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修补理念下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2018-03-25

山西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滨江历史空间

骆 宏   路 毅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城市修补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的其中一项,余池明认为城市修补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修复更新的新理念,它是一种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不同于大拆大建的旧式改造方式。重在实施干扰性最小的规划修复,注重小型空间规划设计[1]。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本身是集休闲、文化、交通等多功能的复合空间载体,但随着快速经济发展,场地功能不合理,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对滨江公共空间进行“小范围”逐一有机更新,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合理有效途径。

1 项目背景

规划区位于哈尔滨中心城区内松花江南岸滨江区域。规划范围西起井街,东至公浴街,北起松花江防洪堤,南至巡船胡同、大新街,规划区域总面积34.2 hm2。该规划区中的斯大林街是紧邻松花江的一条交通支路;中部滨江空间包含铁路公园一部分,是纪念中东铁路的纪念性公园;临江的公共建筑主要有青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儿少中心);青年宫为欧式建筑,于1961年建成投用,被评为不可移动文物,举办公益文化活动,也是国内外艺术文化表演交流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是提供老人学习课堂和文化娱乐场所;儿少中心是对儿童进行校外教育的大本营。该区域滨江公共空间不单纯是滨江休闲游憩的场所,同时印证了城市发展历程,具有文化历史内涵。

2 规划区域滨江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2.1 公共空间功能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紧邻松花江地带公共空间的功能仅是人们休闲散步的沿江步行道。临江的公共建筑群中,儿少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都采用“划地为营”手法将建筑周边合围起来,分别将内部场地作为儿童和老年人的室外活动场地,该场地功能只是分别为儿童和老年人服务,阻断了外界人员,打断了与滨江公共空间的联系性,这种建筑外的“内部场地”没有有效地利用滨江的自然环境,内部公共空间与其他地方的室外游乐场和休闲场地大同小异。青年宫临江一面的外环境虽为开敞空间,但功能上仍旧单一,现是外来人员的公共停车场,同样没有利用临江条件创造积极空间。像这样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具有局限性,缩小了市民活动范围,不利于滨江公共空间整体发展。

2.2 人车混行,交通杂乱

现场调查规划区段内,青年宫北侧临江的斯大林街每小时通车量比青年宫南侧的巡船胡同明显高出几倍,导致人群与车辆交叉流动,影响人员流动和车辆通行;此外临江公共建筑前有两处现作为公共汽车的终点站,不仅阻碍了车辆通行,也是不被人们利用的消极空间。由此可见目前滨江交通不畅,人行流动受阻,公共空间利用效果不佳,急需改善调整。

2.3 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薄弱

松花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但现有文化景观严重缺失,整个滨江规划区段除了高楼林立、交通繁杂,看不到展现历史文化的标志物,没有地域特色;同时也没有有效结合周边环境的历史特征进行更好的延展体现,如滨江中段的中东铁路公园,历史文化展现只在公园内,滨江休闲空间文化气息淡,让本地人感受不到归属感,也使外来游客看不到该城市特色,失去了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

3 城市修补视角下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新策略

3.1 滨江公共空间功能进行“多元化、融合化、复合化”修复

功能多元化指的是一个场地所具有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功能共同承载的集合体。首先滨江公共空间可以同时承载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通过科学理论研究进行绿地增加与连接修复生态功能,消极空间改为积极空间以扩大滨江休闲场地。其次针对适用对象是多样的,老人、小孩、本地人和游客都可以利用这片滨江空间进行休闲娱乐,这会促使一个公共空间人群数量增加,丰富空间活动,在不同时段有多种人群利用该空间。

功能融合化指的是两个相邻场地功能相互融合,实现1+1>2的功能整合。通过拆除围墙,连接建筑外部空间与滨江空间,打通分隔区域使滨江公共空间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前的单一功能场地与滨江休闲场地结合,不仅增加建筑外部空间特色,异于其他建筑外部空间,也增加了滨江休闲场地。

功能复合化指的是交通出行与停车场地规划方面进行竖向上的复合化整合,由于滨江区的公共场所人流大,但集散场地有限,在同一界面上的人车混行有安全隐患,同时对人行和车行都不利,所以根据滨江主要休闲功能将地面车行道路改为地下车行通道,缓解交通压力,地上停车场地改为地下场地或者立体式停车楼,停车数量增加的同时用地面积减小。市民休闲空间将大大增加。

3.2 滨江公共空间通过“增添历史文化元素,强化地域归属感”修复

被抹除历史文化的城市就如同一座新城,对本地人是陌生和无情感的,因此加强市民对居住城市认识是重要的一项修复内容。由于滨江空间有限,利用城市滨江公园绿地,增添历史元素,包含特有文化符号标志物与景观小品,历史文化展板,丰富绿色植物造型。让市民触景生情,感受到历史过程,并且让外来游客了解地域文化。

归属感是心理对某现象或者某事物认同感知的程度[2]。滨江休闲场所与江上举行有关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体互动活动或举办相关历史文化展示表演活动,人们参与其中或观看表演,逐渐产生归属感,能够除去市民心中处于城市中的孤寂感与疏离感,对游客了解城市发展也是一个有效途径。滨江公共空间能让人们在与它互动时认识到河流的历史和整个城市的文化精髓,精神文化的感触与凝聚是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需要的。

4 城市修补视角下哈尔滨滨江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践

4.1 绿色连廊,统一滨江开放休闲空间

打破围墙连通青年宫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南北方向利用绿地连接建筑前广场和滨江场地,统一建造公共开敞空间;东西方向分别将儿少中心与老年大学、青年宫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围墙拆除,建筑外部空间相互打通,全方位绿色联结,这样建筑前场地既可以增添新功能,又丰富了滨江休闲空间。

4.2 统筹滨江三道,创建立体交通

三道概念在《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2017 年版)》中是指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慢行通道的组成[3]。将斯大林街地面交通改造为地下通道,地上优化改为三道。规划区内的三道需要与外部有效连接,形成完整的滨江三道体系,其中骑行道需要与市政非机动车道相结合,增加到滨江场所可达性;漫步道与跑步道主要分布沿江地段,满足市民健身休闲。

4.3 滨江历史文化延续

文化展现内容需因地制宜,临近铁路公园沿江公共空间应延展该公园历史文化,临近青年宫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应展现与儿童青年有关的展览。滨江场地也可由市民参与,举行相应主题活动,能使人们在与它的互动过程中认识到它的过去以及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文化不断的凝聚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 结语

住建部于2017年3月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城市修补”这一方面要求提升环境品质,深化公共场地,出行条件,历史文化几个方面[4]。本文正是针对滨江公共空间现存难题,依据城市修补理念,提出新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小范围动作且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综合修复工作。周边建筑、公共场地与水文因素组成的滨江公共空间经规划更新后形成开放界面,提升空间吸引力,同时为人们生活注入新鲜活力,提高城市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余池明.科学认识城市修补[N].中国城市报,2016-02-29(027).

[2]王亮.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J].求实,2006(9):48-50.

[3]杨雨辰.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三道贯通”设计研究——以虹口滨江为例[J].中外建筑,2017(6):123-125.

[4]曾洁颖,周智勇.城市风貌修复的探讨[J].城乡建设,2017(7):42-44.

猜你喜欢

滨江历史空间
福州滨江私宅
空间是什么?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创享空间
新历史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