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清清河流”行动实践与探索
2018-03-24刘彦杰
刘 磊,田 英,刘彦杰
(1.日照市水务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 日照 276800;2.日照市水利局,山东 日照 276800;3.日照市莒县夏庄水利站,山东 日照 27651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建设保护,以此为背景,日照市迅速推行了“清清河流”行动,切实响应国家号召,助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打造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园林城市。本文从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水利多方融资方面,详细介绍了日照市“清清河流”行动,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各地园林城市建设和河流治理有重要借鉴意义。
1 行动启动背景
日照市境内河流主要分为三个水系:向东流入黄海的滨海水系(独流入海),向北流入潍河的潍河水系和西部流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全市河长10 km以上且流域面积在20 km2以上的河流有61条,其中,流域面积50 km2至200 km2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2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条。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重点中小河流治理,但河流综合治理程度较低,防洪标准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水污染加剧、水环境较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016年9月,日照市水利局联合市文明办等13个部门单位向全社会发出《清清河流行动倡议书》,全面启动“清清河流”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境内长度10 km且流域面积20 km2以上的61条河道综合整治任务,打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生态河道。
2 实践经验做法
2.1 科学“清”
1)防污先截污。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强制关停拆除流域内污染企业和养殖大棚,严厉查处违法设置排污口和偷排污水行为,切断污染物入河途径。
2)治河先清污。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着力清淤疏浚,恢复水域原有功能,而且对所清淤污外运合理处置,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淤泥根据性质或填洼或抬田或造地,避免二次污染。已累计清理垃圾和淤泥270万m3。
2.2 系统“畅”
1)因河制宜。山区河流源短流急,以保障河流两岸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主,治理重点在防洪;平原区河道水流较缓,但蓄水能力差,容易出现断流现象,治理重点在保流;乡村段河道治理重点要兼顾防洪排涝与蓄水兴利;跨城镇区河道在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镇品质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治理中紧密结合城镇建设综合规划要求,主要满足人们亲水休闲的需要,达到既精致又人文。
2)工程措施多元化。一是回归自然,顺应河道自然弯曲的原貌,治理中对形态尚好的河流,尽量保持原来的形态,对已破坏严重的河段,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二是险工要段进行必要筑堤,改变过去不考虑实际即筑高堤、筑高标准堤防的做法;三是杜绝无序采砂,水砂平衡,河流才能安澜。砂石可消洪蓄水,又可净化水体,同时也是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场所。合理有序采砂,保证水圈生态平衡;四是结合河道地形地貌,建设必要的堰坝工程,实现水资源节节拦蓄,在防治山洪灾害的同时涵养水源,又可形成景观水面。行动实施以来,建成各类拦蓄水工程280多处,新增蓄水能力1 300多万m3,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
2.3 生态“绿”
日照市河流多属山洪河道,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对河岸的冲刷较强,以往治理中护岸大多采取砌石或混凝土防护形式,而且一般是从堤脚一直护砌到堤顶。本次治理过程中,在河岸防护上综合采取植物绿化护坡、河岸滩涂修复、河面生态浮床、生态石笼护岸、人工鱼巢护岸、岸坡上种植攀援植物、沿河防护林带等工程与植物技术措施,修复近自然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同时,沿河适地建设滨河绿道、亲水平台等,营造绿化生态廊道,方便居民生活休闲,尽可能最大化河道的公共游憩功能。
2.4 自然“美”
“清清河流”行动的实施,实现了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显现了蜿蜒曲折、潺潺流淌的河流,鱼翔浅底,垂柳依依,清澈恬静的景象。后村河、宋公河、龙王河、金银河、山阳河等一条条昔日的“臭水河”“垃圾河”变成现在游人如织的景观河。沭河城区段按照“借山水胜景、揽天地入怀、扬莒国文化、绘沭河景观”的理念,综合治理水域324 hm2,再现了“沭水拖蓝”的历史景观;五莲县潮白河综合治理后,形成近10 km的沿河景观长廊,打造了“湖光山色、山水五莲”的景观效果。目前,两条河道已分别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
3 探索研究创新
3.1 敢为“先”
大力开展“林水会战”是日照市“生态立市”的战略决策,水利部门抢抓这一重大机遇,是“清清河流”行动的倡导者和实施的主力军,作为一项惠及人民、泽被子孙的民生事业,行动纳入全市林水会战,农林水部门联动,并与旅游富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紧密结合,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合民意,聚全力。启动不到两年,已治理中小河流和乡村河道109条共363 km,累计完成投资20.3亿元,分别约是2008年以来全市中小河流治理里程数量与完成投资的3倍和5倍。
3.2 创新治理理念
以往的治河侧重于考虑防洪安全,为了行洪畅通,强调河势顺直,治理中经常建设左右对称、头尾封闭的堤防,而且堤防所到之处,滩林砍掉,滩地消失。久而久之,河岸硬化,河流“渠化”,洪水归槽,洪水水位不断上涨。创新理念,落脚生态与安全,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明确“不侵占河道、不裁弯取值、不渠化河道”三条原则,治一条成一条,治一片成一片,修复河道生态,打造美丽河道,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
3.3 开放治水破瓶颈
水利工程公益性较强,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主要依靠政府预算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短缺成为瓶颈制约。开放治水,坚持政府和社会“两手发力”,鼓励投融资平台、社会企业、工商资本等积极参与,持续加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金融支持等对“清清河流”行动的支持力度,社会资本投入“清清河流”行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有力的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4 结语
“清清河流”正在实施中,生态治水,系统治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但是,清水常流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统筹发展的事业,涉及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排污等与水质有关的方方面面。目前,全市正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河道警长制,两项工作契机吻合,相得益彰,为下步中小河流治理和建后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人为本、林水和谐”的大生态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