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群众观的生成条件解读

2018-03-23费陈晨尹立颖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

费陈晨 尹立颖

摘 要:马克思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灵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用价值。因此,想要深入学习马克思群众观,需要真正理解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阐述了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下,对前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进行扬弃,并结合其自身的条件逐渐探索,形成了马克思群众观。

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形成条件;时代背景;理论渊源;自身条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037-02

马克思的群众观来源于唯物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用于现代社会中处理党群关系困境的首要原则和方法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值得我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剖析,而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条件,此文就其形成条件,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其自身条件三部分加以具体阐述。

一、马克思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群众观与其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样,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的资产阶级就不断在政治、经济上,霸占着绝对的“话语权”,谋求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技术革新,使得生产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同时也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极大提升。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向了新的高度,导致资产阶级的地位不断提升,资产阶级越来越能掌握“话语权”。另一方面,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大量的工人进入工厂工作,而资产阶级为了将自己的利益不断扩大,就不断压榨剥削工人的体力和薪酬,超负荷的工作消耗工人的生命健康,而且无法使工人达到获得温饱的目的。因此,导致了工人与资本掠夺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工人们迫切地需要反抗,推翻资产阶级对其的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而在革命的进程中,平民、农民积极地参与,与工人们一起共进退,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发挥作用,奠定了马克思群众观中人民群众是主力军的基础地位。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正是对前人观念不断扬弃的过程,要想真正对马克思群众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需要对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就群众的相关观点展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与前人学者在群众观理念上的异同点。

(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首先,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一切的本源,自然界只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所创造的。他的认识是在古希腊唯心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古希腊唯心论认为“哲学家高于普通人”。其次,黑格尔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能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的,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是受过教育的文明人,人民只是一群“群氓”,只能紧随文明者的脚步,认为人民群众是“贱民”。他对法国革命中人民群众过度的暴力感到厌恶、痛恨,认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是无理的,是无法进行革命的。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就主张“人与贵族阶级的联合”。这里的“人”就仅仅局限在了资产阶级这一阶层,可见其对人民的界定是针对整个社会中的某一部分,而非是社会中全部的人。其次,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认识到立法权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他将两者放在一起,一同进行了抨击。他认为人民是没有自我意识、无法进行判断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是能够明白自己所需要地正是可以满足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他们需要土地,反对任何剥削[1]。从黑格尔的观念中不难看出,他是站在剥削阶级或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那一边的。同时黑格尔十分推崇唯心史观,在论述“公众舆论”这一问题时,他就提出了要成为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就是要具备辨识真理的能力,要是他能将其所处时代的真理传达给时代中的所有人,并将其成功实现,那么这个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正是因为黑格尔对伟大人物的崇拜,使得他刻意贬低群众,将人民群众说成是“贱民”,并对他们的反抗思想表示担忧,此处正说明黑格尔根本没有认识到群众的真正地位和力量。

马克思在其《法哲学原理批判》中,首先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意义不是具体的事物自身,而是从中抽象出来的逻辑。因此是不能用抽象证明具体即逻辑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即马克思认为的第一性的东西是事物本身的规律逻辑,这就与黑格尔认为的“逻辑本身的事物”相对立了。

(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

青年黑格尔派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人民群众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但却仍然没有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历史的主人,而人民群众只能受到这些杰出领袖的奴役,成为领袖的附庸品。其中,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并在《犹太人问题》中阐述道:“你们犹太人,要是为自己即为犹太人要求一种特殊的解放,你们就是利己主义者。作为德国人,你们应该为德国的政治解放奋斗;作为人,你们应该为人的解放奋斗。而你们所受的特种压迫和耻辱;不应该看成是通则的例外,相反,应该看成是通则的证实”[2]。鲍威尔针对犹太人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解放他们的宗教观念,认为宗教只是人的精神发展至某一阶段的具体外化表现,废除宗教就像人蜕皮一样。认为宗教观念这种绝对观念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原因,而忽视了背后的最终源头是要解决他们的权力利益问题,宗教神学是不能真正帮助人民的生活发生变化的。与此,在同一时期,鲍威尔极度蔑视人民群众,称其为“群氓”,认为知识分子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支撑。形成这一观念,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结于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具有知识修养的群体,他们所在的中心正是当时的柏林大学,其成员多数都是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的,并出生于富裕家庭。他们天生条件优越,地位高级,没有机会体会到物质匮乏、难以温饱的贫困生活,由于无须迫切追求基本的物质资源,导致他们更加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也不难理解青年黑格尔对于絕对精神的崇拜以及对群众的不屑。而此时的马克思正处于中学阶段,受其老师的熏陶,经常性地观察体验残酷的底层生活,更能体会到人民群众所处的现状。

(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早年对宗教神学很感兴趣,但他逐渐发现神学不能再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后来在柏林大学听课,接触了黑格尔的哲学深受启发,于是开始转向对于哲学的研究。但是在之后的研究中,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在《论死和不朽的思想》中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提出了批判,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实体,生命是短暂的,是不会永久存在的,只有人的精神可以是永恒的,因此用人类代替了神的第一性。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他又提出“人是宗教的中心点,是宗教的尽头,神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与黑格尔的思想明显对立。费尔巴哈这一观念无疑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将宗教的诞生归于人的创造,无论是神、还是宗教,都源于人的想象。而正是这种新兴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费尔巴哈将哲学的立足点从抽象中的人转向了感性的人,但是由于当时受到自身远离社会的局限性,费尔巴哈并没有参与任何革命等实践活动,而是就理论研究理论,因而导致其并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只停留在消除宗教异化,未能解决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一不足上,马克思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费尔巴哈哲学理念上的空缺进行扬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

三、马克思的自身条件

第一,学者马克思出身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这是一个历史厚重、文化悠久的地方,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受到了自由、民主、博爱这些进步思想的冲击,思想一直是较为先进、前卫的。另一方面,该省份原本是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法国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使得马克思从小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得以耳濡目染。其次,便是马克思求学时期的中学老师,他经常乐于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使马克思这一批学生可以切身地观察到等级差异的残酷现状,资产阶级无情剥削工人的现实印刻在了马克思的心理,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道路的信心。最后,是源于馬克思的父亲对他的启蒙影响,其父亲也是一直深受法国科学、宗教等观念的熏陶,经常带着马克思实地参观各地的文化古迹,研究文化风俗,拓宽了马克思的眼界。

第二,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并非是单纯地用理论研究指导理论,而是切身地参与革命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早在其幼年时期就已经表达了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意愿,而后在其中学阶段,就经常采访、询问那些农民和工人,深入了解他们的遭遇,更是在其论文中表达了愿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志向。而其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曾发文抨击普鲁士国家的专制封建,人民群众受到阶级差异的压迫,导致其利益受损。之后还陆续发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文章,表明其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心。

综上所述,正是在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自身具备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促使马克思能够充分地对前人的哲学思想加以扬弃。逐步形成成熟的唯物史观,对群众观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时代背景:“药引”还是“药量”
时代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平民美学
文化外交的时代背景与应用价值
泰国恐怖电影兴起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