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爱找方法 如何看待“丧文化”

2018-03-24

中学生天地(B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丧文化信使网络文学

我有问题,我有一个问题,我有许多问题……

有问题?与其纠结,不如来问他。

请把困扰你的问题写成2000字以内的信,寄给本刊特邀“知心哥哥”——夏烈老师;而他愿做一名“信使”,邀请一位合适的“神秘答主”,来与你笔上对谈,一起“为爱找方法”。

请将信件寄往“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中学生天地杂志社”,收信人注明“夏烈老师”;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责任编辑(邮箱就在本页底)。

夏烈老师:

您好!

在以往,您都以一个信使的角色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前些天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一篇报道《网络文学的流行基于民族的文化认同》,您提到了网络文学在“新语言”与“老文化”的结合下,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这不仅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网络文学“血统不正”的偏见,也让我对戴着黑框眼镜、散发着儒雅之气的您产生钦佩与崇拜之情。

正如您所提到的网络文学一样,新出现的事物和文化总是充满着未知与神秘。近日《最强大脑5》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学生中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一赛季参赛的是众多高校才子才女,他们不仅拥有傲人的履历,更有不凡的气质。相比他们的优秀,我们除了敬佩和赞扬,更多是自嘲,是比照他们形成剧烈反差而产生的喟叹,譬如“颜值才华皆下品”“吾乃一矮矬蠢之人”“我差不多是个废柴了”……这些充斥着淡淡哀伤和莫名惆怅的语言是年轻一代特有的文化习惯,被称之为“丧文化”。和以前充满斗志的革命热情、满满治愈的心灵鸡汤不同,这是一种类似被迫断奶的幼畜发出的哀鸣。

我想,这种改变可能和人们日益膨胀的精神需求有关。在过去,人意味着劳动力,更多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和社会认可;而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我们活着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压力更多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這种无形却沉重的压力与负累,正在啃噬着我们的精神力,我们急切地寻找一种合适而稳妥的方式来释放不堪重负的心灵。也许,“丧文化”于我们,是撒哈拉沙漠的雪,是一剂“以毒攻毒”的自我减负良药,是我们对焦虑的巧妙化解,对缺陷的清醒认知,对现实的幽默调侃。

可我的朋友“瘪瘪”却因此沉沦,面对现实的落差,她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减轻压力,使自己陷入一个虚妄的幻境中。在她的QQ空间里我常常看到一些著名的丧句:“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就住在罗马。”“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他还会顺便把窗子也一起关了。”“你不努力一下,怎么知道什么叫绝望呢?”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暗藏着她心底的恐慌和惧怕。“丧文化”成了她的“精神鸦片”,一点点引诱着她走向深渊。我仿佛看见一支风华正茂的花朵在慢慢枯萎。

我看到了“丧文化”的积极意义,也看到了它暗藏的危险。现在,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它。“丧文化”到底是一种披上伪装的欲望表达,还是一种知足无求的佛系心态?是无病呻吟的颓废,还是有趣好玩的潮流?是一种碌碌无为的借口,还是另一种极致的幸福追求?

我始终很疑惑。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

高三(7)班 杨 颖

猜你喜欢

丧文化信使网络文学
春天的信使
信使
信使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