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2018-03-25吕富来
□ 吕富来
2018年12月,婺源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标志着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婺源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全域旅游抓生态保护、促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今年将实现10个贫困村“摘帽”和1850名贫困人口脱贫。
建设“绿色银行”,厚植脱贫根基
婺源县大鄣山乡森林覆盖率高达90%,负氧离子含量高得醉人,被誉为天然大氧吧。行走该乡几个贫困村,只见一个个蜂箱摆放在屋檐下、山坡边,密密麻麻的蜜蜂穿梭飞舞。“这里全年山花盛开,是个天然大蜜库。”大鄣山乡党委书记戴有彬说。该乡海拔位置较高,立体气候明显,山花蜜源丰富,盛产“甜蜜经济”,带动一批贫困户吃上“甜蜜饭”。该乡偏远的血树源村只有8户人家,家家养殖蜜蜂,户均年收6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蜂蜜村和富裕村。
近年来,婺源依托生态资源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建设“绿色银行”,促进皇菊、山腊梅、黄栀子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其中,全县种植皇菊2000余亩、发展茶园19.2万亩,实现年产值逾37亿元,“一朵花”和“一片叶”成为脱贫攻坚的美丽产业。
婺源还围绕旅游抓农业,创建了20多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同时,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20余家农业企业达成投资协议。婺源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江湾现代农业示范园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如今,婺源实现皇菊、山茶油、有机茶、中药材、蜂蜜等“林下经济”与脱贫攻坚“无缝对接”,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65%下降至1.5%。
打造“红色景区”,助力旅游扶贫
“以前没发展旅游,只能外出打工。现在一天客人七八桌,再也不怕穷了。”婺源县许村镇投资100多万元打造中共婺源县委旧址洙坑村红色旅游一期项目,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洙坑村贫困户倪林华返乡创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路。
近年来,婺源深挖皖浙赣省委旧址、中共皖赣特委旧址、中共婺源县委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景区”,助力老区脱贫,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为全域旅游注入“红色基因”。眼下,许村镇结合高品质示范村建设,实施“红色旅游+体育”战略,建设洙坑村“一址、一村、一路、四园”红色旅游二期项目;成立婺源县金凤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洙坑百姓办民宿、卖特产等,走上红色旅游扶贫之路。
不仅如此,婺源还对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20多个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在旅游公路沿线投资1.2亿元建设29个美丽乡村,打造了官桥、漳村、金竹、马家、石门等一批高品质示范村点,形成了一个个“零门票”景观村,将“红色线路”打造成了“脱贫钱路”。如今,婺源红色旅游线路上的百姓不论是卖山货、开农家乐,还是从事其他旅游服务,只要围着游客转总能挣到“脱贫的钱”。截至目前,婺源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达8万余人,人均年收逾3万元。
发展“网络农民”,促进电商扶贫
走进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这个1000多人口的村庄停放着一排排物流卡车,天天、全峰、韵达等快递公司在此开设网点,宛若大都市。该村依托旅游发展电商经济,实现樟木箱、木雕、纸伞等旅游产品年交易额逾千万元,获评“全省淘宝示范村”。
“过去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优质的农特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无法稳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婺源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该县实施“互联网+扶贫”工程,为电商企业提供免租金、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引入电商企业50余家。如今,电商打破了空间限制,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带动不少农民在家里当上了“白领”。
为促进脱贫攻坚,婺源还引导电商网店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让贫困户种植的农特产品有了稳定出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脱贫产业链。同时,依托互联网渠道,鼓励引导全县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加强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换。截至目前,婺源从事农村电商的企业和个体户达3300家,旅游电商年成交额达5亿多元,在婺源县高铁新区形成了电子商务众创街区,做到了脱贫不返贫、成果不反弹,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