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明清时期制约华北宗族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8-03-23刘巧莉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经济发展

摘 要:明清时期,在官方政策的调整、鼓励之下,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江南或华南地区,华北宗族的发展较为迟滞,建设不足。究其原因,明清以来华北区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社会环境;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177-02

明清时期,在官方政策的调整、鼓励之下,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发展十分迅速[1]。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表现在宗族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究其原因,明清以来华北区域社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战乱频繁,社会的稳定及持续发展一再被破坏

华北地区作为黄河流域最适宜耕作、栖息的区域,很早就得到了开发,人口众多。但元末明初,华北成为大规模战争的主战场,红巾军起义、徐达的北伐军都严重摧残了华北的环境和人口,将沃野之地变为千里无人烟:“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以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2]977“四方争斗,民不得其死多矣,中原草莽遗骸遍野。”[2]1084之后,靖难之役、明末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以及清中后期频发的各地起义、暴乱,都给华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饱受战火蹂躏的华北在明初人口锐减,百姓十不存一。为了快速恢复经济,明政府决定向华北移民,大批移民由此进入华北。华北的总人数中仅洪武年间的移民就占到了的31.6%[3],山东东昌府移民比例更是高达73%[4]。永乐初年及清初也是移民大量进入的时期。这些移民成为华北宗族历史的起点。华北的原住民或亡于战火,或流于它地,因此,明初或清初是多数华北宗族开始构建的时期。在笔者所翻阅过的五十六种华北家谱中,记载该宗族迁入时间为“明初、明中期、明末及清初的分别有38、7、2和4个,明代以前的原住民2个,迁入时间不可考的3个,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移民宗族。”[5]这虽不足以反映华北宗族移民的全貌,但结合学者们对明初、清初华北移民数量的统计,至少可以确定移民宗族在华北非常普遍。

战争导致了华北的宗族多为移民,这就意味着华北宗族没有悠久的历史、庞大的规模和数代的积累。以明初移民为始迁祖构建的宗族,至少经过六、七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代中期人口规模才足以称为“宗族”。在此期间还需排除掉数代单传或不断外迁的情况。至明末才发展至第十四五世的华北宗族无论是规模还是人口都无法与南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宗族相比拟。而且,明初或清初迁来的移民,多为赤贫者,必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积累必要的财富、形成良好的家风,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人才、有意识地进行宗族建设。所以,华北很多宗族的兴起都在明中期之后,比如定兴鹿氏迁来的时间为明初,但六世之前人口很少,力田为生,在地方默默无闻,也没有进行任何的宗族建设。但第七世鹿久徵中萬历庚辰(1580年)进士后,宗族大兴,代有才人,在地方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族人的宗族意识也开始增强。财富的积累与人才的培养大体相类似,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难以一蹴而就,只能靠数代发展缓慢积累。所以,一穷二白来到华北的移民宗族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人才、财富还是宗族意识和宗族建设的能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拥有。

另一方面,明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明清鼎革打乱甚至中断了许多华北宗族发展的步伐,宗族建设出现了停滞或倒退。很多宗族人口大量减少、宗祠、族谱被焚毁,数年积累荡然无存。清代所修族谱中对此记载颇多:“马氏系出金陵伏波之苗裔也,自永乐初北迁以来世居得胜口。旧有谱牒可守,明季离乱,始归散佚。”[6]“甲申后变乱迭遭,庙复倾圮。”[7]而且宗族建设的难度也由此而增加,博野蒋氏“家谱原稿成于咸丰五年,至同治六年将付剞劂,值马贼滋扰,在保河深冀之交来往若循环。余携稿避居会垣,于次年正月更有大股捻逆之乱,时眷口寓省未旋得免颠沛,兵燹迭经,家室残破,此役遂致■延。”[8]景县张氏“道光庚戌山右归来即欲修辑……未几,南寇窜扰,烽烟逼处,迁徙流离,躯命几至不保,竟无暇问笔砚事矣。”[9]

