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进展*

2018-03-24潘志新

蚕学通讯 2018年2期
关键词:桑果家蚕桑园

潘志新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0)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南宁综合试验站所辖横县、宾阳、上林、马山、武鸣等5个示范县,团队成员5人,其中推广研究员3人、高级农艺师2人;基地示范县技术骨干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9人;在各示范县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1个,总面积437hm2。共开展2项体系重点任务、4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自主研发和产业扶贫等多项任务,在全体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1 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实施期间新增利润11.80亿元,为蚕农挽回经济损失1.57亿元,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疫情扩散,保护了广西养蚕环境不受病原扩散污染,为广西蚕茧产量连续12年获全国第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蚕药、桑果食品开发方面获2项发明专利,研发桑果桑叶食品新产品4个,立项广西地方标准4项。

1.2 拓展绿色防控,为民稳产增收

以新品种“桂蚕N2”为主的综合防控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技术体系已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全年共推广“桂蚕N2”超过50万张,通过宜州市、环江县及宾阳县三地的产量现场查定,显示防控效果十分显著,张种增产4kg,累计为农户增收1亿元。其中环江县7月18日收茧的庄口数据显示,该技术框架内的“桂蚕N2”鲜茧健蛹率为79%,解舒率达63%,既满足农户对产量的需求,又能满足丝厂逐利的要求,技术应用前景良好。桑树病虫害方面,筛选了两个安全低毒农药防控桑树菌核病,大田试验的防控效果平均为62.5%,农药残留检测低于国家安全标准。还构建了蚕、桑病虫害检测网,建立6个家蚕病虫害调查点、4个桑树病虫害数据调查点,全年采集数据100余个批次,极大地丰富家蚕和桑树病虫害数据库资源。同时,在广西蚕业信息网发布了两期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为农户及时防控主要病虫害提供指导。

1.3 推进基地县试验示范工作

开展果桑果桑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优质果桑水肥管理技术试验、青枯病低产桑园改造、桑枝粉碎回田等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效。在适度规模探索发面,形成了横县蚕-桑分离模式、上林县西燕模式等。在扶贫方面涌现了马山县白山立星模式、龙昌模式等为蚕桑扶贫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1.4 发挥产业优势,加速扶贫攻坚

南宁综合试验站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继续推进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扶贫点帮扶,加强对那坡、靖西、凌云、凤山、都安、马山等6个贫困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力度,2017年那坡等6个县桑园面积2.5万hm2,比2016年增加3093hm2,同比增长12.6%;蚕茧产量2.6万t,同比增长24.5%;售茧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39.0%。蚕农人均养蚕收入4851.3元,同比增长10.0%。桑蚕产业投入资金7286万元,引入企业3家,小蚕共育室237家,桑蚕专业合作社105个。覆盖建档贫困户1.5万多户。在延续2016年下半年蚕茧价格的高位,2017年蚕茧价格继续攀升,特别是下半年蚕茧均价基本稳定在52元/kg左右,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发挥蚕桑产业扶贫优势。

1.5 立足本职工作,服务政府决策

组织依托单位相关人员,讨论评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征求加快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7年全区农业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关于征求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征求促进广西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5年)框架提纲》进行讨论,并提出桑蚕加工业部分规划。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协助提供〈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7-2025)〉相关材料》进行讨论,提供相关材料。对广西科技厅《关于征求“十三五”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等。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2.1.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1)试验示范优质高产兼顾多抗型蚕新品种

在宾阳进行了桂蚕N2、华康2号两个家蚕新品种与两广二号农村对比饲养试验,共进行了3个批次饲养试验。通过试验,初步掌握家蚕抗脓品种的生物特性和农村饲养关键技术及适宜饲养季节,为家蚕优良品种引进提供依据。示范基地在2017年5月至8月间,共引进抗脓品种“桂蚕 N2”共720张,张种蚕茧产量达41.3kg,比其他蚕品种同期产量高8%-12%;这个品种抗脓病效果显著,在示范区外辐射推广“桂蚕N2”超过7200张,在高温多湿蚕脓病爆发季节饲养蚕茧产量稳定,深受蚕农喜爱。

横县主要蚕病是血液型脓病,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部蚕病损失的70%,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底高温多湿的季节,但近年来,第一批蚕即4月上旬有NPV多发的趋势。在云表镇旺庄村镇兴屯再次开展对比试验,对NPV多发的农户直接建议其饲养抗脓病品种,试验点共饲养“桂蚕N2”140张,调查显示基本上没有蚕病发生,平均单张产茧42.2kg。相邻的关塘村同批饲养“两广二号”192张,NPV发病比例大约占15%,平均单张产茧38.2kg,新品种抗病稳产,防控效果显著。2017年在云表、校椅、马岭等乡镇示范推广“桂蚕N2”品种1240张,带动推广应用6480张。配套推广“桂蚕N2”饲养技术:①注重小蚕期的良桑饱食。②注重提青分批工作,若发现蚕发育不齐一定要进行提青分批,提青批经良桑饱食饲养后,后期发育可跟上。③保证5龄盛食期良桑饱食。由于该品种5龄进入盛食期较慢,5龄盛食是从第4d开始,比“两广二号”慢一天,所以要保证5龄第4-6d良桑饱食不要减少喂叶量。④适时上蔟,一定要见熟40%以上时才喷蜕皮激素催熟。⑤不要过早采茧,防止湿度过大造成茧形变形。

