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长坝乡非贫困村白燕溪村脱贫攻坚工作建议
2018-03-23孙传齐赵思毅徐建俊李彪赵辉马洁
孙传齐 赵思毅 徐建俊 李彪 赵辉 马洁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万源市长坝乡非贫困村白燕溪村进行产业扶贫专题调研,初步了解了白燕溪村的贫困原因。同时,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其他脱贫村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强村、社党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加强美好乡村建设以及加快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帮扶措施,以破解白燕溪村产业发展瓶颈,实现预期脱贫目标。
关键词 非贫困村;产业发展;脱贫;问题;措施;四川万源;长坝乡;白燕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291-0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达州市非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选派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到万源市长坝乡白燕溪村任非贫困村第一书记。为了做好扶贫帮扶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出专家团队入村进行产业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座谈会等方式初步了解白燕溪村的贫困原因,提出“强基础、育主体、兴产业、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以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实现预期脱贫目标。
1 脱贫攻坚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扶贫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变传统产业为优势特色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对非贫困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2 白燕溪村基本情况
2.1 总体概况
长坝乡白燕溪村地处万源市南端,距万源市区33 km,与沙滩乡、赵塘乡相邻,北接青花、石人,2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幅员面积8.9 km2,现有耕地面积80 hm2,林地面积906.67 hm2。辖9个社,475户,1 702人;有精准贫困户124户,362人;其中党员36人,村“两委”成员4人。种植业以水稻、油菜、玉米、杂粮为主,养殖业以猪、牛、羊、鸡、鸭等散户喂养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 900元。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白燕溪村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无工业项目,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不足,经济作物较少,村民增收压力较大;村内未硬化道路近20 km,部分社道路路况较差,交通不便;部分农户垃圾管理不规范,乱扔乱倒现象较为严重;个别村民存在饮水困难。总的来说,村内综合环境整治任务较重。
2.3 优势条件
一是白燕溪村区位优势明显。紧靠210国道公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拥有优质土地资源。有千亩优质土地可用于发展高效农业。三是林地面积大。可利用广袤的林地发展林下经济。
3 制定脱贫规划的基本原则
3.1 突出重点,精准扶贫
实施贫困社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制度,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扶贫政策适当向其倾斜。相关扶贫政策、建设要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精准到村社。
3.2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乡镇政府总体负责脱贫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贫困村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提高其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3.3 齐心协力,合力推进
各村、社单位要积极响应扶贫规划,争取各项扶贫资金、项目;决策部门应将各项政策、资金和项目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合力推进脱贫进程。
3.4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坚持脱贫攻坚与建设美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
4 帮扶措施
4.1 加强村、社党组织建设
由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驻村第一书记抓好4个方面的党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村支“两委”定期举行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严格实行民主管理,按照事项程序办事,用民主促团结,增强内生动力。二是抓学习、强素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最后一公里”相关工作。三是严格落实村支“两委”相关制度,建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全村9个社设立公开栏,坚持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宣传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四是严格党员发展标准。把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换届选举储备人才;力争建设“五好”村党支部,引领全村致富奔小康[2]。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2.1 改善交通条件。“要致富,先修路”,將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点,加大村际道路和通社水泥道路建设力度。修建通社道路里程20 km,改变部分村社路况较差、交通不便的状况,实现社社通路的目标。
4.2.2 加强环境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强化公共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文明创建工作,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到2018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到2019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4.2.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充分发挥现有农田集水工程的排涝灌溉作用[3]。
4.3 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4.3.1 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依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到2019年,发展高质玉米33.33 hm2,朝天椒、二荆条6.67 hm2,茶叶6.67 hm2,食用菌10万棒,雷竹33.33 hm2,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具体规划如下。高质玉米种植:可依托五郎溪酒厂,协调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动当地农户种植高质玉米33.33 hm2,由酒厂采取订单式保价回收,确保种植户增收;雷竹种植:依托当地专业合作社,到2019年发展雷竹33.33 hm2,壮大雷竹产业;茶叶种植:以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叶产业园为主,加快改造优质品种,到2019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茶叶6.67 hm2;食用菌栽培: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段木栽培木耳、香菇10万棒;生态养殖:到2018年,年出栏生猪200头、肉牛100头、土鸡10 000只;中草药种植:适度扩大重楼、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种植面积,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4.3.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9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发展家庭农场1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10户,建立电商平台1家。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4-5]。
4.3.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落实;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创办并鼓励、支持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4.3.4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从农业技术、经营和管理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以人才支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4.4 加强美好乡村建设
4.4.1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提高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4.4.2 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按法律法规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5 加快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的形式获取租金或分红以提高经济效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鼓励村级发展集体经济,可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6]。
5 保障措施
5.1 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全村脱贫工作有序开展。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统一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凝聚全村人民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5.2 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脱贫攻坚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会议、座谈、情况通报、经验介绍、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摒弃依赖思想,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脱贫工作,自主发展生产,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7]。
5.3 多方融资,增加投入
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倾斜,通过“一事一议”村民集资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加大市场化运作步伐,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建设,积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5.4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严格遵循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扶持资金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6 参考文献
[1] 陆汉文.扶贫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解读《“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之“保障措施”[J].中国扶贫,2017(3):58-61.
[2] 李海鹏.精准扶贫环境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以山东省D市N县X镇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2):34-38.
[3] 陈健.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思考:广西梅林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调研[J].中国发展,2012,12(6):86-89.
[4] 邓玲,吴永超.論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及其路径创新[J].理论探讨,2014(6):81-84.
[5] 杜志雄,詹琳.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J].中国发展观察,2015(8):23-26.
[6] 黄荣华,冯彦敏,路遥.国内外扶贫理论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4(10):135-137.
[7] 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3(6):2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