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8-03-25

山西建筑 2018年19期
关键词:太重苏式户型

李 萍 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1 概述

1.1 研究目的

太重苏联专家楼始建于1952年,是配合太重大型工业项目所建设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生活配套项目,是目前太原市建筑质量保留最完好的苏式住宅区,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是见证中苏友谊的代表性建筑,并被列为了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在《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体指导下,重在研究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留住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楼的历史记忆,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塑造人文关怀特色生活社区,提升太重企业的文化品质。

1.2 研究原则

1.2.1历史真实性原则

尊重历史建筑和环境的原真性,保持历史街区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真实地反映苏式住宅的建筑原型和20世纪50年代环境特征,体现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1.2.2以人为本原则

在维护历史街区生活状态延续的同时,正视时代差异,满足居民现代生活中的相关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保障住房安全。

1.2.3动态保护原则

根据街区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建筑生命周期,立足近期,分近、中、远三期实现规划目标,确保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延续。

2 现状概况

2.1 现状建筑特征

太重苏联专家楼是典型苏式住宅建筑群,有7栋苏式住宅,由中间4栋乙型、东北3栋7型和3栋仿苏式住宅(911-15型,俗称“闷顶楼”)围合而成,均为砖混结构的“苏式三层起脊闷顶式住宅”,建筑平面为“L”形或“凹”字形,每栋住宅3个~4个单元,为一梯三户或四户的户型,使用面积较小,为每户30 m2~40 m2,墙体抗震性能强。

2.2 现状利用情况

太重苏联专家楼历史街区现为太重职工宿舍,至今已有50余年,建筑结构和外观缺乏维修,内部缺乏配套设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当代居民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建筑和人口呈严重的老龄现象,但仍然保存着融洽的街区氛围与和谐的生活气息。

3 保护价值

太重苏联专家楼现存10栋历史建筑,组团完整,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是50年代住宅区典型布局的体现。建筑样式以苏式为主,主体及外墙装饰基本保持了建成风貌:建筑屋顶均为坡屋顶,红瓦,青砖墙面。线脚、门窗洞、檐口基座采用水泥抹灰的线脚。部分窗户开老虎窗,为券柱式单元门洞,门洞墙面有艺术精美的白色浮雕。阳台金属栏杆造型精美,将政治与艺术、古典与现代合二为一,具有很高建筑艺术价值。

4 空间格局与历史建筑保护

4.1 空间格局的保护

4.1.1空间布局

拆除后期建设的六层板式住宅,展现原有东西向的景观轴线,以步道连接北部院落组团,恢复完整的苏式居住小区风貌。

4.1.2建筑高度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必须严格保护历史建筑的现有高度,不得变更,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建筑限高为三层,檐口高度不大于10 m。街区内其他地段的建筑不得破坏核心区整体风貌高度,且其位置不应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保持整体建筑空间尺度协调的建筑空间。

4.2 历史建筑保护

4.2.1建筑风貌保护

在保护历史建筑原物的基础上,对苏式和仿苏式建筑采取不同的建筑外立面修缮方式。

1)7型和乙型苏式住宅风貌较完好,对外观进行保护和修缮。拆除部分加封的阳台,并更换现状铝合金门窗为褐色、木色塑钢门窗,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协调建筑立面整体色调。

2)911-15型住宅风貌一般,建筑结构与质量较差,可根据功能需要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改造。

3)历史建筑内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特征的楼梯、扶手、线脚等细部,应给予保护与修复。

4.2.2建筑结构修复

根据规定对历史建筑进行结构抗震和结构可靠性鉴定;并按建筑工程行业标准进行结构加固,经抗震鉴定和结构加固合格的太重、矿机厂砖混宿舍,后续使用年限不少于30年。

1)加固地基,对现场受损建筑物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加固建筑地基,防止地基沉降。

2)增设构造柱和圈梁,与原砖墙可靠连接,并使新增的构造柱与圈梁连成结构整体。

3)开裂墙体的修复加固,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已开裂的墙体,并用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的方法加固墙体两侧。

4)根据结构鉴定报告,对结构构件进行修复、补强和加固。

4.2.3建筑内部空间整合

由于太重历史建筑属于50年代居住建筑,建筑面积小,内部功能不齐全,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为延续居住功能,同时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在使用年限内,分期整合。

1)近期采用户型内部改造方式,即不改变单元中户型数量及面积,不改变户型间的组合方式,仅在各户型内部进行调整,如改造厨卫空间,增设客厅等,满足当前对户型的多功能要求。

2)远期可采用户型重组改造方式,通过疏散住户,在单元内进行户型重组,由一梯三户整合为一梯两户,扩大套内面积,完善居住功能,实现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5 历史街区优化与提升

5.1 提升环境

为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生活文化环境的活力,需结合苏式街区内部绿化特征和现状树木,适当增加绿化景观,鼓励增设小面积绿地,树种考虑落叶与常绿乔木搭配的形式,营造宜人的街区开放空间。

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是以景观绿地系统为导向,对于绿地系统的组织应充分结合庭院围合空间布局,同时维系好组团绿地之间的连续性。

5.2 优化配套生活设施

5.2.1休闲设施

改造后苏式历史街区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应结合街区开敞空间和绿地设置居民生活常用休息桌椅、健身器械等等休闲活动设施。并应体现对儿童和老年居民的关怀,设置棋牌和儿童活动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的休闲场所。

5.2.2安全设施

为保障居民居住安全,应增设门禁系统与街区风貌协调。并考虑对街区内弱势群体的关怀,在楼宇出入口、步道和绿地内设置无障碍设施。

5.2.3景观小品

组团内院落的景观规划以绿地、花坛、铺地为空间载体,结合环境小品设置,形成以公共性围合空间为主的景观节点,实现从建筑到院落景观的整体协调。

入口景观是进入街区的节点,应采用具有地标性的景观设计,如大门、广场等景观要素,形成良好的空间引导效果,提供适合步行停留的空间。

通道景观影响街区整体景观的连续性,应多从人视行进的角度考虑通行过程中的景观变化效果,达到从一个景观节点到达另一个景观节点的良好过渡。铺地形式、绿化树种、路灯、垃圾箱、报栏和地下管道井盖等环境构成元素应最大限度的与街区风貌相融合,使用适宜的材料、形式和色彩,打造良好而统一的视觉环境。

6 实施建议

太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应采取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社会协作和公众参与的实施方式。政府为推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提供保障机制,街区产权所有的居民是街区保护更新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政府应列支专项保护基金,建立对原住民自行修缮房屋的补助基金,对各部门和居民的保护工作奖惩分明。认真听取社会各阶层关于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议,发动全社会参与街区保护更新,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太重苏式户型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夕阳太重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侨城一号A&E户型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看太重了
没看清
长得太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