在上林县,全年引进抗脓品种“桂蚕N2”1800多张,在北林基地、塘红乡中可社区共育,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如加强后期饲养(5龄第3-5d要喂足叶)、定期添食抗菌素、不要添食蜕皮激素等。据试验调查证明该品种抗性强、易养、稳产、高产,尤为日系种,茧质较优。

(2)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

在宾阳建立生态桑套种、套样试验基地,其中套种桑园6.7hm2,套养桑园5.3hm2。桑园套种后,蚕农给桑园套种作物的施肥、中耕松土、除草及开沟排水,也附带加强了桑树的“休闲期”管理,有利于增加桑园土壤肥力及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桑园套养桑园鸡,即可起到除草防虫,节省喂鸡饲料,产出效益也高,还能缓解养殖用地矛盾。符合生态环保的大趋势。

在武鸣建立了33.3hm2适度规模示范基地。有28户标准化通风大蚕房,大铁棚蚕房5间,每间200-400m2,砖瓦房23间,每间100-200m2,配套安装降温设备,环保水冷空调和喷淋降温,抽风机,电风扇,覆盖遮阳网及防风膜,安装电动轨道喂蚕,示范户以承包土地集中种植桑园3.3-6.6hm2或整队集中连片桑园20-33.3hm2规模桑园面积,便于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避免周边环境污染或引起农药中毒,每年春季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春秋芽进行人工蔬芽、选芽,保证桑叶产量和质量。在养蚕季节,派驻技术人员服务蚕农,蚕茧定点统一收购,减轻蚕农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收益,逐步走向集约化养蚕的新模式和达到桑蚕规模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一体化的目的。

(3)筛选适应石漠化地区生长的抗逆高产型桑树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在马山县三个乡镇建设了8.1hm2桑树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其中“桂桑优12号”在百龙滩镇龙昌村新种了6hm2;“粤桑51”分别在乔利乡乐圩村新种1hm2、加方乡民治村新种0.4hm2; “特优2号”在百龙滩龙昌村新种0.7hm2。“桂桑优12号” 耐干旱耐、发条快、枝条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质好,对水肥条件要求低,比较耐内涝,很适合当地栽种。“粤桑51”生长势强,产量高,叶片大,叶质好,再生能力强,耐剪伐,耐干旱,但易感青枯病,667m2桑园种植数量在4000株左右,多施有机肥。“特优2号”生长快,叶片大、厚,叶质优,采叶省人工,适合养蚕大户选用,对水肥要求较高,在当地种植的产叶量大的优势不明显。经过一年来的实验,事实证明“桂桑优12号” “粤桑51”比较适合在石漠化、生态脆弱地区种植。今年年底乔利乡、加方乡群众对“粤桑51”的认可度非常高,订苗量大大超过了其他品种。

上林县经过近几年在西燕镇6.7hm2试验基地的对比试验,基本确定“桑特优2号”生长快,叶片大、叶质优,适合小蚕共育;“农桑14号”发芽较晚,约晚15-20d,叶片厚、叶片大、抗病力较强,适合上林县平原地区(如三里、乔贤、木山、镇圩)等乡镇种植。此外,在如塘红乡中可社区引进“桂桑优12”桑苗在石漠化地区,实地观察和评估,“桂桑优12”适合在石漠化地区种植。

在宾阳县古辣镇南阳村通过土壤改良,改造原有低产桑园,引进的油桑品种,新植桑宜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枝条充实,避免倒伏,要适时采叶,防止桑叶老化影响质量,合理密植,深沟、厚肥,加强肥水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丰产性能,特别秋期更应注意肥水管理。成林桑园产桑叶可达4t,比普通桑园产量提高30%,每667m2桑园多养1.5张蚕,增收2000元。

2.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1)试验示范桑枝粉碎还田及粉碎设备1套

在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武鸣县锣圩镇桑蚕良种繁育基地,针对广西农村桑园剪伐后的桑枝,除少部分用于食用菌加工,大部分桑枝留置在地头任其自然腐烂,不仅不利于桑枝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也不利于病原菌的灭活。在这一背景下,南宁综合实验站开展了桑枝粉碎还田试验,购置新型桑枝粉碎机一台,该桑枝粉碎机以燃油为动力,适合桑园野外就地粉碎还田,示范面积1.3hm2。试验情况显示,桑枝粉碎的效果尚可,但粉碎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另外该机器对宽窄行的宽度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将研究粉碎桑枝对改善桑园土壤状况及肥效,筛选培育一种高效的桑枝发酵菌种。

