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爱手艺
2018-03-2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他们不像明星,更像手艺人
李程莹
随着匠人精神的回归,手工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明星把珍贵的业余时间用来与手工艺相处,追求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专注做事背后带来的安宁,是手艺人优雅而细腻的生活方式。
这一年徐静蕾去哪儿了?她自己在微博里回答了这一提问:“去年三四月,《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结束,到洛杉矶休假,阳光正好,满街都是开满紫色花的树。车开在La Brea大街,经过一家布料店,发现竟有缝纫课程,于是报名,开始了我的手工生涯。谁想到转眼就是一年,这对我这种无长性之人,也算是奇迹了。”徐静蕾先在首饰材料店和布料店里“淘宝”,然后回家设计与制作。她自己缝制包包、裙子、上衣、眼镜套,还把做出的成品送好友,久而久之,在圈里的外号从“才女老徐”变成了“徐裁缝”。去年六月,徐静蕾的首件作品拍出了过万元的价格,所得款项全部捐助给“关爱老兵”公益项目。她说当手艺人很快乐、很感恩。
《我的前半生》里,白光总给人一副骂骂咧咧的样子,然而从剧里跳出来的“白光”栾元晖却是另一种样子。他是《分手大师》里搞笑的娘娘腔,《恶棍天使》里嚣张的恶棍,导演的MV、影视剧及舞台剧作品20余部,拿過不少奖。私下的“白光”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父亲:儿子念幼儿园的时候,栾元晖和妻子一针一线为他缝制了手工钱包,还自我调侃道“针法行云流水,工艺直逼国际一线品牌!可以说是针针有爱,线线留情”。
陈道明饰得了帝王,演得了大哥,装得了流氓。而在女儿面前,他是一名地道的手艺人。女儿喜欢糖人,他就是“糖人陈”。女儿喜欢面人,他又变成了“面人陈”。为了女儿,他把煤炉、大理石板、锡勺、转盘等一大堆工具都找齐,在自己家里开了一间专属于女儿的糖人工作坊。配方是自己琢磨出来的:面粉与糯米粉各占一半,用香油揉筋斗后,加上颜料,用蜂蜜增加黏合度,最后用石蜡防腐。手法不熟练,他就对着书一遍遍练习。除了面人,他还仿照当时最流行的款式,亲手缝制了一个包送给女儿。
舞台上的汪涵是优秀的主持人,舞台下的他也有一颗工匠心,他曾说:“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从汪涵为儿子小沐沐亲手做了一把木勺开始,他与手工艺的情缘越结越深。2007年,汪涵在养病期间过了一段自在的生活,拜访民间的手艺人,学习各项传统手艺,记录了做木盆、秤杆、弓箭、油纸伞、折扇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音乐大家李宗盛儿时就有做吉他的理想,早在1997年,他就一度离开台湾,去以顶级手工吉他制造而闻名于世的加拿大探访。不少琴师身居深山,自给自足,如同隐居。李宗盛很快发现,琴师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返璞归真的姿态,事实上这是做一把好琴所需的对木料的亲近与了解。这之后有整整5年时间,李宗盛频繁往返于中国台湾和加拿大之间,从选料到设计再到后期制作,潜心学习了每一道工序。45岁这一年,李宗盛正式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李吉他”(Lee Guitar)。许多人不知道,他还有自己的皮艺作品。手艺人是他人生下半场的新事业。
华语歌手蔡依林除了是舞台上的拼命三娘,还是一个翻糖蛋糕师。因为喜欢,她报名翻糖蛋糕“深造班”,做仿真度极高的兰花蛋糕讨长辈欢心,做名牌鞋包蛋糕给友人庆生,自创的“梦露”翻糖蛋糕还—举夺得蛋糕节金奖。大家都戏称她是一个被唱歌事业耽误的蛋糕师。
