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权威构建路径探析
2018-03-24李蓬
李蓬
摘 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农村政策,是国家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具体措施。在乡村治理背景下,作为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的“新中心”——大学生村官,应更好更快地融入乡村、构建人格权威、发展权威和组织权威,形成有效的权威机制,从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关键词:乡村治理;大学生村官;权威;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76 — 03
歷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并未实现对农村的治理和权威塑造,农村的权威往往需要依靠土地和血缘关系来建构。因此,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关系核心在于,如何处理国家权威与乡村本土权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失衡,往往会导致国家陷入动荡与纷乱。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群众路线方式,在乡村内动员乡村的积极分子,在村外将党的干部下派下来,在二者的结合下,以政治动员的方式构建国家在乡村中的权威。但是,这种权威虽然有利于国家对乡村的渗透和控制,却易于堵塞政治上下层之间的互动,形成政治僵化,乃至为社会动荡提供了某种基础。目前,中国的乡村社会依然具有熟人社会的底色,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与转型中,既有的本土权威资源在流失,而外来权威则缺乏与村民的利益关联和情感互动,显得较为僵硬,难以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所以,在新时期国家下派的具有外来个体性质的大学生村官如何在乡村中构建自身权威,对于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效实现多维度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文中所举实例皆为调查寻访案例),尝试性地对大学生村官当选上村干部前后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剖析,探究其是如何获得农村权威,从而构建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权威机制。笔者将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权威划分为三个子权威,即人格权威、发展权威和组织权威,并将三个子权威的界定和构建机制总结如下:
一、人格权威的树立——乡村施政方式的有效改变
人格权威是因崇尚个人人格魅力而获得的一种权威,大学生村官的人格权威
构建机制必须基于崇尚个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为是建立在扶弱救困、公平正义和敢闯实干基础上的。
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种“半封闭”的基层组织,他们不关心王朝的更替演变,不在乎外界的动乱纷争,他们只关注自己村庄的边界与自己土地的边界,有其特定的“自己人认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乡村的准入机制,外人是很难融入村庄日常生活中的,嫁到村里或入赘几乎是外来者融入村庄的唯一途径。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村两委中担任职务的基本上是乡村中的人,因此其权威认同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有利条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时期由国家倡导的一项服务基层和农村的政策,其行为主体即大学生村官相对于乡村来说是一个“外来者”,很容易引起村民们的警惕与排斥。如何取得村民们的认可与接纳就成了村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大学生村官刚到村庄中时,还是已经当选上村干部后,都要面临来自村民的排斥的问题,也都必须去面对和解决该个问题。为了能让自己真正融入村庄,获得所有村民的接纳,在刚到村庄中时,村官应多方走动,尽己所能地帮助村庄中的弱势群体,多处奔跑争取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在政策扶贫、信息输送、技术培训等方面使村民获得好处和利益。在当选村干部后,村官还是会面临村民接纳的问题,这里他可以通过一些解决村民纠纷、处理村民矛盾等方式化解部分村民对他的排斥,较好较快地融入了乡村。
如何突显人格权威?
对于一个外来人员来说,顺利融入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庄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起初是不被村民理睬的。通过一些交流,被部分安排了类似“补办结婚证、修理压水井”的小工作。面对这些小工作及其反映出的自身价值被贬低的状况,大学生村官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发现村民的需求,努力给寒冷中的乡村带来一丝温暖,最终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其中,他的行为既有使那些少数群体受益的,也有使大多数村民受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学生村官在村中正向行为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碰面时与其打招呼,有的称“小X”,有的称“文化哥”……村民开始越来越接纳他作为村中的一分子,视作“自己人”。村官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掌声,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走进了村民的心里。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学生村官的扶弱救困、公平正义和敢闯实干,使之逐渐成为村里的一份子,一个让大家信任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村官展现出了强大的人格魅力,并因此获得了一种“人格权威”。
二、发展权威的明确——乡村生产方式的有效改变
发展权威就是大学生村官因发展村庄经济并进而带来村庄政治的发展而获得的一种权威,所以要想构建发展权威,村官就必须带领村民们发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给村两委的工作注入某种新鲜的活力。
大学生村官初步融入村庄的行为,使部分村民受益了,然而“小惠未編,民弗从也”〔1〕,若想要大多数村民接纳自己,必须建立能够惠及更多人的行为机制,即能够带领村庄实现发展。为此,大学生村官因地制宜,从发展村庄种植业等方面入手,希图以此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如苏北某地大学生村官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首先尝试发展印字西瓜,尽管这项举措由于某种原因后来没有得以推广,但它毕竟是大学生村官首次改革村庄传统种植业的一次尝试。在西瓜上印字的尝试后来在一次西瓜比赛中登上了报纸,村里人看到后,对大学生村官纷纷表示了夸赞。之后,经过多次的讨论与外出考察,大学生村官拿定了种大棚蘑菇的办法,第一年就盈利9万多元,由此拉开了带领村民改革传统种植业生产方式,变革村民农业生产原料的购买机制,丰富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帮助改善灌溉工具,以各种方式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还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建立了农作物的整体销售渠道,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由此带领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如何构建发展权威?