(2)筛选果桑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桑果菌核病安全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桑果食用新产品

①筛选果桑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在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武鸣县锣圩镇桑蚕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粤椹大10”、“桂花蜜果桑”、“珍珠白”、“日本甜橙果桑”、“大白鹅”、“勐简4号”“金檣63号”、“台湾大果桑”和“台湾昌国桑”9个果桑品种,开展了单行、宽窄行等4中种果桑种植模式示范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下一步将研究不同果桑品种在南宁的适应性及桑果形状。

横县新增了23.3hm2果桑基地。采用统一供种苗、统一栽培管理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共收上鲜桑果1105.5t,平均667m2产鲜桑果0.67t。主要栽培技术:1)新种桑园,由于种植规格较宽,可以间种豆科或十字花科短期植物,即可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收成。2)枝条修剪。收完春果后,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枝条修剪,剪去过密的枝条和病弱枝,保持枝条在各个方向均匀分布,在扬花期,再对一些过低的过密的枝条进行轻度修剪,以提高座果率。3)施肥管理。修剪枝条结束后要进行施肥,每株结果株施30kg塘泥或15kg经堆沤发酵的禽畜粪便或10kg商品有机肥,混入1.5-2.5kg普通复合肥同时施入,到授粉期再施1.5-2kg总养份45%以上的速效复合肥。4)病虫害防治。本品种虫害较少发生,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治,病害重点是预防桑椹菌核病,在首次修剪后和桑芽萌发前进行清园,将枯枝残叶和杂草清理出桑园,每667m2再用生石灰150kg进行桑园消毒,到花粉授粉期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树枝及土壤消毒。5)收获。桑果变成紫黑色时即为成熟果可以采收,采收时注总剔除病果烂果和未成熟果,雨天不宜采果。

在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水台庄建立的果桑品种引进试验基地已扩种致5.3hm2,种植有12个果桑品种,据这两年的观察初步筛选有四个品种较适宜上林县种植:1)果叶两用“果大十”。果大甜、叶质厚、大、优,产量较高,成熟期集中,适宜作鲜果采摘园。2)台湾四季长果桑,果甜,适合鲜果采摘园,售价较高。但易落果,而抗桑果菌核病较强。3)台湾四季果桑,产量高、但甜度低,适宜做桑果酒用。4)8632(陕西),叶较大,成熟期较晚,约晚20d左右,可作为鲜果采摘园搭配种植。5)浙江品种(未知名),叶质很优(桑软),果甜度适中,特晚熟,据今年观察“果大十”晚熟45d左右,产量偏低。现正摸索能否通过剪伐方式提高其产量。该品种作为果叶两用(小蚕二、三龄可用叶)、鲜果采摘园搭配较好。

②试验示范桑果菌核病安全绿色防控技术

在试验站依托单位和横县开展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及其农药残留量调查。2017年1-4月份在南宁和横县两地选用50%多菌灵1000倍、75%甲基托布津1000倍和50%腐霉利800倍三种化学药剂进行桑椹菌核病田间防控试验,并在果实成熟期间进行农药残留进行监测,目的筛选对桑椹菌核病既有防治效果又能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防治药物。从试验调查结果来看,以50%多菌灵相对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9.87%和64.59%,但农药残留检测均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是75%甲基托布津,相对防效分别达到75.33%和66.42%,农药残留检测中,南宁市试验检测超标,而横县试验检测残留量略低于国家标准; 50%腐霉利相对防效分别是69.16%和39.39%,农药检测结果均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75%甲基托布津和50%腐霉利交替区相对防效分别为69.16%和56.03%,农药残留检测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建议防治时,桑树开花初期使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防治,开花盛期之后使用50%腐霉利800倍防治,即有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农药残留也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以确保果汁加工的安全性。

在宾阳县南阳村果桑种植面积15.3hm2,2016年春,部分果桑桑园爆发桑果菌核病,产量损失严重。2017年,南阳村果桑基地推广桑果菌核病安全绿色防控技术,成效显著,没有大面积爆发桑果菌核病,果桑产量稳定。

在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武鸣县锣圩镇桑蚕良种繁育基地,通过花期喷洒甲基托布津的措施,桑果成熟前期对染病小果进行人工摘离销毁,很好地控制了17hm2杂交桑母本园和8.3 hm2果桑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菌核病危害基本为零。

③研发桑果食用新产品

改进提升桑果白兰地。运用二次蒸馏技术去除酒中的甲醇及其他低级杂醇;改进蒸馏设备,有效去除酒中的胺类物质,减少杂醇油产生,不断提升桑果白兰地的品质,避免“上头”现象。

