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不该送孩子出国读书

2018-03-23饶毅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科文科学科

饶毅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够不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人不同。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教育的方式。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当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过来讲也不对。

实际目前来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国普遍要好,但中国有些机构,比如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某些学科,可能也不错。至于大学里的有些学科,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可能美国好的要稍微多点,但也不是特别多,中国有些大学有些学科明显比美国大学的同样学科的教育更好。但中小学教育方面,两国差别很大,不过也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一位老师教英文也教数学。其实,不同老师的特长不一样,当他跨学科教学时,会影响有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老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不如中国———要强调的是,这种比较建立在中美两国的同等学区、同类学校的基础上。因此,对一般人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自己打下比较好的理科基础。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可能普遍差很远。原因在于,我们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创新。后几个层面,在中文里面极少作为课程内容。

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当然是中国的理科教育和美國的文科教育相结合,当然这也不是很容易。不过,文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分析和批判,在理科里面其实有一部分,只是在中国可能没有很好地强调。

所以,家长如果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强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比在中国小很多,而不是大很多。

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我个人的“偏见”,当然,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偏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学好理科的话,那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理科。

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不学很多文科的话,到晚一点还能学,这是我自己的“偏见”。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与历史和文科相关的,我以前并没有学过这些,但感到年纪大了也能学会。

而如果先学文,以后再想学理,困难恐怕相当大,但有过这样的人。著名的当代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威藤教授大学时学历史,后来转而研究物理,数学也非常好。这样的例子很少有,多数人先学文科再学理科会比较困难。

那么,如果孩子不出国,在中国读中小学,能不能培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呢?

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学校能做的比较少,但家长可以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是鲁迅的文章。家长可以把文章拎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批判文章的观点,鼓励孩子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写法。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家长如果在平时经常注意小孩子观察的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做一些课题,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学、研究所、工作单位,让他去参加活动,看看决策是怎样做出的,从而培养创造性。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强调———批判性不仅仅是批评别人,也要批评自己,另外还要懂得理智地讨论。

我们的中小学缺乏批判性的训练,其实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是不互相批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批评起来就没有理智。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批评和讨论时,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讨论的原因。

理性讨论,对于建设一个真正理性、真正和谐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很希望中国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到外国去学一些,然后把这些可以用的东西用到中国来。建设性的批评和理智的讨论,对增加我们社会的向心力会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理科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不服输的理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