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共生的理念与机制
——以昆明嘉丽泽体育运动小镇为例

2018-03-25刘牧天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共生万物人类

刘牧天

昆明市嘉丽泽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正文:

一、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共生的理念

共生的理念是将相互矛盾的事物统一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事物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与方法。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共生理念即三者的和谐统一思想与方法。

中国古典哲学中, 老子即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1]。”老子 “道” 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万物共生理念。太极图形象地表达出阴阳互补,相互耦合,在运动中平衡并产生出新的生命的过程。庄子《齐物论》中试图构建万物一体的共生思想,万物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共同融合于“道”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在老庄看来,万物由道而生,在阴阳互补的平衡与运动中产生新的生命,而人在其中也能与万物同归于道。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把事物之间的共生作为理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以人类延续和持续发展为目的,从人类发展时间与空间的可持续性来看人类发展模式,提出人类代际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理念。

从建筑学发展来看,建筑与环境等的共生理念来自生命时代的思想变革。20世纪是机械时代,建筑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的现代生产,满足工业化的时代需求,以人的主体效益作为目的和评价指标,建筑中并不考虑环境等要素的生命价值。21世纪是生命时代,建筑是人与环境等共同生命和谐统一的见证,在此,生态建筑成为共生建筑的一员,在建筑与环境等形成的系统中,共生理念与实践使系统中的各部分都大大节约原材料、能量和运输,使其整体获得最大效应并使得系统持续稳定[3]。

昆明嘉丽泽体育小镇为典型的生态建筑。建设之初便秉承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共生的建筑理念。首先,建筑规划中的共生理念。在建筑规划中有湿地保护、有限建筑、因势建立体育场地的共生思想。湿地保护是建立湿地公园,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有限建筑相对集中,建有服务中心和酒店,满足服务功能,有限开发少量别墅和洋房;因势建立体育场地,一为高尔夫场地,保留绿地与湖泊,二为马拉松跑道,形成湿地的生态跑道,三为场外足球训练场,形成隐于湿地中的美丽球场,四为赛马场,相对独立的赛马场建立于嘉丽泽边缘,五为垂钓区,依据天然湖泊形成自然垂钓区,六为游泳馆,建立于服务中心区。其次,建筑设计中的共生理念。建筑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园林风格和山水建筑一体风貌,不突出人为建筑的主体性,而是让建筑融入湿地整体环境中,使得建筑与环境和谐一致:少量别墅设计为木质欧式园林风格,每栋别墅后院都有溪流通过;酒店位于高尔夫练习场和湖边,与高尔夫场地及湖泊形成互为衬托之势。无论是建筑规划与设计,都试图将建筑、环境与人的体育活动共生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共生的机制

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共生机制即在实践中形成的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共生关系,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建筑与人的活动的共生,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共生等方面。

1.建 筑与环境的共生机制

建筑主要指房屋、桥梁、道路、堤坝等建筑物及其建筑活动。环境主要指承载建筑物的自然环境。建筑首先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活动,它内涵着目的、过程、手段、效果以及反思等要素;其次是建筑物的呈现与保留。

第一、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机制来自于人们对人类建筑实践的反思。工业化时代的建筑由于一味地追求人的利益最大化,使得承载其建筑的自然环境不堪重负。人们通过对现代建筑实践的反思,懂的自然环境也是有生命的存在,人与环境的共生是生命平衡与平等的共生,生命时代张扬的不是单一的人类主体性,而是地球生命的整体性。人只有爱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得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机制强调建筑的适度与适切。农业时代,人类建筑并没有形成对环境的威胁,那个时代的建筑是“顺应式”的,即使像都江堰、大运河这样的大型建筑也是顺应自然环境而建。但是,工业化时代,借助人类科技的进步,建筑将自然环境降格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过程通过哲学家海德格尔反思的“定位——储备”之技术”框架”加以实现,很多现代大型建筑虽然达到了人类的需求,但是将自然环境变为了达到其目的的手段,从而造成环境与生态危机[4]。因而,生命时代的建筑主张回归建筑与环境的共生与顺应。建筑必须适度与适切,无论建筑规划与设计,还是建筑施工过程,都需要绿色环保的支持。昆明嘉丽泽的建筑体现了适度建筑的原则,以顺应的方式建设球场、跑道、酒店等。

2.建 筑与人的活动的共生机制

建筑与人的活动的共生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建筑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人的活动对建筑无过度损害且有增益作用。

第一、建筑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人类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与生活需求,人的活动是人的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居住需要,还需满足人的保健、旅游与体育活动等需要。昆明嘉丽泽以满足体育活动需要,进行了合理规划与建设,在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中,将高尔夫、马拉松跑道、足球训练场等体育设施建立在青山绿水之中,充分满足体育活动的需要。

第二、人的活动对建筑无过度损害并且有增益作用。建筑作为固定资产是有损耗的,除了自然损耗之外,人的活动也会造成建筑物的过度损害。为了使建筑与人的活动共生,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使人的活动得到适度的控制。如建筑设计中考虑人的活动的损耗参数,控制人的活动的规模等。当然,人的活动也对建筑有一定的增益作用,如适度的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经济的推动,使得当地的旅游建筑得以维护。昆明嘉丽泽通过适度承办体育活动、开放旅游和体育教育等,使得所有体育建筑与设施运转良好并得以保护。

3.人 的活动与环境的共生机制

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共生机制体现为:人的活动不损害环境,环境有益于人的活动。

第一,人的活动不损害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多与人类活动的无节制,现代社会面临人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如无节制的开发矿山、沿海的大量围海养殖,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现代社会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一方面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过度行为。昆明嘉丽泽在原有湿地农场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通过严格的环评后进行了合理的开发,使得体育活动与教育、旅游观光与休闲不影响原有湿地的保护,湿地公园的建设与适度垂钓区的建设就是典范。

第二、环境有益于人的活动。由于生态环境的损害,很多地方并不适宜人的活动,如被雾霾污染的地方不适合人的外出活动。环境与人的共生效应取决于人对环境的保护,这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昆明嘉丽泽体育小镇的建设一方面保护自然湿地环境,一方面人的活动寓于美好环境中。很多马拉松运动员反映:这是最美的马拉松赛道。

总之,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的共生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随着我国文明建设的提升,必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猜你喜欢

共生万物人类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人类第一杀手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