桑果露酒及护色技术、工艺配方研究。用50度的白酒浸泡桑果可得到桑果露酒。以桑果露酒的外观颜色和口感风味为衡量指标,确定了白酒和鲜桑果的比例为1∶0.6;研究桑果露酒的护色技术,在食品添加剂的允许范围内,在桑果露酒中添加一定种类和浓度的抗氧化剂,对桑果露酒具有很好的护色作用。

研发桑果露酒、桑果酱、脱水桑叶菜、桑叶袋泡茶等4种桑果桑叶新产品。以1-4叶位鲜桑叶为原料,研究确定脱水桑叶菜的加工工艺技术:烫漂温度100℃,时间3min;经过脱水、干燥至含水量为30%-50%即可得到脱水桑叶菜。以桑果浆为主要原料,通过试验确定柠檬酸、增稠剂等辅料,经过浓缩可以得到一种桑果酱产品。采用桑叶为原料,经采摘、清洗、摊晾、杀青、揉捻、造形、烘烤、提香等工序加工成桑叶茶,并与罗汉果、菊花、红枣、枸杞等中药进行复配经粉碎研制成复合茶(袋泡茶),利用均匀设计方法选出最佳配比种类及比例。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2.2.1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1)建立大蚕规模化、机械化、省力化饲养示范基地1个

在横县开展桑-蚕分离的新经营模式和养蚕装备研发试验。为解决养蚕规模太小的瓶颈问题,我们开展了桑—蚕分离的桑蚕新经营模式试验,指导云表镇旺庄村养蚕大户韦志令投资20多万元,建成一个1200多m2的养蚕大棚,装备通风降温系统和电动控制喂叶平台,升降式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自动采茧机等省力化的养蚕设备,桑叶全部从农户中收购,每批饲养20多张蚕,隔10d饲养一批,全年饲养7批共190张,产茧7500多kg,产值30多万元,按这种模式,每个劳动力可管理12-15张蚕,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业内专家的肯定。

宾阳县在适于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桑树栽培管理、桑叶均衡收获技术支持下,建立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示范户6户,示范户安装了方格蔟自动上蔟设备、喂蚕轨道车、蚕房排湿通风设备等设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省力养蚕新设施、新装备,以及主要蚕病防控新技术研究,桑园小型中耕机械、伐桑机械、方格蔟自动上蔟设施等机械应用比2016年分别提高26.3%、5.6%、16.8%。

2.2.2 桑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研究

(1)建立适宜鲜果采摘、果品加工等不同利用途的果桑栽培示范基地

在宾阳县南阳村种植适合鲜果采摘果桑面积15.3hm2,桑果品种主要为“果大十”,该基地桑果大部分为采用订单式鲜果采摘,少部分加工桑果酒。采摘园果桑的栽培行间距偏大,行距3m,株距2.5m适合游客在行间行走采摘。

2017年横县示范基地在原有86.7 hm2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3.3 hm2加工用桑果园。种植品种为“台湾大果桑”,每667m2产鲜果0.67t。收上的鲜果加工成桑果原汁,由企业统一收购,为进一步深加工成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和桑果食品提供原材料。由于栽培间距较大,可以间种豆科或十字花科短期植物,即可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收成。通常在收完春果后,约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枝条修剪,剪去过密的枝条和病弱枝,保持枝条在各个方向均匀分布,在扬花期,再对一些过低的过密的枝条进行轻度修剪,以提高座果率,增加收益。

(2)建立高产优质果桑水肥管理示范基地

在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武鸣县锣圩镇桑蚕良种繁育基地,试验示范了防草地布覆盖和“防草地布+摸下滴灌”2种高产优质果桑水肥管理模式,采用PE材质的扁丝编织的防草地布具有透水透气、防草、保湿保肥的功效,通过覆盖防草地布,防治杂草生长,减少人工投入,同时防草地布具有较好的通透性,雨水能顺利渗入土层,又能防治晴天水分的蒸发,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作用。结合防草地布使用,开展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示范,减少了因除草而导致的滴灌管损坏问题。对桑园灌溉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安装碟片式过滤器,优化田间管路布置,提高工作效率。

2.2.3 蚕桑病虫害流行监控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发

(1)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收集,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2期

蚕、桑病虫害调查监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掌握蚕、桑病虫害发病规律的重要手段,将为今后广西科学预测预报蚕、桑病虫害发生奠定基础。根据蚕桑发展形式和区域布局,选择了在河池市、柳州市、百色市、贵港市及南宁市的横县、宾阳县建立了蚕、桑病虫害检测网,建立6个家蚕病虫害调查点、4个桑树病虫害数据调查点,全年共采集数据100余个批次,极大地丰富家蚕和桑树病虫害数据库资源。其中家蚕病害以血液型脓病为主,其次是细菌病和白僵病;桑树病害以赤锈病发生危害较大,桑树虫害方面全区各地均爆发了桑木虱,危害时间长防控困难。在广西蚕业信息网发布了两期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分别是《春季桑蚕白僵病预警及防范措施》《广西春季桑树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措施》,为农户及时防控主要病虫害提供指导。

