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绿色栽培技术
2018-03-23唐林
唐林
摘要 总结了番茄绿色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定植、肥水管理、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番茄;栽培技术;绿色
中图分类号 S641.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83-02
番茄,又名西红柿,属茄科茄属作物,其富含人体需要的蛋白质、糖、维生素等,特别是其VC含量极其丰富。番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蔬菜,绿色安全性受到所有消费者的重视。番茄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其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种植户的青睐。现将北京地区番茄绿色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目前,我国番茄品种相对比较丰富,从果实大小、口感、产量、抗病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供种植户选择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一般来说,北京地区冷棚的早春茬(1月中下旬播种,3月中旬定植)种植,收获期为6—8月,应选择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口感佳的品种,小番茄可选择粉贝贝、千禧等品种,大番茄可选择天丰12、普拉达等品种。秋延茬(6月下旬播种,7月下旬定植)种植,收获期为9—11月,应选择耐高温、抗病性强的早熟品种,小番茄可选择红玉、粉红太郎等品种,大番茄可选择金棚、欧冠等品种。温室秋冬茬番茄(7月上旬播种,8月中旬定植)收获期为10月至翌年2月。越冬茬(9月下旬播种,11月中下旬定植)产品供应期为2—7月。温室冬春茬(11月下旬播种,翌年2月上旬定植)产品供应期为4—7月,温室茬口一般都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病性强的品种。秋延冷棚的优良品种大部分都适合温室栽培。
2 播种育苗
选好品种后,先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将种子先用凉水浸泡10 min左右,用手将其表面黏着物搓掉,捞出控干水;再将其放入55 ℃的恒温水中浸泡15 min,同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均匀受热;最后将种子捞出,用湿毛巾将其捂严放于28 ℃的恒温箱内,其间一定要保证毛巾湿润,待50%种子露白时即可取出播种。
番茄一般选用72孔(6×12)穴盘进行育苗,播种前选用阿米西达和亮盾对育苗基質进行喷雾处理,防治苗期的根腐病与立枯病。出苗后可选用普力克交替防治。按每穴1粒种子播种,播种完毕后,浇透水。出苗前温度控制在25~30 ℃之间,出苗后白天保持在25 ℃左右,夜间保持在15 ℃左右。土壤湿度保持在65%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0%左右。要注意穴盘边缘部分要比中间部分水分挥发快,容易出现缺水状况,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能定时将边盘旋转或者和中间穴盘调换。同时,浇水要在早上进行,苗子在晚上要处于相对最干燥的状态,浇水水温应在16~22 ℃之间。在幼苗真叶展开后,可根据幼苗长势施用氮磷钾平衡肥,如保力丰平衡肥(19-19-19),以促进生根。为增强后期植株的抗病虫性,在定植前1周可以喷施螺虫乙酯和阿米西达等广谱杀虫杀菌的绿标使用药物。出苗后光照保持为8~16 h/d,在合理的温湿度范围内及时开风口加强苗床通风。最好在幼苗长到2叶1心时进行分苗,选用9 cm×9 cm营养钵上苗。上营养钵的基质每100 kg添加腐熟好的有机肥50 kg。上营养钵前,用阿米西达+亮盾对基质喷雾处理,防止苗期猝倒病、立枯病与根腐病[1]。上钵时应将大小苗分开摆放,小苗加强肥水管理。在装营养钵时,基质应低于钵上边缘1~2 cm。温度和湿度是苗期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按照番茄对温、光、水、气、肥的要求将幼苗培养好后(壮苗指标为6~9片叶,苗龄55~70 d,高20~25 cm,100%显花蕾),于幼苗7叶1心时准备定植。
3 整地定植
番茄定植前一定要施足底肥,用腐熟好的有机肥45 t/hm2,以鸡粪、羊粪为佳。同时,可加氮磷钾复合肥750 kg/hm2,然后均匀撒在棚室内,用旋耕机将其下翻20 cm左右。若计划留4穗果,应按照小行距50 cm、大行距70 cm的规格做垄;若计划一大茬种植,应按照小行距70 cm、大行距90 cm的规格起垄。在定植前3 d将苗棚风口逐渐打开,使番茄幼苗适应外界气温进行炼苗,尤其在秋延茬为了防治番茄立枯病与茎基腐病,在定植前1 d应用亮盾做淋茎灌根处理,然后按40 cm的株距进行定植。为了充分利用肥水,最好选用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一般1垄2根滴灌带)。早春茬应先铺上地膜将两边压严,最好用银灰膜,这是由于其不仅有防草保温的作用,而且对蚜虫有趋避作用。秋延茬因定植时地温高不宜铺地膜,可在后期番茄抗逆性增强、地温降低时再铺。定植时要把大小苗分开,大苗可采用卧栽的定植方式。定植时要用土把植株四周与地膜封严。定植完成后,一定要浇透定植水。尽量提高温度,缓苗前保持在33 ℃左右,但不要超过40 ℃。温室温度太高应先开上风口降温,若温度仍高于40 ℃再开下风口。冷棚温度太低,可在棚内加1层小拱棚进行升温。
