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2018-03-24

山西建筑 2018年20期
关键词:后浇带断面部位

梁 昌 春

(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1)

建筑施工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就是钢筋混凝土,尤其是建筑施工阶段,受到各种因素,如环境、地质、工艺等的影响,混凝土常常发生变形或裂缝,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到施工进度,同时也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设置后浇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主体结构出现变形或裂缝的发生,采用后浇带施工工艺,可以确保将变形或裂缝问题提前预防。但是要注意,在后浇带施工中,必须要确保施工缝尺寸设计的科学合理,保证整个施工材料性能符合设计标准,同时对于后浇带施工位置要重点养护,以确保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可靠性。

1 后浇带施工的作用

1.1 完成大构件对接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高层建筑逐渐增加,且随着整体建筑一致性发展,整个建筑体形成了结构、裙房基础合一的整体。但是巨大的工程量导致建筑物不可能同时浇筑完成,后浇带技术就是可以将其分开处理,将两个部分连接部位进行后浇带,将不同的部位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构造体。

1.2 防止温差造成的损害

由于混凝土变形与裂缝主要是受到温差的影响而出现的,温差在混凝土浇筑初期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浇筑失败,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果浇筑时温度过低,则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收缩膨胀运动,如果浇筑时温度过高,则混凝土水化就会较快从而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内部温度应力过大,形成裂缝。而采用后浇带施工的方式进行浇筑,可以有效地调整温差对于混凝土的影响,控制浇筑温度,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2 后浇带施工的应用方法

2.1 后浇带的设置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部分图纸上不对后浇带部位进行标注,也未设置后浇带结构的具体参数,对于这样的图纸处理,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以及施工条件在建筑构造上选择设置后浇带位置,以及具体的后浇带施工规范。在设置后浇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预留的缝隙进行严格的控制,依照具体的施工情况对缝隙进行位置、大小等参数的调节。通常情况下,后浇带结构的间距在40 cm以内,最小的间距也应该在30 cm以上,但是具体的数据还应该根据具体施工的情况和当地的温度、地质等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处理。

2.2 后浇带断面位置选择

在设置后浇带断面的时候,需要对后浇带施工的具体位置进行选择,选择位置时,要尽量选择受力小的结构,尤其是不能设置在剪力墙的中间位置。一般后浇带施工位置多选择在梁板结构的反弯点附近,从而减少建筑的剪力和弯矩作用,让后浇带位置的承受压力相对较小,确保后浇带位置的耐久性。

2.3 后浇带断面处理

在后浇带施工断面的处理中,尽量采用与整体工程结构相一致的断面形式,如设置成:平直形、阶梯形、V形、企口缝等,确保两个断面在施工时相吻合。具体的后浇带施工中平直形断面应用最为广泛,一般均采用平直形断面。但是如果工程墙体结构或者板结构的厚度在60 cm以上,则更适合采用企口缝断面进行施工,如果工程墙体结构或者板结构的厚度在30 cm~60 cm,则可以采用阶梯形断面进行施工,所以具体的断面处理方式,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选择,以确保整体施工质量。在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浇筑时,应采用压力水枪对立缝表面凿毛进行冲洗,并在冲洗的过程中边冲洗边涂水泥浆体,从而强化新旧水泥之间的结合力。

2.4 表面浮浆处理

如果后浇带施工工程的混凝土施工量不大,则可以采用铁抹子直接将后浇带表面浮浆刮掉,但是刮去浮浆的过程中不能用力过重,损伤到结构,一般浮浆刮掉的深度应该在25 mm以内。同时在刮掉浮浆的过程中,还应该压出条纹形状,这样可以确保施工缝拥有更强的结合力,保证新旧混凝土已集合成紧密的整体。

2.5 后浇带浇筑时间选择

在后浇带浇筑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后浇带施工时间的选择,必须要严格控制具体的施工时间,尤其是对于沉降后浇带而言,应当在建筑主体顶板结构浇筑施工完成后14 d才可以进行后浇带施工。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应当确保整个建筑的沉降值在设计范围内,并对施工接缝处进行严格的处理,确保连接缝没有浮浆、松散混凝土等影响后浇带质量的杂质。对于松散的钢筋也要及时进行加固处理,确保浇筑的整体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2.6 后浇带浇筑温度控制

每一个施工工程所在的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在实施后浇带施工前,应该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对后浇带施工流程进行控制,选择适合浇筑的环境开展后浇带施工。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发现对大型建筑进行后浇带施工最好选择外界温度10 ℃左右,如果外界温度差异较大应该采用增温或减温的方式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确保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适合混凝土凝结。

2.7 材料选择

建筑施工采用后浇带施工时,首先要确保选取的材料具有较小的收缩性,同时也能够使用减水剂,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水量的控制,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性。在搅拌混凝土时,需要对材料的性能严格控制,按照设计标准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尤其是要有效控制新旧混凝土界面位置,防治界面位置形成裂缝。所以在施工中对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选择,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 后浇带施工缝后期处理与保养

3.1 二次开发振捣

在后浇带的混凝土实现初凝后,可以对初凝的后浇带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作业,从而确保上升的浆体与下沉的粗骨料有效的融合为一体,让两者的混合更加均匀。通过施工实践来看,采用二次开发振捣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后浇带结构形成裂缝,即便出现一些裂缝也相对较少,可以大幅提升后浇带施工质量。

3.2 立缝表面凿毛处理

在后浇带的混凝土实现终凝将挡板拆除后,需要对后浇带部位立缝表面凿毛进行处理,一般采用斩斧、钢杆等工具沿表面凿毛形成线进行处理,并及时处理掉一些松散的沙子和石子。由于后浇带部位刚刚形成终凝,所以此时混凝土的自身强度也相对较弱,较容易完成立缝表面的凿毛处理,通常凿深值设置为20 mm~30 mm。

3.3 后浇带施工部位养护

后浇带施工部位的养护是后浇带施工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后浇带施工部位与其他结构并非同时施工,因此要想确保后浇带施工部位与整体形成稳定的结构体,必须要强化对于后浇带施工部位的养护工作。在完成后浇带施工作业之后,应当及时的对连接位置进行彻底清除,防止后浇带位置形成积水或者累积尘土。通常对于后浇带施工部位的养护要求在后浇带施工部位两侧分别设置挡水砖防护,养护期要在14 d以上。在养护期内应该采用湿麻袋等覆盖物覆盖后浇带施工部位,提高混凝土质量。如果后浇带设置在防水混凝土结构的两侧,则应该将养护期提高到28 d以上。

4 结语

随着大型建筑的逐渐增多,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必然更加广泛,后浇带施工技术除了可以在高层建筑中连接主体结构和裙房的同时,也在超长框架结构中对框架进行连接,在实施后浇带后可以防止结构出现变形或者裂缝。总体而言,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结构变形和出现裂缝,但是在实施后浇带施工技术时,也要强调技术措施,提高施工标准,确保整体质量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后浇带断面部位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파금과 염상섭 문학 비교연구의 한 단면(断面)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后浇带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关于广义纯正断面的一个注记*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针对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