在横县云表镇旺庄村、校椅镇校椅社区、马山乡长塘村分别选取10户养蚕农户作为调查监测点,分别在2017年上半年的5月6月和下半年的8月9月进行流行性蚕病调查,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桂南地区蚕病发生规律的基础数据之一,录入到数据库中。

在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委张莫村、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甘棠镇五合村委平垌村建立3个家蚕主要病虫害普查监测点,监测记录家蚕血液型脓病、白僵病、中肠型脓病、细菌病、微粒子病、家蚕农药中毒等六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开展家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2017年年共监测5个批次的监测记录。在武陵镇理化村委、古辣新胜村委三等村、古辣镇龙额村委南阳村分别建立3个桑园病虫害普查监测点,主要监测桑螟、桑蓟马、桑象虫、桑椹菌核病、桑赤锈病。2017年共进行16次监测记录。

在武鸣县锣圩镇伏王村建立连片20hm2的桑园病虫害观测基地,主要品种有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桑特优62号、粤桑51号及嫁接桑强桑一号等品种,每半个月定期进行田间病虫害调查一次,并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或组织蚕农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及时做到预防为主,统一防治,减少病虫害,达到绿色生态桑园。

(2)示范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新技术,新药剂

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研力量,开展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新药剂研究。从人、畜用真菌病防治药物中筛选出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高效治疗效果的药物—阿苯达唑,并配成药物组合物,2017年9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蚕用抗微孢子虫的含阿苯达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151009 5588.8)。2017年进一步通过试验验证该药物组合物的效果,并在原种生产中中试应用。试验结果应用证明阿苯达唑组合药物在蚕种生产中具有显著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防治效果显著,最高防效达到97.72%,而且药物对微粒子孢子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另外,阿苯达唑组合药物对家蚕毒害性低。

同时开展高温处理蚕种抑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试验研究。针对高温处理蚕种能够抑制家蚕微孢子虫在蚕卵中增殖的现象,结合广西大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蚕种微粒子病治疗仪开展试验,筛选出最佳治疗效果的处理温度(47℃)、处理时间(40min)及其他条件,通过高温处理携带微孢子虫的蚕种,蚕种后代微粒子病发生抑制效果基本达到90%以上,抑制率最高100%,经过高温处理的蚕卵后代能够正常饲养至结茧,而不处理的蚕卵后代饲养至2龄期出现大部分发病死亡,到3龄期基本发生微粒子病死亡。因此,试验证明利用高温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开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还开展了桑叶表面消毒机械的研发与制造,取得了初步的试验数据,为下一步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3)建立家蚕主要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在锣圩镇伏王村选择示范户3户,分别建设独立标准化通风大蚕房面积150m2以上,开敞对流通风窗,蚕房四周拉开遮阳网,安装环保水冷空调,屋顶安装高压水喷淋可进行定时降温补湿,采用高压消毒机进行蚕房冲洗和消毒,养蚕批次严格进行统一两消一洗制度,并保持蚕房周围清洁卫生,在养蚕时期,重点检测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规律及受到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做到快速简便的早期诊断应急防控措施,蚕种在空调房进行恒温催青,小蚕在保温蚕房饲养1-3龄,4-5龄在通风降温保湿大蚕房饲养,并采用轨道式喂蚕,缩短喂养时间,做到良桑饱食。坚持每天早上先用新鲜石灰进行蚕座蚕体消毒,尽量保持蚕座与蚕体相隔,减少病原交叉感染。因此,从蚕房、桑叶到养蚕过程都采用一系列的新器械、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新措施来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养蚕,建立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体系,逐步实现蚕业持续安全、环保发展。

在马山县乔利乡拉旧屯进行了抗脓品种饲养试验。2017年6月中下旬第一批饲养“桂蚕N2”正交23张、反交30张;第二批饲养“桂蚕N2”反交种50张。经过与其他蚕区的饲养“两广二号”的对比,饲养“桂蚕N2”基本上没有发生血液型脓病的,也没有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张种产茧量35.0-37.5kg。但是正交种茧质稍差,类似薄皮茧占5%左右。反交种较好,对比“两广二号”从茧形、硬度上有一点差距。群从反映,“桂蚕N2”正交的蚕茧卖价要低1.0-1.5元/kg,反交卖价有时与两广持平,有时要低0.5-1.0元/kg。结论是抗脓品种“桂蚕N2”具有很好的抗血液型脓病的优点,茧质略次,比较适合在高温时节饲养,特别合适在防病意识、技术差的农户饲养。

