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处处无家处处家
2018-03-23周甜
周甜
网红建筑师
几乎每一个第一次走进青山周平工作室的人,都会被那些裸露出来的混凝土和红砖所惊叹。这些都是青山周平自己的主意。在他看来,混凝土是历史感的见证,会给空间带来不一样的力量。
青山周平的工作室叫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郎园Vintage,这是一处大面积低密度厂房改造项目。当初之所以选在这里,除了交通便利,青山周平看中的是这里建筑的低密度结构。工作室位于一栋二层楼的顶层,拥有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一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如果有客人到访,会议室则临时作为会客厅使用。
2005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青山周平来到中国。迄今为止,这位出生于日本广岛的建筑设计师已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12年。然而,他被大众所熟知却是近两年的事情。2015年,他参加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凭借对北京南锣鼓巷胡同里的大杂院和东城区灯市口L型住宅的改造迅速走红。专业建筑设计背景、高颜值、异国的身份以及友好的性格等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一名网红建筑师。
“我当然不喜欢被别人叫网红建筑师了。”青山周平笑着解释,“我还是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得到业内的认可。”但他认为,网红建筑师群体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原点和两条通往原点的线,一条直线,一条曲线,“我最后要达到的点在这里,这个身份对我其实是有帮助的,它带给我很多机会。”他指着那条直线解释。
裸露着红砖的墙而是青山周平特意“设计”的。
青山周平如今仍租住在北京胡同里,尽管是租赁屋,但是他仍不惜花钱进行装修。这也是他喜欢胡同的原因之一。
青山周平最近完成的項目是有熊公寓——一栋苏州老宅的改造,相较以往所有人的赞许,这次却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通过青山周平的设计改造,住宅不再封闭,室内与室外相通,庭院与庭院相连,延续苏州园林情趣的同时,也完成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过渡。
有熊公寓轴测图。
猫的居住理念
作为一名以建筑改造走红的设计师,青山周平的每一个改造项目都会引来大量关注。他最近完成的改造项目是一栋苏州老宅。宅子始建于清代末期,原本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叔祖的家,3200平方米的宅子,大大小小共有8个院子。
相较之前在《梦想改造家》中改造的私宅,这次的挑战更大。而他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将其改造成了拥有15个房间的新型共享社区空间,其中共享空间超过一半,足有1800平方米。这是青山周平在住宅设计上的首次尝试。在北京胡同中生活了近10年,青山周平对私密和封闭的城市住宅模式越来越怀疑,他希望通过建筑设计打破私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苏州老宅的改造正是他对未来城市生活新模式的一种探索。
“什么样的城市是好的城市?”这是青山周平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和年轻人,所有人都能找到好的生活空间。”在北京胡同生活了9年,他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改造后的苏州老宅,房间的室内设计颇具现代感。不同于当初在《梦想改造家》中改造胡同住宅获得一致好评,这次除了诸多的赞许,也不乏质疑和谴责。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改造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破坏。“我有自己的态度,那些评论不会影响我。建筑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建筑没有标准答案,我会按照我认为对的方向去做。”
2017年年初,在改造项目启动前,青山周平来到苏州,造访这栋老宅。宅子在苏州的老城区,年轻人很少,这里基本上成了老人留守的城区。这不是他理解中的好的城市该有的状态。他还特意去苏州园林转了一圈,起初他也想过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设计,之后也想过根据日本的方式做,但后来陆续都被推翻了。
“如何保护传统?一是不让它变,另一方面是不断改变它。”在青山周平看来,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对传统建筑加以适当改造,让传统在使用中得以延续。“首先要明确哪些建筑是需要保护的,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其他建筑应该成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改变,只会越来越脱离现代生活,最后变成一个需要购买门票才能参观的地方。”谈到这里,青山周平面露遗憾。
身为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坦言自己对苏州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这有时也是好事,不会受原有经验的束缚,不会被既有文化符号所干扰。”青山周平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我住在这里,我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空间?他提到了猫:“猫可以敏感地感受到一个小空间里面最舒适的地方在哪里,所以它会根据时间不断挪窝。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像猫一样地生活,但可以学习它的生活方式,更开放,更自由。”
正是依循这样的理念,继南锣鼓巷胡同大杂院的改造项目之后,他又改造了东城区灯市口的L型住宅,这也是迄今为止,他最满意的改造项目。走红后,工作室幾乎每天都会收到私宅设计的邀约,但他无一例外,全部拒绝。“私宅设计只限于个人对生活的追求,跟城市和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这不是我的设计目的。”这是他创立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初衷,“B.L.U.E.是Beijing Laboratory Urban Environment(北京城市环境实验室)的简称。我希望通过建筑和空间设计影响城市。”于他而言,他很清楚什么项目不能做,但做什么项目却是未知的。
北京南锣鼓巷胡同里的大杂院是青山周平首次参加《梦想改造家》节目的改造项目。这是一座老北京的四合院,经过全新设计改造,一改之前的拥挤、阴暗、潮湿、不便,变得明亮通透、干净舒适,不仅受到户主的赞赏,也得到广大网友的称赞。
①②青山周平为北京南锣鼓巷胡同里的大杂院改造项目绘制的手绘图稿。
城市是家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高颜值的设计师,青山周平一张裸露着上身的图片引来很多粉丝的围观。刚开始他看到老北京人的这一举动也十分不解,直到他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后,他才明白:“城市就是家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家里,为什么一定要穿衣服呢?”