生活中的赵子琪,如同电视荧幕中一样优雅知性,烘焙、陶艺、种花,带孩子做创意DIY,每一种生活她都用心经营。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她还痴迷于木工活,每晚等女儿熟睡后,她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打磨间,捏起厚厚的磨砂纸,戴上防PM2.5口罩,把一个个木勺、木盒磨得光亮。在她看来,人生需要不停地给自己找乐子。“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事物的好奇和创作时,就把自己填满了一些,不会寄愿于对别人情感的无限索取。这时你才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这些明星正从最拙朴的事物开始学习重新了解这个世界:一件木工作品的透视关系、一片绿叶的不同层次、一朵花的形状与香气、一块手工饼干的配料以及朋友的赞赏和对手艺的认识……动手做事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让他们对物品有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珍惜。像这样用最质朴的方式生活,他们不像明星,更像手艺人。
皮具设计
李宗盛:安心做个手艺人
李程莹
越过山丘的李宗盛,是音乐人、制琴师,其实他还有一个隐藏的身份:皮具设计师。Sweat&Tears,是李宗盛创立与设计的皮具品牌。
品牌名意为流下的汗水和泪水,有苦尽甘来之意,是给为生活和理想奔波的人的礼物,也是李宗盛对于人生的感悟: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这不仅是一个品牌,还饱含李宗盛对生活的深情款款。在独自奋斗的路上,需要一个能陪在身边的伙伴。
在皮具的内层皮革上,可以看见以“安心做个手艺人”为题的美式漫画。这张图赞美了一群专注于一项技艺,并且甘于淡泊的人。“安心”二字,指李宗盛对制琴的情感,并深以此项技艺为荣。一门手艺,旁人看着只是一项谋生技能,但这其中包含了手作人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的理解:“我知道我是这样的人,我喜欢这样的自己。”世界再嘈杂,也因他的纯粹、专注、极致而变得安静。
李宗盛曾经说过,电气工人、木作师傅身上挂着的工具包,可能那只是个破烂的帆布袋子,但结实、耐磨、防水。里头装着的是各式各样工具零件,外面则是经年累月留下的刮痕。这些行家不在意包款的污损,但会尊重他们赖以生存的伙伴。这成了李宗盛设计包款的初衷:人们努力生活的见证。一个能够陪伴你为生活奔波的包,必须要坚强牢靠,因此每一个皮包都是由师傅一针一线亲手缝纫,每年只少量生产。对于皮革的材质,李宗盛坚持采用植鞣皮革制作,除较环保外,更可以直接接触皮肤,不造成任何影响。
特别的是,李宗盛在每个包款底座都加上了一块铜制金色方形牌,上面标记着出产的年份与专属编号,就像他的歌,每—首都始于生命,始于故事。
[粽子包]
做琴的刀,写歌的笔,这是李宗盛身为制琴师与创作者的两种缩影,为了满足多栖的职人,他设计出“粽子包”。
长条滚筒式包型和简约的隔间设计,让内部一目了然。搭配牛皮制可调节式背带,即可以作背包,也可以作手拿包。中问的金色扣环搭配皮制绑带,从中将皮件环绕一圈的设计,正是粽子包名称的由来,如同用线绳将粽子绑住一般。
[皮挎包]
皮挎包是李宗盛在写歌之余的一个思考。不同于一般公事包,皮挎包为两层独立空间设计,中间的空间可以用来放置在自行车的上梁,在环保与便利中取得平衡。李宗盛在设计初始,也考虑过是否调整皮挎包的尺寸,毕竟分为两层的皮挎包实在装不了太多。不过,皮挎包的一层放入平板电脑和手机,另一层刚好还够装下两本新书,也无需再往内塞入多余的东西,让琐碎杂务毁了难得闲适的周末。
[公事包]
李宗盛的公事包里总塞满了曲谱,那是许多音乐人的梦想的重量。他相信每个人的公事包里头都装载着专属于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所以提着必定不轻。