4 肥水管理
定植完成后,在较高地温环境下一般在1周左右,如果番茄植株有新叶生长则表明植株已经缓苗。缓苗后可适当降低温度,白天保持在28 ℃左右,夜温保持在17 ℃左右,湿度保持在40%~50%之间。相关研究测定表明,每生产1 t番茄,需吸收纯N 7.8 kg、P2O5 1.3 kg、K2O 15.9 kg、CaO 2.l kg、MgO 0.6 kg。番茄全生育期对氮、磷、钾、钙、镁5种元素的吸收比例为100∶26∶180∶74∶18。定植后1月内吸肥量仅占总吸收量的10%~13%,其中钾的增加量最低。在此后20 d里,吸钾量猛增,其次是磷。结果盛期,养分吸收量达最大值,此期吸肥量占总吸收量的50%~80%。此后养分吸收量逐渐减少,说明植株衰老,根系吸收能力降低,可采用生长后期叶面追肥的方式[2-3]。
定植1周后以氮为主,配合磷钾型复合肥,冲施量为300 kg/hm2。同时,施含氨基酸、黄腐酸、海藻酸类有机肥,促进幼苗根系快速生长,尤其是海藻酸类有机肥,它能够在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刺激植物根系细胞的分裂。定植1周后养根对番茄整个生长周期健壮生长起着很大作用,此后要控水促使根系下扎,直到第一穗果大番茄品种有鹌鹑蛋大小,小番茄品种有樱桃大小时,开始冲施氮磷钾平衡肥、钙肥各225 kg/hm2,同时也要适量补充硼、铁、锌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钙、硼肥的补充。氮钾的用量过大、干旱都会影响植株对钙、硼的吸收,叶面补充钙、硼元素(如康仆液钙、康仆液硼)才能使番茄不缺钙、硼。之后应按照小水勤浇的原则,每周1次清水、1次肥水的频率进行水肥管理。第1次采收后应施高钾型复合肥、钙肥各225 kg/hm2,同时施用适量的硼、铁、锌等微量元素。在第二穗果转色、第三四穗果膨大期要增加叶面肥的施用量,保证果实的商品性。浇水要均匀,忌干旱后大水灌溉,以免造成裂果。
5 植株管理
在植株管理方面,前期要及时吊秧去杈。缓苗后在去第1个分杈时可适当放缓些,以促进根部的发育,一般于第1个分杈长到8 cm时将其去掉。去杈应选择晴天高温阶段进行,以9:00—12:00为宜,这样利于植株伤口的愈合,不易感染。在番茄开花时,可选用人工辅助授粉或者熊蜂授粉。人工辅助授粉可选用甲硫乙霉威1 g兑水1.5 kg用喷壶向花柱均匀喷施。最好选用熊蜂授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工,而且能显著提高果实口感和商品性。授粉结束后,若一穗留4个果,一般应把第1个果去掉,从而确保所留果长势一致。秋延茬可考虑不留第一穗果,根据当时其经济效益及生长环境,可先培育强壮植株,保证后期产量。4穗果要保证至少16片功能叶来维持其营养供给,达到要求后对植株进行掐尖,一般要在最上面果穗上保留2~3片真叶。待顶芽直径达到3 mm粗细时将其去掉。下部老叶在每一穗果转色后要及时去掉,减少养分消耗以及增加通风。采收完毕后,及时拉秧清理棚内杂草杂物,高温闷棚,准备下一茬作物种植。
6 病虫害防治
6.1 脐腐病
脐腐病一般发生在果实长至核桃大时,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致使果实顶部凹陷、变褐。病斑通常直径1~2 cm,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遇到潮湿条件,表面生出各种霉层,常为白色、粉红色及黑色。这些霉层均为腐生真菌,而不是该病的病原。发病的果实多发生在第1、2穗果实上,这些果实往往长不大,发硬,提早变红。防治方法为发病时根外追施1%过磷酸钙或0.1%硝酸钙,同时可叶面喷施康仆液钙等钙元素,每隔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4]。
6.2 裂果
番茄裂果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现象,出现裂果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与品种也有较大关系。防治方法:一是选择抗裂性强的品种。二是加强水肥管理,深翻土地,增施生物有机肥,使根系生长良好,缓冲土壤水分的剧烈变化;合理浇水,避免土壤忽干忽湿,特别应防止久旱后浇水过多;温室通风口应避免落进雨水;温度急剧下降时,更要注意土壤湿度管理,避免湿度变化过快。三是番茄裂果与植物吸收的钙和硼也有关,钙、硼供应不足可引起裂果,所以要及时补充钙肥和硼肥,调节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氮肥、钾肥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同时,干旱也会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均匀浇水至关重要。四是注意环境调控,防止果皮老化,适当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果肩是防老化的有效措施。
6.3 早疫病
发病后叶面具同心轮纹状病斑,暗褐色,水渍状。茎和叶柄、果实等发病后也有同心轮纹病斑,潮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防治方法:一是定植后使用阿米西达或甲基硫菌灵,每隔5~7 d防治1次;二是若发现感病植株,建议使用异菌脲或拿敌稳,每隔5 d防治1次[5]。
