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脸背后的脱贫故事
——记永修县九合乡新华村贫困户邹秀北
2018-03-25邵猷芬
□ 本刊记者 夏 宇 邵猷芬 刘 星 文 /图
永修县,坐落在昌九两地之间,距离省会南昌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记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实的民生,精准施策,脱贫成效明显。目前,全县已有19个贫困村退出、4268户1171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4.71%下降至1.2%。许多贫困户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永修县九合乡新华村邹秀北就是其中之一。隆冬时节,一场大雪过后,本刊记者来到新华村和当地扶贫干部一起探访这位特殊的贫困户。
“嘟……”一阵摩托声,伴随着一阵欢快的笑声,我们见到了故事的主角——邹秀北。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邹秀北,声音洪亮,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见到记者他就迫不及待开始侃侃而谈:“我今年养了150只鸡,两头牛,牛我养得很好,能卖两三万块钱,我明年还想养四头猪……”
和邹秀北的交流中,记者能感受到他言谈里透露着自信,身上充满了干劲,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这一切的发生却实属不易,凝结着党的扶贫好政策,凝结着各级扶贫干部的细致工作和真情实意,还有贫困户个人面对贫困时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决心。
村里最不稳定的贫困户
长期以来,邹秀北一直是新华村最特殊的贫困户。为什么这样说?村支书周书记告诉记者,过去的邹秀北是个“不稳定因子”,像一颗“定时炸弹”。他一家三口人,其父邹章富患脑中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他自己也身患大病,手术给他留了一个挂在腰间的尿袋,到了夏天味道特别重;腿脚也不是很方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一直也没有成家。长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贫困很自然地降临到这个脆弱的家庭。
也许是出于对贫困生活的不甘,抑或是身体疾病带来的疼痛难以忍受,心情郁闷的邹秀北找不到可以释怀的突破口,因此性情十分古怪,精神也经常变得不稳定。他曾打过电话去机场,扬言要去“炸”机场;也曾自己带着农药跑去市里、县里“堵门”,无故上访;跟邻居们吵架的时候,他就把稻草堆到人家门口,点火焚烧……这些情况使得周书记非常无奈,村民们看着都躲着他,村干部也都怕了他,相关工作也难以推进。
周书记作为新华村村民,一心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当村民们看到邹秀北就躲的时候,他却多次主动找邹秀北谈心,告诉他要摘掉贫困的帽子,不能一味等、靠、要,发展致富首先要开拓思路,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自己带来更大的财富。深入接触后,周书记发现邹秀北还有另外一面,比如很有孝心。邹秀北父亲常年卧病在床,都是他自己细心照看。记者在邹秀北家里看到,盖在他老父亲身上的被子很干净、厚实,床底下还有一个电暖器。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村里把他家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家都想帮助邹秀北脱贫。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和村支书多次上门为邹秀北解读了当前的扶贫政策,激励他重新振作,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让他感受到政府对他的无限关爱,同时也让他领悟到扶贫政策对他自身脱贫的意义。
贷款风波
扶贫干部的帮扶,日渐捂暖了邹秀北的心。在充分了解政策后,邹秀北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再等靠要,而应自立自强。于是,他决定从养牛养鸡开始发展产业。但是,新的问题却迎面而来。发展产业需要有资金支持,但邹秀北之前已经通过小额信贷贷了7000元,一直没有还,所以就在银行那里留下了不诚信记录,进了“黑名单”,银行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于是,邹秀北跑到县扶贫办找到熊思文副主任。熊思文在与邹秀北多次交流后,充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积极主动地为邹秀北的贷款寻找转机。
“一是他已经进了‘黑名单’,二是他光说自己要发展产业,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去做产业,怎么去做产业。当时他在大家心目中,就是一个性情不定、无法做出诚信行为的一个人,人家银行不给他贷款其实是很正常的。”熊思文告诉记者,“当时我通过对他的了解,知道他家还有一个老父亲瘫痪在床,邹秀北对父亲非常孝顺,一天三餐、一天洗两次澡,把老父亲服侍得很好。通过和他的讲话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挺有想法的人,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才会去帮他解决贷款这个事情。”
熊思文主动联系了乡里的相关干部和村支书周书记,并与银行进行沟通。最终打消了银行的顾虑。但是,接下来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邹秀北必须把之前贷的7000元还上,才能够再次贷款。这时候,周书记主动拿出7000元钱帮邹秀北还了之前的贷款,邹秀北这才获得了两万元的贴息贷款。
如今再谈到此事的时候,邹秀北依然激动。他一再跟记者说:“真是万分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熊主任、周书记和乡里的干部。”
我要脱贫
通过多方努力,邹秀北贷到两万元钱。他立刻行动起来,买了两头牛和150只小鸡来养。说起养鸡,邹秀北很有心得,他把买来的150多只小鸡放在在离他家不远的一处小山坡上养,他说那里有田有树,算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山地。由于山上田里虫子、谷物丰富,他只需买一些饮水器,另外再加少量食物即可。买的两头牛也是在家附近的山上和田里放养。
邹秀北笑着说:“150只鸡,都是土鸡,按照市价20元一斤,一只鸡我就能卖个百十来块”。记者一行还看到,邹秀北养的牛也养得很壮实。据了解,其中一头已经被预订了。
“一只鸡一百块,150只鸡就是一万五,刨去成本也能挣一万多了。一头牛卖两三万,今年只卖一头,加上养鸡养牛补贴,怎么说也能够挣两万块钱。”大家帮邹秀北算了一笔帐,都替他感到高兴。
邹秀北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也越干越有劲了,明年要扩大养殖的规模,一定要在明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记者一行离去之际,邹秀北大声地对熊思文说:“熊主任,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吧?”“没有没有,没有辜负我的期望,等你今年挣了钱,把那两万贷款还上,我们给你争取更多的支持,让你多养一点。”熊思文高兴地回应道。
周书记还告诉记者:“自从去年给他解决了贷款的问题,再加上我们各种扶贫政策和县、乡扶贫干部的关心,邹秀北再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了,现在情绪一直很稳定,每次看到他都是笑嘻嘻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下足“绣花”功夫。这一针一线要靠基层扶贫干部来织,一点一滴要靠每一个基层扶贫工作者来积累。在邹秀北身上,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使命感;看到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看到了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精气神”;看到了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波折的情节,也没有大手笔的资源投入,但是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最让人难忘的是邹秀北充满希望和干劲的眼神,与之前的古怪性情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邹秀北的脱贫故事,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需要多方合力,但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有自主脱贫意识更可贵。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