作为追梦的伙伴,这个公事包既不是用来衬托傲人的身份地位,也无需细心呵护打理、上油保养,甚至遮阳避雨,它会随着时间活出独有的色泽和触感。
蛋糕师
蔡依林的蛋糕哲学
李程莹
“人生和做蛋糕一樣,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这是蔡依林的“蛋糕哲学”。
唱歌只是“副业”
十几岁就出道的蔡依林,演绎了不少华语歌曲代表作,舞蹈与时尚造型也不在话下,被称为“娱乐圈的全能歌手”。而她最独特的身份,却是翻糖蛋糕师。她创作的“黑暗之神”蛋糕在“国际翻糖蛋糕大赛”上获得了银奖,而从造型到人物表情都入木三分的“梦露”蛋糕,更是斩获金奖。蔡依林做蛋糕已经不单单是爱好了,她成立了“皇后陛下”翻糖团队,做婚纱翻糖蛋糕为婚礼助兴。她希望用魔法般的翻糖,把各种祝福制作出来,让人感受幸福与甜蜜。现在由她担任创意总监的蛋糕店也在北京开业迎客。
早就成为国际认证翻糖蛋糕师的蔡依林,笑称唱歌只是“副业”,做蛋糕才是人生追求。
为什么要做翻糖蛋糕?“最早和翻糖蛋糕结缘是因为我姐姐的孩子过生日,需要生日蛋糕,姐姐就找我帮忙,我就这样开始研究翻糖蛋糕。”蔡依林说。她只上过4天翻糖基础教学课,剩下的技艺全靠看网络教程自学,为了取得技术上的进步,还远赴欧洲学习翻糖工艺。她曾送给江蕙一个鳄鱼皮爱马仕包的翻糖蛋糕,甚至被经纪人误认为是真包。在翻糖蛋糕这条路上,蔡依林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大开眼界。我创作了一个东西出来,培养了自己的自信和美感,这让我看到非常多美妙的事情。”
蔡依林做的各种奢侈品包,不切开看看真的难辨真假。
认真活出自己
都说烘焙有治愈功效,蔡依林将烘焙治愈比喻成化学作用。
“我觉得做任何东西都需要非常强大的专注力,这对我来讲是一种解压方式。同时,翻糖蛋糕的制作过程也在锻炼自己的逻辑,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看别人作品的时候,就会思考拆解整个蛋糕的制作过程。那是一种很棒的化学作用,真的会疗愈我平常很急的步调。烘焙不能急,一定要等待,要细心,所以它也在训练我的耐心。”
2017年蔡依林受到好莱坞巨制电影《新木乃伊》的邀请,与国际巨星汤姆·克鲁斯共度下午茶时光,这是两人暌违17年后的再度见面。为了此次见面,蔡依林特意花费7天时间,亲手做了一款电影主题翻糖蛋糕——“东方僵尸遇上西方木乃伊”。当汤姆·克鲁斯看到做工精致、栩栩如生的东方僵尸,以及跟电影《新木乃伊》里一模一样的木乃伊石棺蛋糕时,忍不住大声惊叹,并三次追问蔡依林:“这真的是你亲手做的吗?太厉害了!”蔡依林打趣地告诉阿汤哥,僵尸脸上的符咒是她亲手画的,因为有法力,千万不能拿下来,否则僵尸就会跳出来害人。汤姆·克鲁斯舍不得破坏这个完美的蛋糕,但在蔡依林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切开了石棺,一口吃下松软绵密的巧克力蛋糕。
最近蔡依林看了一个展览,觉得娃娃的小衣服可爱,又想学缝纫、打版。这似乎是她的人生信条,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做什么都能认真活出自己。
裁缝师
徐裁缝的365个包
刘海军
徐裁缝的梦想
最近半年,老徐在微博里晒得最多的是她新学的一门“手艺”——水彩画。花草、竹子、湖、房子、猫……透露出一种令人惊艳的美。尽管老徐认为还只属于“开窍”阶段。
从她的微博中可以看出,她执导的电影《绑架者》上映是一个分水岭,自那以后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颜色的水彩。看到她对水彩的痴迷程度,甚至让人几乎忘了她的另一个身份——徐裁缝。
大概是2015年三四月份,正值《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结束后,她到美国洛杉矶度假,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缝纫,之后便—发不可收拾。
