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

2018-03-25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调蓄海绵河道

刘 晔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 400017)

1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与特点

1.1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如同海绵在面临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情况时表现出良好弹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降雨时,吸收、存储、净化雨水,并加以利用,为地下水提供补给;在需要时释放雨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系统予以完善。城市海绵体可调节水资源的供给与排放,确保城市可以从容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情况[1]。

1.2 海绵城市基本特点

(1)实现海绵城市后,可不依靠市政管道排水,其具有很多排水方式与渠道,以吸收和储存形式为主,在环保的前提下,合理应用不同的方式避免或解决内涝。

(2)实现海绵城市后,除了能对排水功能予以完善,还能修复和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处理方式。

(3)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正确指导下,持续完善城市现有生态环境,发挥海绵体应有的作用与功能,避免大面积开挖建设市政管线,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与破坏。此外,还能减少财政支出,使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免受影响,保证居住的舒适度[2]。

2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2.1 河道基本情况

重庆境内綦江河流域干流水域:綦江县赶水镇至綦江入长江口,干流全长约143 km,境内流域面积4128 km2。境内綦江河流域包括34个镇街。本次河流健康评价主要为綦江河流域干流。

(1)防洪减灾能力未达标。中游处,因未形成系统整治,总体防洪标准相对较低,泄洪断面的宽度不足。在高排通道中,将现有防浪墙,通过改造建成防洪墙,但安全系数还未达到预期要求。部分跨河桥梁严重阻碍水流,河段中泥沙的淤积较为严重,影响河道自身泄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不断加重。

(2)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除了会使人们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还有损于城市的整体形象。上游的水质相对较好,但在中、下游,因污水管网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很多居民与工厂将污水、废水直接排放至河道中,造成水质污染[3]。

(3)未对河道堤防实施统一规划,而且建设标准也相对较低。当前的堤防标准没有完全统一,同时也未能进行综合治理,大部分堤防为建成系统防护林,也未设置必要的道路及防汛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建设基本要求。

(4)中、下游的水质情况较差,且植被类型单一,循环不畅,破坏河流形态。完成整治后,河道两侧以绿化不到位、层次混乱、植被杂乱、基础设施不全,以及缺少公共空间使生态环境变得恶劣,景观效果差,人群唯恐避之不及。

(5)侵占河道,大量临河建屋。中、下游处,部分工厂将自身的厂房直接建于挡墙顶部及其周围,这对堤防的安全性与河道日常管理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2.2 河道整治原则

(1)对流域实行综合治理与生态治河措施,在正确的总体规划引导下,加大力度处理环境、中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结合现有水利工程,实现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治理。与此同时,加强对新兴技术、工艺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应用,解决河岸生态化及岸墙硬质化问题[4]。

(2)做好治污和治河的充分结合,综合考虑景观与治河,严格贯彻执行统一建设基本原则,以免对河道进行多次开挖,保证各部门实际工作效率。

(3)在满足河道行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维持自然流态与天然岸坡,减小对环境造成的冲击,改善河道系统亲水性,加大绿色材料用量,改造堤岸,进而为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奠定良好基础。

(4)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开展高标准建设。加速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工程,并使其具备应对高标准洪水的能力;除此之外,建设并不断优化堤岸的自然景观,和街道后续发展实现统一。

(5)对多种不同的方案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在切实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通过对简单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效果突出方案的应用,从而得到满意的治理效果。

2.3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具体应用

2.3.1 水环境综合整治

(1)河道防洪。首先,确定需要治理的河道的总长度,然后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清障,在条件允许时,对河道进行适当扩宽、加固或重新建设沿岸的堤防。此外,对于支流,应在掌握其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支流进行清淤和护岸整治。

(2)截流工程。考虑到截流河道的长度相对较大,所以应采取沿河截流措施,保证旱季的污水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截流,在河道的两侧增设截流管道,于下游管道的末端采用相应的限流设施,将旱季的污水直接接入到处理厂的干管当中,而雨季的混合水,则溢流入已经建成的箱涵当中。在中、上游充分结合现有的自然湿地资源对初雨进行处理,实现预期的污水处理目标,处理的内容应包括调蓄、净化和储存[5]。

(3)调蓄湖。充分利用处在河道上游位置的蓄水塘,在对蓄水塘进行必要的整改与扩容之后,将其作为滞蓄洪区兼顾调蓄湖,以此形成城市当中的海绵体,并对上游部分河道的初雨进行有效净化。与此同时,在河道两侧新建绿化带,通过对防护林、生态草沟和绿地等的建设,能建立起雨水滞留槽与植被缓冲带,最终形成低影响开发区。

(4)补水工程。工程主要利用雨洪来为景观提供源源不断的补水,如前所述,项目共拟建两处调蓄湖,其占地面积约8万m2,在汛期,能实现蓄滞洪水,而在旱季,则可以为景观提供充足的补水。

(5)景观与环境改善。对项目范围内的堤防与坡岸等实施绿化,对因为河道建设施工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建设景观系统,采取两点一线的方法打造完善的生态景观,使河道能够变成具有一体化且多层次的绿化带,以丰富城市的整体形象。

2.3.2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具体应用

上述工程的实际建设均能充分体现出这一地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当前先进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提供持续动力,具体可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通过对上蓄下泄等措施的合理应用,全面保证防洪功能与安全。严格遵循当前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于上游新建调蓄湖,同时在中、下游开展河道适度扩宽、新建阻水桥梁、全面清淤、既有管线拆迁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干、支流整体防洪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贯通了堤岸顶部的巡河道路,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了河道自身防汛能力[6]。

(2)改善河流水质,严格按照当前先进的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及要求,在河道的中、上游新建以自然湿地资源为核心的调蓄湖,充分利用清洁的雨洪,将其作为景观主要用水与河道系统补水,实现水环境总容量的增加。此外,结合正处于建设状态的截污箱涵设施,通过对截流工程的建设,广泛收集区域内漏排的初雨及污水,将其排入处理厂实现综合处理;而对于超标准污水,则排入干流的截流箱涵当中,实现水质的综合改善,避免产生较多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影响与破坏[7]。

(3)通过对当前先进的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及其要求参考应用,改善并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及环境质量,在保证防洪安全与水质改善等的前提下,采取景观修复与环保疏浚等有效措施对河流生态进行有效修复,从而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3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海绵城市设计与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对改善和治理河道水环境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到采取海绵城市措施可以得到的经济优势,并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该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设计人员自身设计能力,在有效保护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做到综合考虑,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海绵,用于提高城市整体应对能力。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切实做好维护、积极宣传并普及海绵城市,使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际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当中。

猜你喜欢

调蓄海绵河道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初雨调蓄池的方案研究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调蓄设施布局设计模型研究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河道里的垃圾
海绵是植物吗?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