二、经济发展: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基础薄弱

明清时期华北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据有关学者统计,河南在明清五百年间大的旱灾有51次,平均1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局部性的旱灾更为频繁,平均不到两年即有一次。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大旱都持续好几年,破坏性很大[10]。明清两代山东发生了大旱306次[11]。旱灾之外,水患也很常见,最严重的直隶宛平县仅1736—1911年就发生洪灾111次[12]。而且黄河和海河还经常泛滥,仅洪武年间黄河就在豫东平原决口13次,清初至道光年间更是决口83次。而海河及其支流河在1368—1850年的近五百年中,决口的记录有102条。这些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华北经济基础薄弱、商品经济不发达更加剧了区域社会的贫困。明朝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后,虽然采取多项措施恢复、发展华北各省的经济,但据吕景琳先生考证,在明代建立100年甚至是150年之后,华北的部分发达地区才缓慢地恢复到了前代的较高水平。个别地区确实有所进步,但整体而言华北的经济落后还是无可辩驳的事实[13]。不同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华北商品生产不发达,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占主体,且多为粗放式耕作模式,生产效率较低,农业生产能够带来的收益并不丰富。因此土地开垦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带来收入的大量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贫富阶层的分化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才能完成。华北多地的方志都描述这种普遍贫穷的社会状态:真定府“土瘠人众……丈夫力佃作给徭役,女子工缄绣,仅取糊口而止,即奇羡之家,无千金之藏。”[14]1004唐县更是“闾■萧条,终岁劳苦,遗负难完,抵除夕犹敝瘁如故,恒有元旦不闻爆竹、元宵不见灯火、中秋不闻鼓歌者。”[14]730区域社会的经济落后,使得享有特权的缙绅之家也无法摆脱生活的简朴:深泽“俗尚简约,衣食唯蔬布,即荐绅家亦无绮靡侈丽之风”“故庠多贫士,兼耕读不云劳”,“民俗重农,不能商贾,鬻财于外者少,故邑少富室而鲜驵侩。”[14]731安州,“室无丹楹,栋无刻桷,采椽不饰,土阶不崇,即贵介与士庶无别。”[14]733可见华北总体经济落后,士、民生活水平都较低,基本都没有用于奢侈消费的额外财富。

经济落后首先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社会财富积累不足,无法支撑太多人专门从事举业,所以华北地区文风不昌。而且,如材料中所显示的,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足以供养子弟长期不事生产,所以士人在读书、准备科举考试的同时,还要辛勤耕作以赡养家庭及自身。不能将时间和精力完全用于举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儒者科举考试的成功率,明清时期华北进士数量远逊于南方各省就是一个例证[15]。而文化教育的落后、业儒者成功率低对于宗族而言,意味着主动进行宗族建设的人群极为有限。在传统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士人群体一直是热心宗族建设的主要力量,华北地区这一力量的缺乏,使得宗族建设的投入难以持久充分。

另一方面,华北区域经济的落后使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客观上限制了族人进行宗族建设的能力和意愿。宗族建设的各方面,无论是购置族田、定期修订家谱还是建置、修缮宗祠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以华北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基本处于温饱阶段,大笔资金难以筹措。而频繁祭祀、会食、宣讲宗法伦理,必然要占用族人耕读的时间,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未必有时间参与。而且,士绅的财富占有没有明显超越其他平民,使其在宗族建设上空有意愿却难有作为。

此外,从明中期开始,经济困难、天灾频现及苛政等原因导致了流民问题,之后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这直接限制了华北宗族人口和规模的持续发展。流民问题在《明实录》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正统五年,山西、河南等处因民贫科差重,34 230户成为流民;[16]1206正统十二年,山东青州诸城县,因“地瘠民贫,差役繁重,频年荒歉”,12 800余户逃移;[16]2982正统十二年,山东兖州府沂州,因“累岁旱涝,民饥逃移”5 500余户[16]3026。众多流民离开原来生活的地区和族人,被迫迁往异乡,使得宗族的人口和规模难以突破,宗族的力量也难以得到壮大。

三、结语

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发展态势有别于江南和华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对此问题的探讨却始终难以离开孕育、制约其构建与演进的区域社会。华北自宋元以来过于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了当地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繁衍和生产条件都受到了嚴重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宗族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宗族多以始于明初或清初移民,底子薄、缺乏财富积累;宗族的发展一再被外力所干预而无法持续;族人客观上缺乏宗族建设的经济能力;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士人数量不足,所以热心宗族建设者寡;流民问题则影响了宗族规模的壮大。这些因素制约了华北宗族的发展进程,才使其在宗族建设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呈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演进模式,而这一现象也只有回到区域社会才能得到正确归因。

参考文献:

[1]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

[2]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472.

[4]郑炳.明朝前期华北地区的社会变化[J].浙江学刊,2007(5).

[5]刘巧莉.明清时期的华北宗族与地方社会[D].长春:吉林大学,2016:28-29.

[6](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十六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序[M].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7](山东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世谱:中宪祖庙记[M].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2002影印.

[8](河北博野)蒋氏宗谱八卷:续修家谱序[M].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9](河北景县)张氏族谱六卷:续修支谱序[M].清光绪十八年(1892)古香堂抄本.

[10]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

[11]王宝卿,等.明清以来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研究——以山东为例(1368-1949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2(4).

[12]李辅斌.清代直隶地区的水患和治理[J].中国农史,1994(4).

[13]吕景琳.明代北方经济述论[J].明史研究第六辑,1999年.

[14]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M].台北:鼎文书局,1977.

[1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经济发展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