徐静蕾是70后,经历过“三大件”的时代,也曾对缝纫动过心。但后来“阴差阳错”地踏入了演艺圈,眼看离“徐裁缝”的梦想越来越远,却在洛杉矶的一家布料店里实现了。在那家店里,她看上了一匹变色金丝绒,当时就想带回家做成旗袍。然而老板却告诉她:“我们不卖布料也不卖成衣,只卖手艺。”想得到一件成衣,必须在裁缝师傅的教授下,自己动手,才能将成衣带走。
最后老徐预交了一笔不菲的培训费,当了3天的学徒,才将亲手完成的晚礼服带走。尽管后来这件礼服因尺度太大被一直挂在墙上做展示,但这为她开启了裁缝的大门。
对爱好从不吝啬,徐静蕾出手都是大手笔,不仅买回木尺、皮尺、裁粉、布料、剪刀等各种裁缝工具,连缝纫机都买了好几台。这还不算,甚至直接在家中装修出一间裁缝工作间。然后正式当起了徐裁缝。
从做布袋到做手包,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
做首飾是徐静蕾的另一大爱好,从包上随便取下一部分都是一件精致的饰品。
除了做包和首饰,徐静蕾最近又迷上了水彩画,这几乎成为她业余生活的全部。
简而不凡的布袋
她的第一款作品是布袋,因为实用,且简单。
为让作品简而不凡,她在材质、花色、配饰上下足功夫:在北京珐琅厂定制景泰蓝挂件、到西藏淘琥珀蜜蜡、到泰国挑选漂亮珠子……有了项级材料的衬托,再加日渐精进的工艺,老徐作品中所呈现的气质也越来越不同凡响。想想看,用珍珠、绿松石、蜜蜡、景泰蓝、银饰等做配饰,以蜀绣、苏绣、湘绣等为面料制作的包包,能差到哪里去。用老徐的话说,“早期制作的包包好比佛跳墙,就算简单粗暴地将一众山珍海味一锅炖,哪怕厨艺差点,味道也不会差。”
这样的结果是,即使拍戏期间,无论几点收工,她仍会做2个小时才睡觉。“时间久了,渐渐会发现做手工其实是最好的休息,专心下去,什么事都忘了。满脑子都是那些好看的布料、珠子,特美。”
有了做布袋的心得后,她将视线转移到手包上。出手就是南海珍珠,先将珍珠一颗一颗串成线,编成网,再配上由各种宝石制成的拉链。下了血本的结果是,这手包往桌上一摆,自然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高贵。
一年下来,她完成了170多件包,几百件小饰品,全摆在家里,比奢侈品牌店还壮观。一好友见到这场景,连连惊呼:“徐静蕾,你哪根神经搭错了?”
“啊?为什么?你不知道我一直在做这些吗?”
“知道,但是你居然做了这么多,是不是有毛病?”
“不多,我打算花一年时间做365个包。”
对于这样的徐静蕾,很多朋友不理解。老徐却坦然面对,正如她说的那样:要是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
“徐地亚”新品
除了做包,徐静蕾也做首饰。就她包上的配饰,随便取下一部分都是一件精致的首饰,比如绿松石的耳坠、景泰蓝的戒指……更吸引人的是,每一件都是纯手工限量版。
老徐由对缝纫的执着上升到对手工艺的喜爱。有段时间她还跑去玻璃厂学吹玻璃杯,也到台湾杨惠姗的琉璃工坊学习烧制琉璃作品。尽管做出来的东西不够完美,但她个个都当宝贝似的带回家,大的做摆件,小的则作为包包配饰。
最后做出来的各种手工艺品,她拿出一部分作为公益拍卖。一次义卖中,的一件作品拍出了5位数高价,面对竞拍者,她底气十足:“这个包用的材料是苏绣中的双面绣,料子是论寸卖的;拉链头是用蜜蜡串出来的;肩带是用尼泊尔蒂莱村土布做的……随便算算这材料都不止5000元,你真是赚到了!”
对做包有了一定心得后,老徐开始了新的挑战——做成衣。从裁剪到缝制,短短1个月,她就弄清了肩宽、胸围、腰围、臀围与尺寸的关系,并为自己制作了一条前牛仔、后豹纹、肩带是蜡染的裙子。然后,她去参加一场发布会,这件裙子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有人不禁问到:“这是卡地亚的新品?”
“这是‘徐地亚的新品。”老徐骄傲地回答。
2017年10月12月,老徐突然在微博上说到:“今天居然是我一年不买衣服期限的最后一天!”原来这一年来,老徐的衣服都自己做。
可是老徐并不满足,从她近半年“晒”出来的丝巾可以看出,上面的图案跟她最近学习的画有着相似的水彩效果。这让人心生疑问:难道她想将水彩“画”在包或衣服上?