上林针对高温季节出现的脓病、僵病、败血病等,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试验区开展蚕病防控技术研究。引导蚕农树立消毒防病、综合防治的理念。如桑树重施有机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养蚕前做到三消一洗,蚕期、蚕后注重消毒防病,大蚕室加强通风透气,合理安排批次,防止蚕座过密等,使大蚕发病率较之以前减少8%。不断总结完善华南亚热带蚕区蚕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形成技术规程。

在宾阳县应用“桂蚕N2”、“华康2号”3个批次绿色防控家蚕血液型脓病,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5月至8月间,共引进抗脓品种“桂蚕 N2”,比其他蚕品种同期产量高8%-12%;在高温多湿蚕脓病爆发季节饲养蚕茧产量稳定,这个品种抗脓病效果显著。

在横县对血液型脓病多发的农户直接建议其饲养抗脓病品种“桂蚕N2”。在云表镇旺庄村镇对比试验显示,饲养“桂蚕N2”品种,基本上没有蚕病发生,平均单张产茧42.2kg。邻村同批饲养“两广二号”血液型脓病发病比例大约占15%,平均单张产茧38.2kg,应用效果显著。

(4)建立桑树青枯病、桑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基地各1个

在宾阳建立桑树青枯病防控示范基地1个,试验桑园面积21.3hm2,中心试验示范面积3.3hm2。制定了桑树青枯病的综合防控试验技术方案,该项试验技术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该良土壤,二是选育、栽培抗青枯病品种,三是利用土壤益生菌进行生物抑制防控桑青枯病。上半年培育的抗青10扦插苗3万株,在重点区域内应用;又通过增施有机肥对严重青枯病的低产桑园进行改造,引入桑园灌溉喷淋管网,新种桑园下半年即成功养蚕3批次,防控效果显著。

在横县建立桑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基地1个。在校椅镇开展桑果菌核病发病规律调查和综合防控试验,对桑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对该病有显著效果的化学药物,配合综合防控技术,使总发病率比对照降低12%。横县校椅果桑示范基地2.7hm2应用本技术,桑果产量31t,比去年产量增加一倍多。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1)按时优质完成并报送基地县(区)蚕业发展调研表

在上林县西燕镇寨鹿村进行调查研究,初步认为每户两人劳动力,购三龄蚕饲养,外加5龄期雇请零工采叶,每户种植桑园0.7-1.0hm2,蚕房采用立体活动蚕台采饲养,每批饲养4-6张,每批产茧160-230kg,效益较好。

在马山县龙昌村养蚕大户陆瑞民现有桑园3.7hm2,其中特优2号1hm2,桂桑优12号2.7 hm2,蚕房400m2。今年上半年养蚕收入11万元,下半年收入7万元,全年共收入18万元。常年聘用当地12-15名工人,其中贫困户9人从事养蚕工作中桑园管护、采叶、喂蚕、采茧、消毒等工作,年发放工资总额8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通过桑蚕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为马山县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树产了榜样。该大户计划今年和明年扩大模到5.3 hm2桑园,增加养羊项目,购置桑枝加工设备,建设羊舍200m2,饲养本地黑山羊100只,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2)形成对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经营组织中的作用调研报告1份

在宾阳县建立了公司+小蚕共育(公司)+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南宁市桂合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小蚕共育,为蚕农提供健壮的4龄小蚕,并保价收购蚕农生产的蚕茧,收购价比散户高0.25元/ kg。共有5家小蚕共育场(公司)1500多农户加入这一模式。2017年,共育小蚕2.4万多张,张种产量39.1kg,平均收购茧价48.6元/kg。

马山县合作社在蚕桑同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百龙滩镇龙昌村,主要做法是:几个合作社按产业链条既合作又分工,昌隆合作社养大蚕又帮另外的合作社育小蚕,聘用用贫困户参与劳动经营;旺兴合作社在板上屯组织10户群众专门养大蚕,叶圆盛养殖场专业种果桑和养羊,桑叶卖给另外的合作社,负责收桑枝加工成桑枝饲料,卖给养羊户。

2.3 产业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2.3.1 新立项的蚕桑产业科技项目

通过信息管理科收集今年新立项的项目,主要涉及生态修复、文化产业扶持、科技特派员专项等项目。

2.3.2 蚕病发生情况数据库

在广西主要蚕区河池、柳州、百色、贵港、宾阳、横县设立6个家蚕病害监测点,并制定调查方案与方法,开展家蚕病虫害的发生调查及大数据的收集,全年调查4批,为家蚕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建立数据库,并深入开展主要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

2.3.3 桑树病虫害发生情况数据库

在广西建立桑树病虫害监测点,为构建广西桑树病虫预测预报网络平台打基础,在柳州、贵港、南宁(武鸣基地)、百色、河池建立5个桑树病虫害野外调查观测点:收集广西病虫害发生数据,了解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对调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收集样本份并初步建立我区桑树病虫害发生数据库。

