,为铁路运输安全发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