匠人
有味的禮物
汪涵
我经常去长沙附近的一个小镇散步,那个地方叫作靖港,那条河叫作沩水河。
靖港给我的美感在于它生活的节奏,它固执地在紧邻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那里的水鸟,总在黄昏的时候沿着固定的线路归巢。那里的木匠午睡醒来总在同一个时间,然后摆开自己的工具,打开他的窗户。那里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钟表,也知道在什么时候开磨最好。然后,开磨的豆香蔓延到整个石板长街。
在那里的时光,总让我能够更好地明白自己。那些让我感悟的物件和人物,也在我的脑海里像野菊花一样生长。
于是,我写下了鸡毛掸子,写下了靖港,也写下了木盆、豆腐干、古琴,还有墨条这些精巧或平凡的物件。
其实我生在苏州,小时候经常和爷爷到园林里面逛,接触了很多树木、小虫子、字画、碑林……这些东西相当奇妙,它们的声响、形状和运动的方式都有奇特的美感。长大之后我接触了更多的好东西,也有了很多“不良”嗜好:写毛笔字、搞篆刻、养虫子、做木工、玩核桃、玩葫芦……虫子给冻死了、葫芦被摔坏了,出了这些事情会比在节目现场穿反了裤子更让人揪心。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引征陆桴亭的话,谈到生活和小物件之间的关系:“凡有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这种兴趣也不在于占有与否,如苏东坡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如我在靖港的那些师傅和朋友们,都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生活,享受阳光和各种气味。比如制琴的朴云子、做豆腐干的老李、做木匠的于爹。因为他们,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这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我努力用木盆、鸡毛掸子、糍粑、墨条这些寻常的小物件,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个没有流俗的感悟,和一个不算模糊的答案。那些小物件、小生活,—直都比我更为重要。
四十不惑,找回初心,陈坤打破被“设计”,变身设计圈达人。
设计师
陈坤:不再被设计
龙风君
如今功成名就的陈坤,出生于重庆,年幼时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外婆生活,直至11岁才回到母亲身边。陈坤从小学习工笔画,对于美术和设计有着极大的热情。一次偶然的机会,陪着同事报考北影,同事落榜了,但陈坤考上了。为了快点挣钱,让母亲轻松一些,陈坤放弃设计,开启了自己的演员之路。
2003年拍摄《金粉世家》,陈坤一夜爆红,成了迷倒万千少女的演员,电影、电视、代言一个接一个,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他差点迷失了自己。2012年,他发起“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动,试图通过行走摆脱迷惘,寻找内心平静。陈坤说:“人只有在孤独、艰难地行走过程中才能与自己独处,与灵魂对话;行走是另一种修行。”
沉淀下来之后,他又看到了30年前那个被现实带偏的梦想。于是,集合了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开了一间小而美的设设工作室“东申空间”,去掉偏旁,抛去繁杂,干净利落到只剩自己。从此,设计界又多了一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工作室的前身是一栋老厂房,破旧斑驳,院里老树枯萎,采光和保暖都很糟糕,毫无生气。但东申空间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情趣的挑战,作为老板的陈坤,带领着这一群有活力的年轻梦想家设计创新,把原本死气沉沉的厂房,一下子蜕变成为三高(高舒适度、高实用度、高设计感)工作室。
在改建过程中,陈坤既不放过团队也不放过自己,十足扮演了一次“精神分裂”:一会儿像甲方一样挑剔,各种要求;转眼又成了赔笑的乙方,想尽办法跟团队一起解决问题。
改造后,大幅、通透的玻璃门,让空间采光十足;更可贵的是,门后没有被整面的白墙遮挡,而是一扇小窗,露出了后面翠绿的竹林。草坪庭院为整个工作室带来充足光线和开阔视野,阳光尚好的日子里,偷闲来院子坐坐,也很舒服。
公共休息室是个随意的地方,沙发、椅子、打坐的蒲团都有,可以会客、开会,也可以发呆、给自己泡壶茶。落地玻璃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室内,走廊部分本身光线不好,因此引入了江南园林式的圆窗和绿植,反倒成就了一番别样的小心思。
视野决定格局,所以高管办公室大大方方,光线充足,拥有整个建筑最接近自然的视野;普通设计师的办公区,空间相对小很多,除了桌椅,这里留出了更多空间,让拥有这块区域的设计师自己决定如何布置。
整个工作室里,陈坤最爱的是开放式茶室: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室内,暖和的天气里也可以直接到户外小坐;一墙之隔,就有一裸“长”在这里的大树。大树有根,所以无比安稳。
40歲的陈坤,比当初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四脚着地的马,代表踏实稳定,寓意美好。
在郭峰的个人画展中,一小部分陶瓷雕塑作品,显得默默无闻。但正是它们,对郭峰后来发展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作用。
陶艺师
造“百骏图”的郭峰
陈西 冉小花
