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洪评价报告编制中有关问题探讨

2018-03-24赵英东赵晨光

山东水利 2018年6期
关键词:补救措施导则冲刷

赵英东,赵晨光,张 哲

(1.招远市水务局,山东 招远 265400;2.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临沂 276700)

2004年8月,水利部颁布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导则》),该《编制导则》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管理辖区水事活动、规范审批程序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部分单位防洪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编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作深入探讨,提出一些积极建议,为《评价报告》编制单位,也为基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复涉河工程建设方案作参考。

1 《评价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基本情况叙述中水文、气象、水利规划等基础资料收集不全,现有工程与新建工程关系表述较简单,建设项目概述中缺乏较详细的涉河建筑物施工方案。

2)在阐述河道演变时多数表述不全、不清,缺乏令人信服的定性分析,少有定量分析。

3)在防洪评价计算中,不进行河道水面线推算;在雍水计算中部分单位只计算运行期,忽视施工期洪水的雍水分析计算;在冲刷计算中只计算一般冲刷,不计算局部冲刷。

4)在阐述防治与补救措施时,防洪影响分析计算结论与防治补救措施不一致,问题与防治补救措施不对应,补救措施缺乏针对性,防治与补救措施没有设计图及工程估算等问题。

2 意见和建议

1)可靠且全面的水文、气象、地质及河道规划等基础资料的收集,是防洪评价分析计算重要依据,河道基本情况还包括建设区域所在河段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社会经济和工程状况等。

2)涉河建筑物的施工方案,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涉河工程建设方案的重点,《编制导则》提出主要包括施工布置、施工交通组织、主要施工方法、施工临时建筑物设计、施工工期安排、施工期度汛方案和措施等,对于涉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取土和弃土的工程,还应包括施工取土和弃土方案。要求明确而具体,《评价报告》编辑单位应作为独立章节,重点叙述。

3)《编制导则》河道演变一章中要求在阐述河道演变时应分河道历史演变、河道近期演变及河道演变趋势三个阶段分别分析。河道历史演变要根据河道治导线的历史变迁,在现场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分析成果,简述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近期演变要根据河道地质情况和实测资料,定性分析河段内深泓、洲滩、汊道、岸线等平面变化、断面变化及河床冲淤特性等。河道演变趋势分析应根据历史演变、近期演变情况分析,结合水利规划实施安排,对河道将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包括河道的平面变化、断面变化、河床冲淤变化等。

4)水面线的推算是水文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只有准确的推算水面线,才能确定现有河堤高程能否满足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行洪要求,与跨河建筑物如:桥梁、渡槽、管道等建筑物、构筑物的壅水高度计算叠加,确定跨河建筑物的净空高度。

5)冲刷计算是河道演变冲刷、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的叠加,一般冲刷计算中河滩和主河槽应根据流量分配情况分别计算。局部冲刷是指跨河建筑的桥梁、管道墩台阻挡水流后,水位抬高进而向下淘刷侵蚀河底的过程,是在一般冲刷线之下产生的局部冲刷,所计算的冲刷深度是指一般冲刷线之下的冲刷坑深度。

6)防治与补救措施是整个《评价报告》的重要内容和防洪评价的主要目的,要根据防洪综合评价的结果与河道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技术性及经济性的防治补救措施。防治与补救措施除按《堤防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对水利规划的实施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二是对河道防洪水位、行洪能力、行洪安全、引排能力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三是对现有堤防、护岸工程安全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四是对防汛抢险、工程管理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五是对河势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六是对其它水利工程及运用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七是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影响等7个方面在总体布置、方案设计、建设规模、专项设计、施工组织等提出调整意见,并提出有关补救措施。有关专项补救措施要有详细的设计图纸、工程量汇总及投资估算。

3 结语

《编制导则》是《评价报告》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是水利行业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规范性文件,也是《评价报告》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结合《山东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的实时颁布,自试行以来为编制单位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到有章可循和依法行政提供重要的法规性保障。

猜你喜欢

补救措施导则冲刷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及渗漏补救措施分析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
试论室内装修过程的常见问题与补救措施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
基于CFD的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预测研究
2,4-D丁酯对棉花造成的药害及补救措施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堤防工程冲刷深度的计算探讨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