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子分析

2018-03-23姬璐璐

山西建筑 2018年28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邻里住宅

姬璐璐 覃 斌

(1.辽宁省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2.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随着规模化的城市改造及高度的住宅商业化运作,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基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相互绑定基础上的传统乡土社会里的邻里关系形态被打破[1,2]。新时期城市居住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因职业或经济状况的不同,在阶层、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里的一种新形态的邻里关系。当前,商品住宅套间形式是城市居住社区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家庭单元结构,邻里之间没有亲缘、业缘关系,也几乎没有历史交往的基础,这种现状使得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遇到了挑战[1,3]。

据调查,近年来建成的居住社区所持有邻里关系的状态水平不一,有的居住社区持有非常优良的邻里关系,有的居住社区则相对较弱。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是居民寻求有品质生活质量的一种诉求,也是居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对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新时期城市居住社区的设计、建造、运维及实现新的邻里关系模式重组,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1)邻里之间的熟识度和互动频率偏低。“点头问个好”“见过面的泛泛之交”“不清楚邻里常住人口、职业及性格特点”“基本不串门”“隔着防盗门说话”等现象是现今城市居住社区邻里之间交往趋向于表面化的普遍表现。邻里之间的熟识度和互动频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是在基于节省投资、增加居住套数的建设原则下,城市居住社区不能提供丰富的建筑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尤其对于多层、高层住宅而言,公共空间更是奇缺,客观上降低了邻里交往的机率[4]。老人与儿童是邻里关系构建的重要角色,也是建筑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最主要的使用群体,邻里之间的高熟识度和较大互动频率的形成往往会通过老人与儿童在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的互动交流建立起来,并传递给其他家庭成员的;二是当代新时期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受现代网络信息化传播技术的影响,变得广泛和迅速高效,传统邻里间交换信息的局限性被打破,社会交往方式由单一变得多样,邻里间交换信息的必要需求发生变化,交换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变革[5]。基于建立在高熟识度基础上的信息交换模式正在被网络信息化互动技术取代,邻里交往的意义不再成为必需。

2)邻里交往对象的不稳定使得邻里交往的意义被削弱。地缘关系、亲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邻里交往对象的来源[1]。稳定的地缘关系是维持稳定邻里关系的基础,业缘关系、趣缘关系依附于地缘关系而存在。传统街坊型社区的邻里关系主要依附于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单位集体住宅型社区的邻里关系主要依附于业缘关系,而对于新建的商品住宅型社区而言,地缘和趣缘关系对邻里关系的影响最大[1,2]。城市居住社区中新建的商品住宅型社区占比最大,加之市场经济使租住形态成为现今居住生活的一种普遍形式,部分以租住形态为主的居住社区中居住人员流动频繁(例如“学区房、公寓租住房”等),使得邻里间基于阶层接近性、意识同一性建立起来的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发生改变,邻里交往对象变得不稳定,纯粹意义上的“两心宜一体,同舍又邻居”的状态被“择房而居”打破,邻里交往热情降低,邻里交往的意义自然被削弱[6]。

3)邻里互动及互助合作程度偏低,利益关系弱化使得邻里关系的内聚力和认同感淡化。邻里之间的互动及互助是人们在竞争型社会中求得生存的一种现实需要,邻里之间的互动及互助涵盖“行为互动互助、情感互动互助、物质支援互助”等,诸如“捎带或临时保管物品、临时托管小孩或接送孩子上下学、互借物品物资、聊天与情感倾诉、介绍工作、商量事务”等。传统乡土社会里的邻里互动及互助合作,由于较近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保持的较紧密[1]。随着农村与城市的分化,以及城市地域的扩大化,生活空间距离的增大,致使原始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分离加快,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住区邻里关系在生产劳动中的互助合作程度降低,更是在利益关系上弱化了,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邻里关系的内聚力和认同感淡化。