6.4 晚疫病
受害叶柄和主茎呈黑褐色腐烂,幼苗萎蔫倒伏,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潮湿时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干枯,病斑由浅褐色转为暗褐色,水渍状或云纹状,稍凹陷,病果坚硬。防治方法:一是降低棚室湿度,特别是浇水后、阴雨天气要及时通风。二是及时清理棚内感病叶面、果实,注意避免霉层飘落。三是药剂防治,打叶后将伤口部位及时用甲基硫菌灵进行涂抹,可选用阿米西达或代森锰锌进行预防,每隔5~7 d防治1次;发病初期使用氟菌·霜霉威进行防治,每隔7 d使用1次。
6.5 叶霉病
叶霉病先从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叶片正面有椭圆或不规则形淡黄色褪绿斑,晚期病部生褐色霉层或坏死;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变为紫灰色至黑色致密的绒状霉层。防治方法:一是降低棚室内的湿度,特别是阴雨天气,待天气好转及时通风。二是药剂防治,用甲基硫菌灵或阿米西达预防,每隔5~7 d用药1次;用露娜森或靓果安喷雾防治,每隔5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6.6 灰霉病
叶片发病,叶尖开始出现水浸状浅褐色病斑,病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茎部发病,初期有水浸状小点,后扩展成条形病斑,高湿时产生灰色霉层;果实发病,侵染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后向果面和果梗发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软腐,病部长出灰绿色绒毛状霉层。防治方法:一是降低棚室湿度,特别是浇水后、阴雨天气及时通风。二是及时清理棚内感病叶面、果实,注意避免霉层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4页)
飘落。三是药剂防治,用400 g/L嘧霉胺225 mL/hm2兑水225 kg/hm2防治,或者用啶酰菌胺或露娜森喷雾防治,每隔5 d喷施1次。
6.7 灰叶斑
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长径2~4 mm的灰褐色近圆形小病斑,病斑稍凹陷,多较小,病斑沿叶脉逐渐扩展呈不规则形,中部渐褪为灰白至灰褐色。后期干枯易穿孔,叶片逐渐枯死。灰叶斑主要危害叶片,一般秋延、越冬茬口发病较重,主要发病时期为果实膨大期。防治方法:预防可选用代森锰锌或可杀得三千,每7 d预防1次。发现植株感病后,使用氟菌·肟菌酯或唑醚·氟酰胺喷雾,每隔3~4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6.8 细菌性髓部坏死
细菌性髓部坏死多从植株中下部发病,叶片初呈水浸状,茎表面先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斑,逐渐扩展;纵向剖开可见髓部变为黑褐色;植株上部褪绿、萎蔫甚至全株死亡;湿度大时伤口和不定根处可见菌脓溢出。防治方法:高发区域第1穗开花后及时提前预防,可使用有效成分为中生菌素或硫酸链霉素的药剂,每7 d预防1次。发现感病植株后,可用硫酸链霉素+叶枯唑+琥胶硫酸铜全株进行喷雾。也可用农用链霉素或氢氧化铜全株喷洒,每5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6.9 白粉虱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其在吸食汁液时将毒素注入植物中,引发霉菌,其分泌的蜜露适于霉菌生长,污染叶片与果实,严重危害番茄生长。可以选用螺虫乙酯进行预防。根据其趋黄性可悬挂黄板进行防治监测。发生后可选用螺虫乙酯+甲维盐或噻虫嗪喷雾防治,喷药应选择早上露水未干时进行喷施,这是由于此时白粉虱不易移动。
6.10 棉铃虫
棉铃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其取食番茄嫩叶、芽、果,造成明显的咬痕和蛀洞,严重影响番茄生长及产量。防治方法:用苏云金杆菌或阿维菌素预防,每隔7 d喷施1次。发生后用氯虫苯甲酰胺或甲维盐喷雾防治,每隔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7 参考文献
[1] 王长浩,王明耀,张桂海,等.越冬茬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
[2] 韦丹,覃振略,周艳芳,等.番茄早春提早栽培技术[J].蔬菜,2017(7):42-44.
[3] 刘伟,余宏军,蒋卫杰.温室番茄长季节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0(增刊1):32-36.
[4] 牛先前,林秀香,陳振东,等.秋番茄栽培技术总结[J].福建热作科技,2014,39(1):28-30.
[5] 巴合旦·巴达力,海拉提·扎克利亚.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技术[J].蔬菜,2016(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