2.3.4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蚕桑病虫害防控平台

高效生态蚕桑种养关键技术研发。培育筛选抗逆高产的优良桑品种,研究开发适于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桑树栽培管理、桑叶均衡收获、立体种养技术,研制桑园管理与收获高效机械装备,开发桑树节水节肥减药高产管理技术与病虫害生态防控新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兼抗型蚕品种及适于多元化产品用途蚕品种,开发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及适于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养蚕新设施、新装备,研究养蚕重要病害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研究省力高效原蚕饲养、蚕种制造、蚕种检验的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蚕种生产劳动生产率。

2.3.5 蚕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预警网络

开展蚕桑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技术研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在全国主要蚕区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开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蚕桑病虫害防控上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为整个产业可持续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2.3.6 提供鲜蛹成份检测报告收集

为体系送样检测两个批次,包含桑叶、土壤、蚕蛹、蚕茧等材料。同时开展桑蚕、蓖麻蚕各发育时期营养及活性成分测试报告收集。

2.3.7 广西蚕业生产有关数据收集

掌握广西蚕业生产中蚕种需求与供应、桑苗供需、蚕茧产量、蚕茧价格、生丝价格等多种数据,为指导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数据。

2.4 应急任务与完成情况

2.4.1 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

在生产季节每月采集全区各地鲜茧收购价格,并分类进行加权平均,及时了解掌握茧价波动情况。2017年茧价持续上涨,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河池市东兰县茧价最高达到62元/kg。广西各地平均茧价在50元/kg以上。这主要是一是受今年经济回暖,国内对蚕丝消费的增加影响,致使缫丝企业供不应求。二是今年6月份雨水过多,广西部份蚕区发生水灾,导致蚕茧产量进一步减少,蚕茧价格不断走高。三是养蚕农药中毒事件较以往偏多,对产量略有影响。

2.4.2 及时跟踪调查因气候变化引发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

2017年一季度广西气温平稳,雨量、光照较为充足,桑树长势好,养蚕成功率高,蚕病较少。 2017年6月以后遇持续多雨天气,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等主要蚕区多地发生水灾,桑园被淹。为预防蚕桑病虫害爆发,减少农民灾后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农业厅指示我单位组成四个工作组进入灾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团队成员深入蚕区开展调查,及时提出防控技术措施,指导蚕农应对灾害,及时恢复生产。

3 重要科研进展

在南宁综合试验站站科技人员的同努力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以保障蚕种安全足量供应为目标,针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和蚕种保护孵化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创新集成一套适合广西的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形成如下创新点:①构建适合广西实际的蚕种质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体系。②查清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传染性及养蚕环境微孢子虫分布规律。③创新开发桑叶、环境消毒等新技术和新设备。④创新集成适合亚热带蚕种保护孵化技术,满足全年多批次养蚕随时用种需求。⑤创新建立“母蛾动态抽样检验+成品卵监督检验+蚕种母蛾检疫防伪合格证应用+质量评比”的蚕种质量监控模式。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新增销售额20.35亿元,新增利润11.80亿元,为蚕农挽回经济损失1.57亿元,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疫情扩散,保护了广西养蚕环境不受病原扩散污染,为广西蚕茧产量连续12年获全国第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扶贫工作情况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根据中央及自治区扶贫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三五”全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按照自治区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南宁综合试验站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继续推进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扶贫点帮扶,加强对那坡、靖西、凌云、凤山、都安、马山等6个贫困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力度,现将今年来开展的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4.1 主要工作措施

4.1.1 出台科技扶贫政策,增派蚕桑专业科技特派员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下,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等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聘工作方案》、《关于选聘“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和产业科技服务团队的通知》、《关于做好2017年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单位和团长的通知》等,明确了蚕桑产业在扶贫中的重要性,有力促进了蚕桑产业扶贫开展进度与扶持力度。2017年整合自治区、市、县、乡蚕桑专家和贫困村蚕桑科技特派员400多人,成立了蚕桑科技专家服务队,实现四级上下联动,打通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及时有效解决农户生产难题。其中为那坡等6个贫困县,组建了六个蚕桑科技专家服务小分队,共有30多名蚕桑专家参加,保证每个有意愿发展蚕桑生产的贫困村都有1名蚕桑科技人员负责对接帮扶。