4)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人际活动的必要需求,邻里功能的再发掘是构建现代意义上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必然趋势。社会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消费,而且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当人们的居住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以后,人们对居住环境必然会提出精神层面上的更高需求,社交需求是其中之一,“人们不但需要温暖的家,同样需要与外界互通有无、互帮互助”[1,7]。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人际活动的必要需求,城市居住社区中邻里关系的凝聚力是维系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几乎如同物质生活消费一般,不可或缺。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人情淡漠、人际关系中“利己”主义的现象,但是人们对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认同比率还是比较高的,绝大多数居民对建立良好邻里关系持肯定态度和期望[6]。

2 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子

家庭人口结构的阶层接近性、意识同一性及居住年限连续性是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凝聚力形成的先决条件,居住社区及住宅类型、公共活动空间效应及居住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是居住社区邻里关系凝聚力形成的必要的保障[1,2,6,8,9]。

2.1 居住社区及住宅类型

依据常居人群的自然状态,居住社区类型一般分为传统街坊型居住社区、单位集体住宅型社区、商品住宅型社区;常见的住宅类型一般为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居住社区及住宅类型反映着城市居民居住私密性的高低,进而间接影响着邻里关系[2,8]。居住社区类型中从传统街坊型居住社区到单位集体住宅型社区再到商品住宅型社区,其居住私密性越来越高;住宅类型中的低层住宅私密性相对最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依次增高,超高层住宅私密性相对最高。现代城市居住社区的高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邻里交往的愿望。

2.2 家庭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数量结构、性别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宗教结构、阶级结构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阶层接近性、意识同一性是良好邻里关系形成的基础。从年龄结构看,处于年龄结构两端的儿童和老年人,对于建立良好邻里关系的作用比较大,青少年和中壮年专注并忙于学业、工作,无暇于过多的邻里交往,只有儿童和老年人在同邻居交往时拥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儿童的集体玩耍、老年人的聊天或集体文娱体活动带动了邻里之间的来往[1,9];人口数量结构和年龄结构关系紧密,人口数量多、多代同居的家庭较之于人口数量少、单代(或少代)家庭,获得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性会提高;从性别结构看,女性较之于男性,更易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从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宗教结构、阶级结构看,越相近、越有同一性的邻里,构建良好邻里关系的基础更好。

2.3 居住年限

连续性是良好邻里关系凝聚形成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之一。居住年限与邻里关系呈正向关系,居住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获得良好的邻里关系。影响居住年限的主要因素是居住流动和职业流动,搬迁次数增加,邻里交往的替代对象相应发生改变,获得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将下降[2]。

2.4 闲暇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

居民空闲时休闲方式主要以室内家庭活动为主的,诸如“看电视、读书看报、电脑游戏或上网”等,邻里关系呈负向关系;相反的,热衷于室外集体互动活动的,诸如“篮球运动、羽毛球运动、广场舞”等,邻里关系呈正向关系。趣缘对新时期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很大。

2.5 公共活动空间效应

居住社区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为闲暇生活与兴趣爱好创造了场所条件,且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形成一种场所精神,是良好邻里关系形成的空间保障和媒介。借助公共活动空间这一媒介,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建造中将居民的娱乐休闲及日常出行予以综合考虑,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功能多样且环境优美的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吸引居民走向户外,积极参与园区的个体或集体活动,能带动邻里之间的互动交往,巩固和深化邻里关系[1,2]。

2.6 居住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可以把居住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视为邻里关系优劣的一种映射,居住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及质量水平高低,实质是对待邻里关系持有的一种态度,与邻里关系呈正向关系。高质量水平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对于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8,9]。

3 结语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尽管当前城市居住社区邻里关系弱化势态较明显,但它仍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住宅商品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良好邻里关系持有的必需性和重要性,使得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选择将会更加重视邻里对象及邻里关系因素。通过邻里关系纽带建立对居住社区文化的认同及归属感,是向传统乡土社会邻里关系的靠拢与回归,既是总体趋势,也是大众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新的邻里关系模式也将在现代城市居住社区中实现重组。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邻里住宅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