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城市老龄化特征、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8-03-23丁林梅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辽宁模式

丁林梅

摘 要:辽宁城市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辽宁省的一个重要省情,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工业基地的高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少子化和老龄化叠加效应,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辽宁应整合政府、社区和社会优势,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应对辽宁城市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辽宁;城市老龄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112-03

鉴于辽宁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等特点,未来辽宁城市老龄化将与辽宁全省老龄化一样是不断加速趋势。截至2015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为4 270.8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9.0万,占总人口20.6%,其中城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7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3.8%,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05.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6.2%。预计2042年,辽宁60岁以上人口约为1 505.8万,占总人口的38.96%(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1—2016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和1949-2016年辽宁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以下不再赘述)。辽宁城市老年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一、辽宁城市老龄化特征及其成因

(一)城市老龄化特征

1.城市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5年间,辽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分别为724万、751.7万、789.9万、837.3万和879万,其中城镇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是374万、399.8万、425.3、445.1万和473万,分别占辽宁老年人口的51.7%、53.2%、53.8%、53.2%和53.8%,城市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

2.城市老龄化增速快

2013年只有大连、鞍山、丹东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20%,高出全省水平2.2、1.9和1.8个百分点,与全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相比,均高出5.1个百分点。2014年沈阳、大连、鞍山、本溪和丹东等5个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20%,新增了2个城市。2015年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阜新8个城市超过20%,比2013年增加了5个城市。2016年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阜新、辽阳、铁岭10个城市老年人口超过20.0%,比2013年增加了7个城市,其中丹东、大连、本溪3个城市老齡化程度分别为24.2%、24.1%、23.6%,与全国的16.7%相比,分别高出7.5、7.4和6.9个百分点;朝阳市老龄化程度较低,为17.8%,但也比全国16.7%的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3.不同区域城市老龄化程度差异大

辽宁老龄化程度是中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2011年大连、沈阳、丹东和本溪老龄化均超过18%,其中大连最高达18.85%,而盘锦市最低,只有13.32%。2012年大连、丹东和鞍山超过19%以上,其中鞍山最高为19.83%,盘锦市最低是14.46%。2014年鞍山、大连、沈阳、丹东和本溪均超过20%,其中鞍山高达22.1%,而锦州市、盘锦市和朝阳市均在17%以下。2015年沈阳、大连、鞍山、丹东4个城市老龄化程度分别为22.13% 、22.92%、22.28%、22.88%,而锦州市老龄化程度最低,为17.1%。2016年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10个城市老年人口均超过20.0%,其中丹东、大连、本溪3个城市老龄化程度分别为24.2%、24.1%、23.6%,而朝阳市老龄化程度较低,为17.8%。

(二)辽宁城市老龄化的原因

1.重工业优先战略的推动

“一五”时期在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有24项在辽宁。辽宁为了与24项重点工程配套,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新建、扩建了省市重点项目730个。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客观地促成了辽宁城市人口比重高、青壮年人口比重大。仅1953年、1954年辽宁省净迁入城市人口86万,相当于1952年城市人口443.9万的19.4%,1957年辽宁城市人口已经达到857.4万。从1952—1957年的5年时间,城市新增人口413.5万,增长率为93.16%。以鞍山为例,在1949年-1959年的10年间,大批2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鞍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鞍山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了57.9%,远远高于同期全国18.63%的水平[1]。20世纪50年代至今,当初进入城市的年轻人全部进入老年人行列,加速了辽宁城市老龄化程度。随着辽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陆续来到辽宁,在没有计划生育限制的20多年时间里,这一庞大的群体生育了更加庞大的下一代。

2.高城市化的拉动

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从1949到2016年间,辽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具体如下:1949年:辽宁18.1%、全国10%;1952年:辽宁23%、全国12.5%;1957年:辽宁35.8%、全国15.4%;1962年:辽宁37.2%、全国17.3%;1964年:辽宁40.7%、全国18.4%;1970年:辽宁27.6%、全国17.4%;1978年:辽宁29%、全国20.6%;1990年:辽宁50.9%、全国26.2%;2000年:辽宁54.9%、全国36.9%;2016年:辽宁67.35%、全国57.3%。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越高,少子化程度越严重,老龄化也越严重。这一规律是被世界各国城市化证明了的,这也是辽宁老年人口比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3.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叠加效应