人们认识郭峰,是从他的音乐开始的。那部脍炙人口的《让世界充满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音乐的经典,而郭峰的艺术才华却不仅仅体现在音乐上。
小时候,清代郎世宁的《百骏图》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他想去做一个新的、陶瓷的《百骏图》。于是他怀着儿时的梦想从北京出发,在去过了许多陶瓷的生产地之后,郭峰最终选择了景德镇,一切从学徒开始。
为了接近工匠师傅,帽子是他必不可少的化妆道具。即便夏天,在景德镇的高温天气下,他仍然要戴着帽子在1000多摄氏度的窑炉前和师傅们学习控制窑温。从塑形、印坯、吹釉、晒坯到烧窑……无数个工坊成为了郭峰的教室,无数个不知姓名的老师傅成了郭峰的老师,一本本随手笔记成了郭峰的课本。
郭峰的陶瓷艺术道路并不平坦,而逆境或低谷对他来说不过是包装不够精美的人生礼物。不仅没有影响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更没有让他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他说,陶瓷是我们面向世界的符号,我们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郭峰选择唐马作为创作元素,将写实与写意结合,造形简洁明快,具有现代感。而他最为大胆的想法却是设计一匹四脚着地的静态马。
四脚着地的马代表踏实、稳定虽寓意美好,但若把马做到一定高度,在技艺上却是几千年来难以跨过的一道坎。而郭峰坚持要烧一匹没有底板没有托架的马,后来他才知道当时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有多疯狂。
当听到他说要做无支撑四脚着地的陶瓷马时,景德镇的师傅们都觉得他是痴心妄想,很多人不听他说完就扭身走人,一些好心的老师傅会多劝他几句。几个月下来,景德镇的大小作坊、工作室没有一个人答应帮他。
执着的郭峰反而越挫越勇,最终一个师傅被他的真诚感动,愿意帮他试试。郭峰和他的团队在师傅的指点下,最终烧制出了无支撑四脚着地一次成形的陶瓷作品。
一块底板的去除,看似简单,但却是上千年来中国陶瓷艺术作品中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而解开这道难题的却是一个以陶瓷为爱好的音乐人——郭峰。
郭峰接下来的想法更为大胆,他把景德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新彩、粉彩、墨彩、斗彩、扒花等精湛的手绘工艺,都集中运用到《盛世幸运马》的外形设计上。每一匹马都用不一样的手绘工艺绘制不同的图案,它们在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马是幸运的,如同通过了自然的洗礼。郭峰把这批具有历史意义的陶瓷马命名为《盛世幸运马》,祈愿太平盛世,幸运安康。
真人秀,让手艺“活”起来
李程莹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以“匠人”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讲述景德镇瓷器制作人的《手造中国》、以中医药传承人为主角的《本草中国》、从北到南寻找199名手艺人的《寻找手艺》、探寻亚洲各地手工艺人的《了不起的匠人》、明星向手艺大师拜师学艺的《百心百匠》、巧思演绎国宝秘密的《国家宝藏》……
这类纪录片不约而同地变得更有趣。《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寻找手艺》里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百心百匠》中坚持古法造纸的张逢学一家……这两年,匠人纪录片让一批手工匠人成为焦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名人加入到匠人纪录片的拍摄中。之前热播的《百心百匠》让李亚鹏、李泉、柯蓝、孙楠等名人跟民间匠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节目把更多镜头给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名人们则朴素出镜。节目的定位非常清晰:“名人不是明星,真正的明星是他们面前那些苍老的匠人。”对于这种设定,节目组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愿意为说教式的宣传埋单了,真实的体验感才能带来由心底生出的认同和敬重。”
匠人纪录片的走红与综艺节目的热播,为这些默默坚守的匠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传统技艺大多面临共同的问题:产品卖不出去,匠人难以维生,因此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传承。这些纪录片与节目尝试联合更多资源,除了呈现传统技艺,还在幕后尽力帮助技艺“活”起来。
节目对传统技艺的精致展现,也激起了大众的购买欲。《寻找手艺》的导演张景透露,节目上线之后,他收到不少留言,表示希望购买坎温老人的油纸伞。《了不起的匠人》的播放页面就有节目中出现的手艺产品的购买链接,想要购买的人随时可以下单;《百心百匠》对夏布等传统工艺进行“活化”,与设计师合作,将传统工艺变得更时尚。匠人纪录片正在把匠人精神和传统技艺结合,打造一种更吸引年轻人的形式。嘉宾和传统匠人师徒之间,是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对话。手艺需要被与时俱进地传承,而不是成为遗产。路还很长,这只是刚刚开始。
“秀才”学艺
李程莹
11年前《武林外传》热播,喻恩泰在成功塑造了“吕秀才”这个角色之后,没有趁热打铁,而是选择去中戏读博士。两年时间,他推掉了十几部戏的邀约。
