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管理”问题多,总书记说必须改
2018-03-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甚至弄虚作假,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新表现。他强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并要求“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每次上面各种检查或者抽查,都要准备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有时候材料不齐全,往往还要靠突击来弥补,类似的“工作留痕”让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
近年来,“痕迹管理”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对提高工作责任感、方便工作回头看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时时事事都要求“留痕”的方式,却让“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成为当前形式主义的新表现。
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管理方式?
无处不在的“工作留痕”不少受访基层干部表示,“工作留痕”已经渗透到当前基层工作的各个方面,而种类繁多、事无巨细的“留痕”要求,更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一般来说,‘留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的工作,有台账、有照片、有签到、有会议通知、有学习材料、有总结,不论大事小事,这些都缺一不可,统统得整理成材料;二是每次上面各种检查或者抽查,都要准备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有时候材料不齐全,往往还要靠突击来弥补。”一位基层干部说。
对各项工作要“留痕”,是一些地方上级部门对基层工作的明确要求。除此之外,一些被动的“留痕”,也让基层干部感到新的压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各种工作群、朋友圈里会时不时地刷出各类工作时的照片,如迎接检查、参加会议、深入一线,等等。有时候你在干工作的时候忘了拍照片,后来看到群里别人发照片时,顿时有种自己的工作白干了的感觉。”一位基层公务员说。
层出不穷的“留痕”方式面对种类繁多的“工作留痕”要求,为了让“留痕”方式多样化,让“留痕”更出彩,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绞尽脑汁。
有网友描述,如今,不光纸质材料要“留痕”,APP(手机应用软件)也不例外。比如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一张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有的同志要加班,为了能打到卡,只能让同事去贫困户家里代拍,把照片加工合成后再上传。
“连部门的半年总结都要拍成专题片,航拍加上后期制作,一共投入好几万元。”一位基层干部指出,现在评比必须有亮点,你用普通纸,我就用铜版纸加塑封;你用PPT(演示文稿软件),我就做成炫酷视频;你办座谈会,我就搞研讨论坛。总之,档次不能低,评比不能输。
“痕迹”成为工作落实的代名词“保留工作痕迹,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比如一项工作完成了,如果留有文字记录(材料),配有照片或视频,至少可以反映这件事情做了,也可以让工作成绩得到体现。”一位基层干部表示。
但在一些地方,凡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本,不同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着几个笔记本。不管工作做没做,只要是落在了纸上,留下了痕迹,也算是可交差。
每到年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谁的资料多,谁的工作就做得踏实。只要在文件堆里看到落实的过程,谁就会得高分。
一位基层干部介绍,因为有据可查、检查方便等原因,不少上级领导干部对“痕迹”非常依赖,工作、学习“留痕”举措,已成为“安排落实”“责任担当”“主动积极”的代名词。
基层“痕迹主义流行”的原因
形式主义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基层为了解决形式主义问题,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候甚至还陷入大家都知道形式主义不对,却又不得不参与其中的怪圈,并陷入“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整治形式主义喊了这么多年,但在一些基层部门依然“流行”,这一悖论值得反思。
“痕迹主义”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一些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干工作“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追求实效而只是热衷于做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长此以往,会误导大批基层干部形成惯性,习惯以“走秀”的方式干活,以“表演”的劲头做事,让群众反感不已,逐渐疏离干群关系,最终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二是制度机制层面。一些上级部门检查工作形式单一,考核方式陈旧,考核指标固化,重形式轻内容、重汇报轻调研、重材料轻实地,把对基层的监督检查当成完任务、走形式,一些基层单位对上级部门的“精神”也是心领神会,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对“痕迹主义”的“信仰”愈演愈烈。
而“痕迹主义”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就是使基层干部陷入到应对各种“痕迹”要求之中,使得面对“上面千条线”、处在“下面一根针”位置的基层干部分身乏术、不堪重负,进而直接消耗了他们投入具体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就像一套“卫生清扫档案”也要求有“思想动员会记录”一样,事无巨细地追求“痕迹”并在材料制作上一味强调“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也浪费了大量资源,增加了工作成本。
最后,过度重视“痕迹”往往导致在推动工作上有名无实、有形无用,材料再精美群众没有获得感,影响了政府和干部形象。
“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总书记强调,“留痕”过多过滥,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让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压力山大、苦不堪言,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那么,该如何应对“痕迹主义”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呢?
党中央已经对纠正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抓好落实。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不少人从完善管理方法的角度出发,给出了针对性意见,比如优化对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降低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建立信息化平台,在减少浪费的同时避免基层重复性工作,等等。
而更重要的是在评价基层工作时明确结果导向。比如,扶贫工作成效怎么样,到贫困户家里问一问看一看,自然就知道了;乡村环境卫生好不好,到村里走一走转一转,比看材料直观多了。也只有重视结果,在评价工作时突出实际成效,才可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干部在推进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投入更多精力务实而不是务虚。少一些“痕迹”、多一些“足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说到底,杜绝“痕迹主义”还要上级部门发挥好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使基层干部的工作成效得到科学公正的评价,把眼睛盯在实处;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上以身作则,上级部门善于察实情、多些深调研,基层干部自然也就找到了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