新中国成立初到1994年,辽宁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以上,人口死亡率经过初期波动到1966年后逐渐稳定在6‰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高人口生育率、低人口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但是1973年国家明确提出了“晚、稀、少”婚育方针,特别是1980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趋紧后,辽宁生育率从60年代初的40‰以上缓慢下降到90年代初的10‰以下,直至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是全国唯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省份。2013年辽宁14个市中,有7个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锦州为-3.5‰、抚顺为-3.0‰、本溪和丹东均为-2.7‰、营口为-2.5‰、阜新为-1.2‰、鞍山为-0.8‰。辽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23.22%降到1997年的19.12%,进入少子化阶段,2004年下至14.5%,进入超少子化时代,2014年进一步降到10.54%,超少子化已经是不可逆转了。2012年末全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60岁及以上占17.67%;2014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6%,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6%;2015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60周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20.6%。从相对角度看,少子化意味着高龄人口相对变多,即高龄化。辽宁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过低导致了人口年龄失衡,辽宁城市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时代。

二、辽宁应对城市老龄化策略

(一)创新城市养老模式

1.现存城市养老模式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它是老人在经济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子女给予老年人在生活上的一定帮助,这种养老模式是目前城市老人的首选养老模式,这是由于大部分老年人难舍“故土”。它的优势在于通过亲人的照料,老年人可以享受家庭、亲情带来的愉悦。二是社区养老模式。它是“在以家庭为基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前提下,用专业化服务作为养老的主要服务形式,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人士和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从而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要,让丰硕的社会发展成果可以惠及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体中去。”[2]它具有把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且专业化服务较高的优势,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三是机构养老模式。它是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养老机构,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政府主导的养老机构是对“三无”、低收入和经济困难老人的供养,更多体现社会福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同时,机构养老也包括以盈利为目的个人出资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以弥补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

2.城市养老模式不足

一是三种养老模式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在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与子女存在着代际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差异,二者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同时,由于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使之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老人,他们会感到被漠视,难免会产生失落心理。社区养老模式虽然发挥專业化服务以及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优势,但是城市大多数社区并没有设立社区养老机构,即使设立养老机构,大多数也只提供层次不高的生活服务。政府出资的养老机构,主要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起到生活上的“托底”作用。社会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功能比较齐全,环境相对较好,但相应服务价格较高,一些老人的退休金很难支付高昂的费用,这对于一些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来说是难以承受。

二是三种养老模式对精神赡养关注不够。目前,三种养老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缺乏对老年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恰恰弥补了现存养老模式中轻精神慰藉的问题,因此,辽宁城市养老模式应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养老+社区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二)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1.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3]。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实质就是把体育文化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的养老模式。一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人如何做到生活上、精神上自立自强,对老年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文化养老旨在推动和维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使其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实现老年人精神世界“吐故纳新”。二是赋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义。老年人退休后急需新的社会角色替代原有的社会角色。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多样化的文体娱乐活动,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老年人在健康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中愉悦身心、体验“成就感”。

2.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构建

一是发挥政府优势,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从立法层面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法律规定,保障老年人享有社区体育文化公共服务的权利,确保社区体育养老模式的推进,满足老年人养老的精神需求;发挥政府、民政、社区等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重要性的宣传,充分阐释其在老年人精神养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社会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同时,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打造“银色”体育文化养老平台和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二是发挥社区优势,开展多层次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社区应本着体育、文化、健康和娱乐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老年幸福服务供给,建立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社区成立老年活动协会等,如社区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使老年人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社区与医院、医学院、体育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运动健康指导,让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社区应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诉求,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老年人的需求和看法,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使社区真正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向社会广泛招募一些愿意献身社会体育文化养老服务的自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上岗工作,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组织社会体育指导进社区活动,向老年人传授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老年人的体育技能;组织大学生,开展体育技能和医疗保健知识传授的志愿者服务,既发挥他们的特长,又使他们接受尊老、敬老、爱老教育。

参考文献:

[1]单琳琳.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35).

[2]张雯.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4:16.

[3]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4).

猜你喜欢

辽宁模式
辽宁赋
读辽宁 爱辽宁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辽宁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