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校园”的忧与思

2018-03-23

中华手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两性图腾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比较热门的教育活动,既让孩子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课堂内容。前不久,中华手工杂志社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阳泥泥狗,举办了一次“遗萌宠·匠筑未来”创意文化节,其中设置了一场学生为泥泥狗上色的非遗体验项目。现场创作时,有学生问及泥泥狗图样与生殖崇拜等问题。同时,亦有传承人对学生接触泥泥狗是否合适提出了质疑。这不仅引发我们思考:非遗不仅是华夏先祖们智慧和手工技艺的积累,一部分也源于原始图腾或生殖崇拜等内容,如泥泥狗、黎锦蛙纹、陕北鱼剪纸、哈尼族姑娘的银制腰饰等。那么,如何把握好“非遗进校园”内容的尺度?非遗是否有可能成为大众_直讳莫如深的儿童两性教育的载体呢?

陈燕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

“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要国家认定的非遗项目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非遗生动的形象和图案可以让两性教育课程更加有趣味。非遗项目中很多美丽的图案和造型的形成都源自两性关系,可以说非遗是两性知识最为自然的载体。孩子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在心中留下美的两性印象,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生命的由来和两性特征。但是针对中小学与大学院校,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可以考虑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偏重,例如让中小学侧重孩子的感官视觉效果,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大学则更看重非遗背后形成原因和价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泥泥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孩子们在画泥泥狗图案的同时,既学习了画画,又了解了两性的不同特征,可说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张华伟(淮阳泥泥狗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泥泥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源于原始的图腾和生殖崇拜,至今已在民间传承了6500多年。泥泥狗有蛙、鱼、龟、鸟等多种题材和造型,其背后隐藏着生殖符号、图腾符号等多种原始的文化符号。在“遗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将泥泥狗引入学校,受到小朋友的欢迎和家长的支持。在小朋友捏制、彩绘过程中,我们在讲解时融入原始图腾、生殖崇拜进行合理教导,告诉他们“我们从哪里来”“中华民族的根在哪里”等,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张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砖雕代表性传承人)

过去,社会比较保守,生殖崇拜文化的传播是在成年人中进行,特别是在青年男女婚嫁时,以剪纸、绣花、绘画、塑形等民间美术表现形式进行隐喻表达。在少儿阶段群体中是禁止的。

泥泥狗手绘体验活动,如有学生问及相关寓意问题,老师在众人面前怎么讲?該如何回答?想必难于启齿。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过早接触也许会过早地诱发孩子对两性的好奇心,对以后的成长有影响。

我建议非遗项目不要“一窝蜂”地引进校园,应该有选择性地进校园,要把那些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有积极进步意义的非遗项目引进来,传承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传承群体。这样才能有序、健康、良性地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两性图腾进校园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