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不设围墙的大学
2018-03-23金秋玥
金秋玥
相信每一个学习法语的人,都有一个亲赴法国这片炽热而梦幻土地的梦想。何其有幸,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去年成功地获得了到法国留学的机会。在国内学习法语的四年间,听曾经留学法国的前辈说起法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是如何的高,但道听途说永远没有亲身感受来得真实。时至今日,在法国的波尔多第三大学里浸泡了一年有余,终于觉得自己有资格来谈一谈在法国的大学体验。
加龙河畔,年年向世界各地涌动着醇香葡萄酒的波尔多,是我的大学所在地。我就读的波尔多第三大学是公立大学,所以我不需交任何学杂费,只需交纳两百多欧元的注册费用。
来到法国,我对于大学校园的认知可谓是焕然一新,在这里先说一说给我感触颇深的几件事。
大学的报到日基本上是集中在两三天内完成,但是场面远远没有国内那么热闹。所有专业的研究生只在一个地方报到,但即使是这样,排队的人也没有很多,甚至还没有在中国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门口等位的人多。针对外国学生,学校设有专门接待的办公室,所以我办理入学手续格外的快。在法国有许多留学生,甚至在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及某个班中,留学生的数量都超过了法国本土的学生。但是,法国大学对于留学生的态度,还是 bienvenue ——欢迎的,这一点在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
法國大学的建筑风格极具艺术性,高高低低,形状各异,而且从A栋到N栋,排列方式完全不按常理。果不其然,即使手里拿着地图,我第一天上学,还是迷失在了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连接走廊里,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一天的时间,主动上前给我指路的法国人有三位,在他们善意的笑容里,我拥有了更多在此生活、学习的勇气。
出了国门,才知道在国内大学的四年专业学习,习得的知识竟是如此的少。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琐屑的小事上,对于外国语言的探索也更多地停留在了语法和文书方面。而立足于外国社会,最重要的则是听力和口语。中国学生走出来,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沟通交流。
带着忐忑的心坐在教室里听讲,自打老师一开口,就仿佛开始了一场史诗级别的听写。虽然手里的笔似乎从未停歇,但是记下来的东西还是呈现碎片化,回头一看,许多地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法国的学生已经大范围地使用电脑记笔记,这对需要帮助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极其有利的事情,毕竟法国人的“书法”太过抽象,实在难以识别。
鼓足勇气,我向一位很是面善的法国姑娘借来笔记,她主动提出待她回家之后将整理好的笔记发给我。第一次找别人帮忙,我就遇上了一个这么慷慨的同学,自然是欣喜若狂,千恩万谢。回到家,等待邮件的心变得焦灼。毕竟法国的班级流动性很大,没有什么固定的同学,我暗暗担心,或许这个女生只是说场面话来敷衍我呢?到了深夜,邮箱叮咚一声,尘埃落定,那个法国女生不仅发给了我完整的笔记,还在邮件中说,以后若有困难都可以找她。那个夜风飒飒的晚上,我孤身一人坐在书桌前,心中却觉得异常温暖。
国内的各种社交媒介多到令人眼花缭乱,而法国却是非常简单—— 脸书和邮箱。法国人对邮箱的依赖有些超乎我的想象,他们回复邮件的速度甚至比我回复别人短信还快。电脑和手机,法国人似乎更加青睐前者。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法国的年轻人中,甚至还有不少人使用着非智能手机,想来与他人的沟通,大多是用电脑完成的吧。
法国乘客和国内乘客在公共交通上的状态完全不同,国内是人手一部手机,专心致志地摆弄,而这里的乘客,大多是手执一本书细细品味。法国的书价格不菲,但是书店的生意依然兴隆,而其中最畅销的莫过于口袋书了。法国同学的书包就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从中掏出多少本小巧可爱的书。
在大街上行走,可能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恰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在法国,作家是一个很普遍的职业,他们的作品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面世。而大学中设立的广播站和校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稿,即使是一个外国人,只要内容够精彩,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和观点展示给所有人看。这里的确是艺术的天堂,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谓是面面俱到,且文化的含金量很高,有才华的人完全可以凭借作品在这里安身立命。艺术的氛围流动在每一条街道,我徜徉其间,享受且歆羡。
身在异国他乡,我失去了很多娱乐方式,却爱上了学习。每一天早晨,我都是元气满满地去上学。穿过电车轨道,图书馆前已经有许多等待开门的学生,他们拿着热气腾腾的咖啡和刚出炉的羊角面包,那混合的香气或许就能够代表校园的芬芳。在这里,知识和食物同样珍贵,每日每人,缺一不可。
我爱这不设围墙的校园,她对所有人张开热情的怀抱,而与此同时,她的力量也早已渗入无边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