“我们有时候做演员会考虑一种情感记忆,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叫肌肉记忆,我们在一些特殊的表演方式下,会有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那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相信工艺美术也是—样。”喻恩泰说。
他去北京,跟花丝镶嵌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拜师学艺。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点翠镶嵌,呈现金碧辉煌的效果。花丝镶嵌用料珍奇,工艺繁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在商周时期出土的金银器中就有呈现,历史上为皇家御用之物。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
这次喻恩泰拜访的王树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花丝镶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亿元花丝瑰宝缔造者。同时,王树文还精通牙雕、玉雕多种技艺,被誉为“多面圣手”。
喻恩泰在跟着师父学习抽丝的时候,也遇到了应付不了的事情。在将银丝依次通过孔板逐渐将之变细时,喻恩泰使尽浑身力气,未能抽出一点。他调侃道:“我这真的是叫手无缚鸡之力,费半天劲,我看他们轻轻松松拉出来,可是真的我要上手去拉它,我整个人的重量往后倒了都出不来。说明只有我们亲身经历过,再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才能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王树文说,在抽丝的时候需要使巧劲,力度要均。如果突然发力,孔板上的眼会变成切口,像刀一般锋利,甚至会割断银丝。
“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这种工艺美术的手艺,它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概括的,它必须得经过手把手地教,细细感受它的气息,有老师在身边示范……这种感觉是难以言说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过花丝镶嵌的基本步骤之后,喻恩泰对于工艺美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直观感知。
在跟王树文一起串珠子的时候,喻恩泰想起了以前在学习表演的时候经常做的无实物练习表演。喻恩泰当初练得最多的就是串珠子。“老师还教呢,你要记住什么是玛瑙,什么是宝石,哪个在哪,你都得记得。它其实就是培养你的一个整体感受力。”喻恩泰认为,正是这种略显枯燥的练习,让他的表演更精确。这跟所有手工艺大师的匠人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法造纸“变形记”
李程莹
李亚鹏寻着传统造纸术的根源,去到西安,拜访古法造纸匠人张逢学。
张逢学老人是现在唯一一个能完整熟练掌握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在2009年被中国文化部正式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失去了中国的印记。参与节目的一位女设计师说:“我在意大利买的这种纸叫日本纸,还特别贵。”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就发明了以树皮、破布为原料的植物纤维纸,这种便宜又好用的纸张逐渐取代了曾经的竹简、蚕丝,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也被称为蔡侯纸,至今已流传了1911年。蔡侯纸与普通宣纸不同,外观泛黄,质量很好,上色不晕染且保存时间长,可以千年不腐。蔡侯纸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一般要经过剥皮、泡水、蒸皮、清洗、踏对、切番、舂捣、打浆、抄纸等72道小工序,道道工序要求严格,不得有半点马虎,否则将前功尽弃。如今这种古法造纸的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李亚鹏早在2012年5月,就曾在北京市发起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从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助书院文化公益教育项目。他已经私下连续3年扶持西安蔡侯纸工艺匠人。李亚鹏说:“我从2002年拍完《笑傲江湖》开始,就决定每年只拍一个戏,剩下的时间去找我的人生方向。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我选择了书院中国,资助非遗传承人的项目。既然一个匠人可以穷其一生去做一件事情,我们作为一个公益机构,也应该去帮助他,让传承人能够安心做手艺。”
为了顺利拜师,李亚鹏准备按照传统的学徒工标准,自己下厨,为师父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拜师宴。“没有一上来就学习技能的,都是要先从給师父打扫卫生、做杂活开始的。”李亚鹏一边在院子里做着家务,一边说。早上起来看到主人在准备早餐,李亚鹏赶紧说:“剩菜热一热就行了。少一点作秀,多一点真诚。”