4.1.2 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传授脱贫致富新技能

蚕桑产业扶贫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蚕业技术部门通过加大优良蚕桑品种、桑树密植丰产栽培、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和优质高效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推广培训及帮扶指导,提高贫困农户生产技能和种养水平。2017年全区40多个贫困县共开展各类蚕桑生产技术培训班超过1200期,培训贫困户10.2万人,发放技术资料10万多份。其中那坡等6个县进行小蚕共育技术、桑园丰产高效技术、大蚕地面育技术、蚕病防控技术等系列种养技术的专题培训,共计开展蚕桑生产技术专题培训302期,培训2.4万人次,并赠送40万株桑苗以及方格蔟、电动蚕具等给下坳镇坝牙村、隆坝村、加文村等当地群众。

4.1.3 建立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新蚕区发展

2017年减价高涨,为贫困地区建立更多蚕桑生产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有产业资金扶持,有利于在建立建设示范基地和投入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提高贫困县蚕桑生产水平和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辐射带动新蚕区的发展。2017年在那坡、靖西、马山等3个县建立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基地353.3hm2,主要改善贫困县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同时引导进行养蚕、桑树食药用产业化开发。以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让广大贫困户看有样板、学有示范。如百色靖西市底南坡乡底定村通过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全村257户贫困户962人种植桑树286.7 hm2,目前养蚕人均收入近7000元,已经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底定村依靠种桑养蚕成为远近闻名致富典型,有效辐射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

4.2 蚕桑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2017年那坡等6个县,桑园面积2.5万hm2,比2016年增加3093hm2,同比增长12.6%;蚕茧产量2.6万t,同比增长24.5%;售茧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39.0%。蚕农人均养蚕收入4851.3元,同比增长10.0%。桑蚕产业投入资金7286万元,引入企业3家,小蚕共育室237家,桑蚕专业合作社105个。履盖建档贫困户1.5万多户。在延续2016年下半年蚕茧价格的高位,2017年蚕茧价格继续攀升,特别是下半年蚕茧均价基本稳定在52元/kg左右,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发挥蚕桑产业扶贫优势。

5 机制创新情况

5.1 体系内合作

(1)与体系内桑树遗传改良与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胡兴明教授开展桑树青枯病病原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采集了宾阳县示范基地的青枯病病原做进一步分析。

(2)与体系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潘敏慧教授合作,研究家蚕抗BmNPV分子标记及抗性基因研究。

5.2 体系外合作

(1)法国香奈儿考察团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考察,潘志新副站长与考察团座谈交流,法国考察团对广西现行家蚕品种的茧丝特点、彩色茧及荧光茧在未来服装上的应用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表达了今后要在茧丝绸贸易上与广西方面加强合作的意愿。

(2)李标站长一行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考察交流学习。双方就如何更好地推进蚕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实力提升、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交流合作等展开深入的讨论。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总农艺师王显车一行5人到广西调研蚕桑生产,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牧草工作站的领导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交流双方希望加大合作,共同推进新疆蚕桑产业的发展。

(4)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高清副站长一行4人到广西考察调研蚕桑生产,并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领导专家座谈交流,希望通过学习借鉴广西在蚕桑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和做法,与广西加强合作交流,推进黑龙江省蚕桑产业的发展。

6 宣传报道情况

2017年3月30日广西日报:《横县举办桑葚旅游美食节》报道了在横县大和村果桑示范基地举办“壮族三月三”横县桑椹旅游美食节暨果桑产业发展现场会。

2017年12月4日农民日报:《多方合力助推广西蚕桑产业扶贫》报道了蚕桑产业是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及对广西扶贫的重要贡献。

7 存在的问题

本年度本试验站和各示范基地县围绕年度具体任务,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综合试验站专项经费不足。目前本试验站各示范基地县承担的任务较重,试验站50万元资金难以满足各项工作需要。

(2)示范基地县蚕业科技人员较为紧缺。特别是蚕桑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难以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试验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

(3)综合试验站与岗位专家联系对接有待加强。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到站试验示范少,更多的是试验站自行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

(4)蚕农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从事种桑养蚕的蚕农大多为中老年人,接受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从而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到位率。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积极推进蚕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1)重点开展“桂蚕N2”家蚕抗脓病新品种集成配套饲养技术的试验示范,加大推广应用规模。

(2)积极推进“桂桑优12”在石漠化地区示范推广,抓好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特别是病虫害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品种搭配,加大杂交桑“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果桑品种引进筛选,加快优良果桑品种的示范推广。

8.2 深化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针对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并应用于蚕桑生产中,以满足未来华南蚕区规模化养蚕的需求。 推进小蚕规模化设施设备创新,加快蚕桑分离模式配套设施研发等。

8.3 提升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加大病虫害数据采集力度,为构建病虫害分析平台提供充足的调查数据,从而发挥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积极作用,推进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

8.4 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结合“十三五”国家加大实施扶贫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将蚕桑产业作为广西贫困地区特别是石漠化山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一项“短平快”重要产业,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现脱贫目标。

猜你喜欢

桑果家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着生母枝节位对桑果梢及桑果性状指标的影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桑果
浅谈“桑园托管”
浙江省1973年引进家蚕品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