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意、行: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2018-03-23刘立红
【摘要】工匠精神是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集中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当前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受到来自文化、社会、制度等外在因素的负面影响,但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意志情感等个人因素。因此,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当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价值认知、工匠精神认知教育,注意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强意志品质训练,严格日常行为管理。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认知 意志 情感 习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是工匠成长的摇篮,是工匠培养的主阵地,是潜在“大国工匠”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本文主要探讨高职教育如何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培育工匠精神。
一、“知”是认知、观念、思想,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情感、意志的前提
英国著名作家查·艾霍尔的名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正是对知行关系的一种诠释。当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首要原因就是思想认知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职业的认知,是仅仅视之为谋生的工具还是视之为终生奋斗的事业。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只是谋生,他是不可能具备工匠精神的。工匠不是普通的从业者,能被称为“工匠”的从业者必须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且有敬业奉献的可贵品质。高超技艺、精湛技能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反复磨练和刻苦钻研,没有正确的职业观是难以坚持的。因此,实用主义哲学认为,要想出色的完成工作,人们必须摆脱各种“手段——目的”关系。当前,我国劳动力队伍中工匠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劳动者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劳动者没有一个人是为了金钱或饭碗而工作,如南仁东、贾立波、高凤林、胡双钱、王伟等。当前,高职学生中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清楚认识的凤毛麟角,几乎所有学生求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就业。因此,在专业选择上哪些专业就业好、待遇高就填报哪些专业。这种实用主义的职业观是不可能培育出工匠精神的,即使在金钱的驱使下他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像工匠那样工作,但一旦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就会发生动摇。职业于人就像交友,因利而聚,必因利而散。因此,高职教育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教育,从生存与发展、个人与社会、幸福与工作的关系等多纬度启迪学生思考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观。二是关于价值观的认知,包括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的认知。职业观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当前,工匠精神培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制度的不完善、文化的娱乐化、商业化,而是价值观的嬗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职业价值教育,要使其认识到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赚取生活费用,不是为了追求名利,或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嘉奖。应使其认识到工作本身就是自我生命的责任及权利,也正是生命的意义、价值所在。为此,高职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改变当前重技轻德的现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渗透职业价值教育,在实训操作中体验职业价值。三是关于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认知。当前,高职学生大多知道“工匠精神”这一名词,并对大国工匠略有了解,但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工匠就是拥有高级技术资格证的人,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依然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个人内心的修炼及道德品质、意志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工匠的创新品质、敬业奉献精神等只有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刻苦的磨练和钻研才有可能具备。因此,高职教育应加强工匠精神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要使自己成长为大国工匠,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二、“情”是情感、情绪,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动力
情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具体到工匠精神培育则是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兴趣、态度。
工匠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追求质量至上。质量至上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同類产品(服务)中使用寿命最长、故障发生率最少。这就要求从业者严谨细致、技能精湛、技术高超;二是在同类产品中性能最强、特色最鲜明。这就要求工匠必须在技能精湛、技术高超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钻研的精神、创新的品质。匠人质量至上动机的充分发挥虽然也受制度的激励、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职业观价值观等理性因素的影响,但兴趣爱好、责任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亚历克·福奇所言“真正的工匠只会被事情本身的趣味激发,而不受奖励的驱使”,理查德·桑内特也指出“匠人是否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取决于他或者她对于手头的东西是否感到好奇”。因此高职教育一要转变办学理念,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导向,教学不再仅仅围绕“授业”“解惑”,而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心,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能只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更要给学生机会去尝试着改变,允许学生试错。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可以对某些事物做出改变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探索欲。二是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综观做出突出贡献的工匠,其中固然有因为兴趣爱好而坚守者,但更多的是因为使命和责任,正如《大国工匠》第一集的解说词所言“工匠的工作看似平淡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身家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之险而保大业平安,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使工匠信念坚定,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终生而不悔。
三、“意”是“意志”,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
面对欲望吞噬理想、多变动摇信念的“现代病”,面对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一个人意志是否坚强直接关系到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
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高职学生要成长为大国工匠亦如此。除了要有超出世人的才华,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因为匠人最引以为傲的是成熟的技艺,而“技艺本身绝对不是一种和精神活动无关的机械性重复……也不是你花心思就一定能够掌握的”,技艺的提高在于重复的练习和一次次的突破,这需要匠人具备坚强的意志。众所周知,工匠精神是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创新品质的代名词,而技艺、技能从掌握到炉火纯青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揣摩,这种枯燥的重复练习不是一时的兴趣可以维系的,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同时对于真正的工匠来说,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满足感,而是要有突破和提高。技艺的突破和提高需要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竞争力、挫败感、瓶颈期等的打压,这同样不是靠一时的激情可以维系的,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在提升职业兴趣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打击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忍受孤独和寂寞的能力。
四、“行”是要解决行为习惯问题,是工匠精神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工匠精神的突出表现就是追求卓越,因此工匠行为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来源于日积月累养成的良好习惯。日本秋山木工学校的工匠培养就说明了这一点。秋山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但与一般寄宿制学校不同,秋山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匠人研修制度。秋山学员要成长为独立工匠需要八年的时间,预科一年,学徒四年,工匠三年。秋山学校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自我介绍、形象仪表、生活起居、通讯联系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禁止使用手机、无论男女一律剃光头、禁止谈恋爱、禁止挑食、工作之前先清扫、每天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学员具有真正工匠的心性和基本生活习惯。禁止谈恋爱和剃光头是为了培养专注品质;每天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包括心理建设、人际处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时间管理、意志培养等各方面)是为了使工匠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进入学生的意识深处,变成学生的血肉。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并且化为实际行动。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也普遍实行寄宿制,但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人身安全和学习纪律方面,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忽视心理建设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在专业学习上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做到严格考核,这都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高职教育要培育工匠精神,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标准、严要求,制定实施严格的奖惩淘汰机制,颁布实施详细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养成一流的心性和习惯,为将来成长为真正工匠打下坚实的思想、意志、技能基礎。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克·福奇 著.陈劲 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5.15.
[2]刘立红.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J].新西部,2017,(05).
[3][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李继宏 译.匠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58.
[4]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47.
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5湖南智造”高职项目:“泛娱乐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16YBG013);2017-2018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提升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710374);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处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研究”(主持人:肖学文,编号:17C038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