随后,李亚鹏跟随师父上山伐木,寻找最适合制作蔡侯纸的原材料。在树丛中专心取树皮的李亚鹏,眉梢右侧被突如其来的马蜂蜇了—下。忍着刺痛,李亚鹏把砍好的木材运下山。“刚被叮完,眼睛都是麻木的,感觉不到皮肤的存在。”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蜇。
张逢学祖孙三代有5人在从事古法造纸行业。他从小就跟随家人学习古法造纸技艺,一生从事造纸事业,不曾中断。由于经济困难,3年前,张逢学被书院中国传承人资助项目选中,每年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
而这群造纸匠人中的晚辈,也面临着选择。是在家乡传承这门珍贵的手艺,还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城市闯荡。李亚鹏觉得,让一个19岁的孩子做这样的思考,是他们作为更年长、更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的失职。“只要是你一直在做这个行业,我们就资助你一辈子。”这是李亚鹏对张逢学孙子的承诺。
东汉年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种纸很便宜,质量好,原料又很容易找到,名曰蔡侯纸,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李亚鹏对传统手工艺有很深的感情,匠人与他相互仰慕已久。
雕刻胡同记忆
李程莹
在2017年的乌镇戏剧节上,老狼遇到了老朋友——著名媒体人孙冕。“之前说的那个节目,我们进行了一大半,就等你来了。”孙冕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将老狼“活捉”,提起了之前就谈论过的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老狼也没有犹豫,当即就敲定了拍摄时间。半个月之后就出现在了北京砖雕老艺人的工作室。
老狼虽说不是祖居的老北京人,但是他的出生和成长都是在北京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团长,父亲是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他儿时的记忆,同北京的胡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北京是一座曾以青砖建起的城市,而以砖垒砌的四合院和胡同是这个城市的名片。砖雕艺术起源于西周,盛于清代,主要用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照壁、门楣等装饰。北京砖雕整体严谨端庄,所以孙冕和老狼来到老北京的胡同,寻找这种从紫禁城走出的建筑装饰材料——北京砖雕。
追寻着孙冕手里的一块碎砖,老狼找到了北京砖雕工艺大师张彦。张彦是北京“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中国微型古建筑创始人。2008年他为北京奥运村制作了大型景观砖雕《国腾》。由他创作的袖珍砖雕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予欧盟总部和欧盟委员。张彦告诉老狼和孙冕,他们手里拿的其实是—种被称为“金砖”的东西。
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中的珍品,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称“金砖”。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砖块是铺设紫禁城地面的御用材料。
随着金砖一同流入紫禁城的,便是赋予金砖灵气的砖雕艺术。砖雕艺术起源于东周的瓦当,北宋时期砖雕曾作为墓室内的壁面使用,明代后砖雕才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成为了宫廷与贵族建筑使用的专用之物。
传统砖雕艺术的“四大名旦”分别是京雕、徽雕、苏雕、晋雕。北京砖雕因其官式风格位列四派之首。
在古代,从皇城流传出的北京砖雕艺术,不仅被用来美化装饰四合院,还被用来彰显使用者的家族地位。从每一户人家的砖雕便可得知这家人的身份背景。
了解了砖雕的背景之后,孙冕跟随张彦老师从挑砖开始,学习辨认可以进行雕刻的砖坯。老狼也开始动手跟师父学习简单的砖雕技法。
张彦除了砖雕,还研究微型古建筑。他从开始接触微型古建筑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微型砖瓦件的制坯技术、微型砖瓦件的烧制技术、微型古建筑的营造技术等,都蕴含了很高的技术含量。张彦就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一点一点改善工艺。“如果是为了功利的话,绝对是会半途而废的。”
张彦花了毕生精力,守着这门手艺,现在还要把它传给下一代。要传承,就要提炼这门手艺的精气神。为了让砖雕手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他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首创袖珍砖雕艺术品,让砖雕从建筑装饰进入到时尚家居配饰领域。老狼认为,赋予砖雕更多的时代内涵,就需要新一代传承者沿着前人的道路,继续探寻下去。
张彦花了毕生精力,守着这门手艺,现在还要把它传给下一代。他说要传承就要提炼这门手艺的精气神。
胡同里的磚雕不仅是使用者过往身份的象征,也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砖雕在经年的风吹雨打下失去了往日的清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