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道德困境与出路
2018-03-23饶笛恒
饶笛恒
“共享经济”作为2017年的一个热词,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证明。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床铺、共享按摩椅,甚至是共享女朋友……一时间,共享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新热点,各种与“共享”有关的概念和项目层出不穷,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发疯似的开始往里扎,似乎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切都可以共享”的时代。
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共享经济行为作为基本特征,成为当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与新动力。共享经济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伴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恣意生长。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运行模式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直接的改变,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共享经济给人们带来便利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些道德问题不断增多。如受到利益的驱使,一些个人或者组织未经许可与批准,共享单车“非法上路”;一些合法的经营者肆意出台霸王条款,损害消费者权益。再如一些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乱停乱放、据为己有、故意损毁等现象不断见诸报端。综合来看,共享经济的道德困境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共享物品提供者的营利需求与社会大众的接受度、认可度不能达成平衡,投资人和经营者应遵守什么社会规则,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规范投资与经营行为等。二是共享物品的使用者,在给自己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何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如何爱护共享物品,如何监管与惩处共享参与者的不当行为?等等。
共享经济中的这些道德“乱象”,究其原因是共享经济的双主体责任人并没有把握好各自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边界。一是共享物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考虑经济效益过重,而忽视了应该扛起的社会责任,既不能提前通过道德预设,研判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也没有在经营中及时的管控好一些道德问题,避免或减少一些道德事件的发生。二是共享物品的参与者与使用者,抱着一个“有钱买消费”“顾客是上帝”的心理去指导自己的使用行为,感觉自己的职责是使用,至于使用是否得当那是提供者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种只享有权利,不注重应尽社会义务的认识下,就出现了“想停就停”“说走就走”的道德失范现象。
提高人們的公共道德水平是共享经济持续向好良性发展的关键。共享经济作为新时代满足人们多样社会需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助推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其良性发展还有一个较长的路要走。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与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正相关。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越高,共享经济的发展才会势头越好,效果越好。因此,要加大力气培育人们互助互利互重的公共道德,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地贯彻共享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