这张照片拍在南锣鼓巷北端,旁边就是他在北京的家。在这个面积只有40平方米的家里竟然还有一处院落,在青山周平看来,阳光和空气对于住宅的意义远大于好的家具和建材。
2005年,正逢东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青山周平,在新闻报道上看到北京鸟巢的设计,眼前一亮。“这是一个可以做事情的地方,有很多对年轻人开放的机会。”这一年,他来到北京,因为讲不好中文,对北京也不熟悉,和很多刚踏入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青山周平选择了公寓。3年后,当他基本可以跟中国人无障碍沟通,就搬到了胡同。如今,他已在这里生活了9年。
他家厨房和卫生间的项上都是透明的玻璃,这是青山周平改造后的结果。公寓是标准化的,而胡同的业主是允许租客自己改造房间。这也是他选择胡同的一大原因。
尽管胡同生活也有诸多麻烦,如开车不便、冬天太冷、卫生条件差、空间不够宽敞、雨天路面湿滑。然而,胡同生活带给他的乐趣远大于这些麻烦。“从我家出门,步行几分钟就能看见一个菜市场,那是家里冰箱的延伸,而附近的咖啡馆是书房的延伸,常去的小饭馆也是餐厅的一部分。”邻居会把盆栽放到他家的窗台上,把衣服晾在他家的院子里,隔壁的小朋友也会自在地在这里玩耍。这里的一切呈现出一种共享和互动,成为他喜欢这里的原因,并进而成为他做建筑设计时最核心的考量。
他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这种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于是在《梦想改造家》南锣鼓巷大杂院里胖大婶家中,看到了胖大婶积攒的丝瓜被改造成屏风,胖大婶结婚的嫁妆——一块大理石,被设计成胖大婶女儿房间的梳妆台。“让旧的物品在新家里延续,这就是记忆的延续。”但一年后,当他再次回访胖大婶家时,发现当初的设计并没有被好好地利用,许多网友替他惋惜。但他却不以为意:“我当然希望他们的房子好看,但我的设计重点并不在这里。个人住宅的好看与否跟城市和社会问题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不是我思考的问题,我更关注的是北京老城区这样的房子是否可持续,是否可以保有原来那种好的生活方式。”
如今,2年过去了,再回头看他曾经改造的两处胡同住宅,才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住宅改造和设计工作,他看中的是这两处典型的胡同房屋对北京城市改造的影响。“现在住在老城区的人一旦有机会,还是想搬家到三环、四环外的公寓。不便利、不卫生、不美观,这是很多人对胡同的认识。我希望借此向大家展示胡同空间的另一种可能性,改变大家对胡同里的误读。”在青山周平的理解中,改变人们的意识是房屋改造的第一步,“如果这点不改变,就好比在不好的土壤上种蔬菜,是种不出好蔬菜的。”在他看来,这两处个人住宅很多的改造想法,日后可以在房屋结构和大小相似的老城区中普及。
“400盒子”与4平方米
在创立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前,青山周平曾在一家日本设计公司工作了7年半,每天面对画图、选材料等细致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实践部分,但一直做这个不行。”意识到这点后,2012年,他选择重返大学校园,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博士学位的头衔并不重要,我只是希望从实践回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建筑。”
如今,他还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讲师,常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各种设计方案。“这是一个虚拟课题,学生不需要考虑法律和经济层面的东西,也不需要考虑业主的想法,而是纯粹从建筑的角度思考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带着这些可能性,他通过各种项目寻求答案。
位于东四九条胡同内的未读书店也是青山周平操刀设计的。书店里摆放了18把可旋转的白色靠背椅,每把椅子上放着同一本书,一周更换一次,当读者需要交流时,可以将椅子旋转到任意方向。如此,便构成了独享与交流之间的随意切换。这是青山周平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在空间上的表达。“这是一个独居的时代,我们的住宅空间日益缩小,很多年轻人家中没有书房,也没有与之分享阅读快乐的人,而书店除了传统卖书的功能之外,正好可以成为城市的共享书房。”这是青山周平设计的第一家书店,同时也“刷新”了大众对书店的认知。
“400”盒子是一个共享社区住宅方案,它是专为未来城市的独居人群设计的。
除一块仅能容下一张床的私人空间外,书架、桌椅、衣柜等全部而向外部摆放,为大家所共享。
这个项目是有400个“盒子”,每个“盒子”只有4平方米。青山周平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如何变化等。
未来,青山周平最想尝试的是城市住宅小区的设计改造项目。如今,城市里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一个人生活,也相应出现了一个人居住的房子。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必要去研究的课题。
2016年,青山周平提出了一個名为“400盒子”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为未来城市的独居人群打造的共享社区住宅设计方案:每个盒子约4平方米,里面仅有一张床,书架、桌椅、衣柜等全部背靠盒子朝外摆放,盒子可以移动,家具可以共享。在这个共享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如何变化等,这些都是青山周平正在探索的。这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而对于家的概念,青山周平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人本过客无来处,处处无家处处家。儿时的青山周平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看到了泡沫经济的破裂,房价大跌。这让他意识到,房子和土地的价值是临时的。因此,虽然青山周平未来打算一直待在中国,但他至今仍没有买房的打算,他从未觉得一直租住在胡同里的生活有什么问题。“社会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的。”他相信这点,而通过建筑改变城市环境正是他目前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