在大学生村官到来之前,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村民日常生活很闲散,“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几乎不需要与任何人探讨种地的任何技术,而且小麦与西瓜相对比较好打理,花费时间不多,村民对土地没有太多的“期望”,干群关系一般,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村容村貌也因收入过低而显得落后。随着大学生村官新的生产方式在村庄中的推广,村民们从土地当中得到了比较高的回报,对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由村官引导的技术学习风气给干群关系增添了粘合剂,村民更加关心村庄政治,政治参与度増加;较好的收入以及争取来的上级政策也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学生村官通过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以新的生产方式为工具或载体,激发了村庄的活力。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通过发展村庄而获得了发展权威,这种权威的获得机制可分为两步。
(―)打开农村与外界生产方式的联系
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导致乡村没有开展新的农作物品种的种植,狭窄的视野更使新作物的种植变得不可能,更不必提构建统一的销售渠道了。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许多可能的发展轨迹。更直接地讲,村官给村庄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包括统一提供生产原料,多元的作物种植方式,机器的灌概技术,系统的种植技术和统一的销售渠道。也即是说,大学生村官打破了旧有的生产方式模型,打开了乡村与外界生产方式的联系,使新的生产方式在乡村成了可能。
(二)创建利益的分享分配机制
实践中,大学生村官没有采取其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承包农民的土地,再雇佣农民在其自家地里种植管理农作物,将农民变成一个纯粹的打工者。相反,村官仅仅是给村民们提供某种必要的技术援助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协助,这样就创造了一种村庄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让村民从农作物的种植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激发村民的种植热情和务农活力。
三、组织权威的获得——乡村组织方式的有效改变
组织权威就是大学生村官因与村两委和政府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一种权威,所以村官要想构建组织权威必须与村两委和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之间增加交往,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笔者将大学生村官获取组织权威的途径总结为两个方面;交往村两委和“假借”国家权威。其中,通过交往村两委,大学生村官所取得的支持包括许多,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主要包括对村官工作的教导、对村官创业的支持和对村官竞选的支持。通过“假借”国家权威而获得的支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支持,即县级以上各级政策出台的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有倾斜的政策,包括鼓励创业、鼓励进入村两委班子、鼓励一肩挑等;二是无形的支持,这里包括乡镇政府人员在村民和村两委班子面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赞赏,也包括乡镇领导对村两委班子所描述的对于村官参加村两委竞选的支持。
如何获得组织权威?
笔者将大学生村官因通过与村两委和政府之间的交往而获得的权威称作是“组织权威”。那么大学生村官是何以获得这种权威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交往村两委与“假借”国家权威。
(一)交往村两委
在农村,很多村干部在村庄中的任职时间都已达十年以上,其在村庄中的地位和威信难以撼动。村支书与村主任可以说是村庄的“传统型权威”〔2〕,在村庄中具有难以动摇的地位和话语权。大学生村官来到村中后,经常主动向村干部学习请教村庄治理的经验;作为村干部的助理,大学生村官还有权利参加村庄的两委会议,听取并参与村庄重大事务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村两委人员的指点和教导。事实上,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来讲,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或村主任,与其说是其领导,不如说是其“师傅”。“师傅”们不仅可以在工作中教大学生村官怎么做,还可在大学生村官欲有所作为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般来说,只有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大学生村官才可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才能够更早地成长成才;只要村两委愿意对其多提供帮助,大学生村官也必然能够有比较快的进步。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想在村庄政治中初步“取胜”,必须交往村庄的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原因有二:一是可以借此了解村庄事务,靠近村庄管理事务;二是可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一些必要的帮助,以及早成事成才。
(二)“假借”国家权威
《荀子·劝学》有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荀子就极力强调“假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回到现实中来看,一个刚刚毕业、走向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是没有也不可能具有什么权威的,因为对于村民而言,他可能与自己的孩子年龄一般大,会拿他当孩子来看待;而对于村干部来讲,他也只是一个刚来到村莊对村庄事务还不够熟悉的“后来者”,论资排辈的话是远在自己后面的。所以,形势对于大学生村官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必须学会“借助”权威,“借助”别人的权威来为自己増加权威,増加自信,増加底气。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村官们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与乡镇领导一起下乡,多次找乡镇领导汇报工作;通过竞选在乡镇中挂职担任共青团副书记等职务,组办大学生村官艺术团、大学生村官演讲团等组织,以増加与乡镇领导接触的机会;当乡村的蘑菇大棚、西瓜大棚取得成效时,积极争取上级组织前来视察,争取同级组织来村庄学习,以增加宣传扩大影响力等。无论是在村民中还是在村干部中,这些行动都在某种程度上为该村官増添了一些耀眼的“光环”,也为其个人増加了一股神秘性。正是这种“光环”和神秘性为其权威层次的提升扮演了重要角色。
当然了,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农村政策,与之相配套的有很多优惠或倾斜的政策,而这是那些早已年老的传统乡村权威所很难享受到的;另一方面,多数乡镇干部会对大学生村官多加照顾、多争取一些优惠政策给他们,因为这即彰显了自己“下属”的一种关心照顾,也是自己工作突显业绩的“亮点”。但即使如此,学会“假借”国家权威依然是乡村在大学生村官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参 考 文 献〕
〔1〕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0.
〔2〕〔德〕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