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分析
2018-03-23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95后”青年群体目前已是在校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是成长于国家改革时期的一代,是享受着丰富物质财富的一代,是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的一代,他们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只有研究他们,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思想规律,才能真正做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升针对性、确保实效性。本文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数据为基础,对“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1 “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1.1 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 994名学生参加,男生占35.61%,女生占64.39%;民族结构上,汉族96.39%,少数民族3.16%,其他0.45%;家庭所在地方面,城市生源30.34%,农村生源69.66%;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3.96%,共青团员90.52%,群众5.52%。
1.2 对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程度不同
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自身、与所属区域,以及与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有很大正相关关系。在列举的19项热点事件中,学院参与调研的学生选择一般关注以上的平均在75%左右,排名前三的是:“全国首届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在福建省举办”,占90.42%;“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占87.76%;“习近平视察福建,寄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占87.27%。学生对“2015年两会及周永康等落马”等事件的关注率也在80%以上;学生最不关注的事件为“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西俄关系紧张”,占64.49%。
1.3 爱国热情饱满,但有时不够理性
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方面,认为爱国热情饱满的占70%,爱国热情一般的占30.19%。但在选择爱国热情饱满的人群中,有43.33%的学生认为有存在不够理性的情况。
1.4 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诉求明显增强
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的调查中发现,63.94%的同学认为,授课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56.92%的学生认为授课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57.22%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分析时事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认知;55.77%的学生认为应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53.01%的学生认为应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在教育管理方面,25.4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参与学校相关的教育管理;61.8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62.09%的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是参与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诉求明显增强。
1.5 学生思想认知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知, 79.29%的学生反对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60.18%的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会使体质下降,但有70%左右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做的是上网看电影、聊天等网络行为;86.46%的同学反对考试违纪、作弊,但是在对作弊学生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当考试成绩关系到毕业资格或奖学金评定时,他们往往就选择了作弊行为;90.87%的学生认为在图书馆或教室吃零食、大声喧哗是不文明行为,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将食物带入教室、图书馆(特别是早餐时段)。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文明行为素养、道德规范体系等的认知环节上比较成熟,但是在行为环节,特别是关系到切身利益时往往就出现不自觉行为。
1.6 网络新媒体使用日益普遍和频繁
调查反映出,学生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工具中前三名分别是QQ(86.86%)、微信(80.84%)、微博(68.76%),77.08%的学生通过微博、微信(40.92%的学生通过新闻客户端)了解社会动态,43.53%的同学每天至少使用1次微博,52.76%的同学每天至少使用1次微信。
2 “95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的影响
列宁同志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95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强,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学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如从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上,与自身、与所属区域,以及与事件的社会关注高低有很大正相关关系”情况看,对学生教育所引用的材料必须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才能引发其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实效。所以,“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势必影响当前的教育理念,必须多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文明素养、和谐理念,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和践行、对公平的认知和追求,以及学生诚信友善的品德、坚强乐观的心态、处理危机的技能、积极抗挫的能力、善用的媒介工具等方面进行培育和引导。
2.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说教等教育方式已较难有教育效果。如63.94%的同学认为,授课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56.92%的学生认为授课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另外,新媒体工具使用的普及化,更是增强了学生掌握话语权的可能性。从调查所反映的“95后”学生的群体特征可以看出,思维、认知方式的碎片化及网络新媒体工具使用的日益普及化,要求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采用一种比较开放、互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2.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影响
当前学生价值情感中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如选择爱国热情饱满的人群中有43.33%的学生认为存在不够理性的情况;认知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如调查中反映的“79.29%的学生反对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60.18%的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会使体质下降,但同时有70%左右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做的是上网看电影、聊天等网络行为;86.46%的同学反对考试违纪、作弊,但是在对作弊学生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当考试成绩关系到毕业资格或奖学金评定时,他们往往就选择了作弊行为”。以上情况的存在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对“95后”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保持清醒的判断,从师资建设、培育引导过程及评价固化等方面进行优化。
3 “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3.1 注重全面发展,更新培育理念
要充分立足于“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更新工作理念和思路,因势利导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贴合学生实际,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灌输为引导;第二,在教育关系上要转变思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形成沟通顺畅、互动及时的教育反馈机制;第三,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发挥学生的优势,又合理避免存在的不足,科学客观地进行培育引导。
3.2 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优化培育内容
要从个体差异和价值诉求着手,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增强其针对性, 从而使之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满足社会群体的价值需求,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愿望需求,定期开展思想动态的调研和分析,从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入手,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地突出主题、细化内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针对性,使其更加具体化,努力在精细、精心、落实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活动。第三,要不断创新内容体系。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如民族状况、宗教信仰和认知方式等,结合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历史积淀,适时地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增强培育效果。
3.3 实现方法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个体性需求
青年学生群体往往都是时代的弄潮儿,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往往被学生排斥。首先,针对“95后”学生群体排斥说教的特点,可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中,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和服务育人等途径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次,要注重实践养成,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力度。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灵活积极地利用网络新媒体途径开辟培育的平台,既实现线下的多样化,也实现网络多样化。
3.4 要转变教育的姿态和角度
“95后”学生自主意识强,讨厌说教及信息认知碎片化的特点导致了传统的教育姿态和教育视角无法取得预期成效。首先,要将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要将灌输说教转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要寻找适当的素材或案例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实现价值的内化过程。其次,要把抽象的理论宣讲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解读,可以通过学生群体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培育的效果。第三,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和区域资源开展培育工作。学校的特色和区域资源往往都是优势资源,也是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体现,找准切入点,往往能事半功倍。
3.5 要建立及时到位的评价机制
当前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旧评价体系和规范体系不能对新出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到位的评价和规范,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容易引发社会的失范。因此,需要建立起及时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以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生事物和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信息传播的瞬时化和碎片化,某一事件的发生瞬时就能传遍各个角落,而且是以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传播。如2015年5月3日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事件的发生通过网络瞬时传播到各个角落,而且舆论谴责的焦点随着碎片信息的不断出现在打人者和被打女司机之间出现几轮翻转。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正处于调整稳固期,对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种行为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巩固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时梦.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1.
[2] 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 邓海英.论“三个倡导”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18-2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20-2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OL/EB].(2012-12-23)[2017-11-1].http://www.gov.cn/jrzg/2013-12/23/content_25530 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